周 芫
隨著生態文學的興起,圍繞生態道德呼喚、生態文明構建的兒童文學作品應運而生。廣西作家王勇英的代表作《霧里青花泥》是原創兒童生態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作者通過現代文明與神話傳說的融合、生態審美經驗的詩性表達、本土文化觀念的童趣演繹,童話般地講述了霧里村青巾老媽、青麥子和青花泥的感人故事。顯然,王勇英走上了緊跟生態審美創作主旋律的廣西兒童文學發展之路。
站在生態文學的視角,細細閱讀王勇英的《霧里青花泥》,可以發現廣西兒童文學已經由“鄉土氣息童年”“民族特色童年”轉變為“生態審美童年”。作品發表后產生的影響,給廣西兒童文學界帶來了一定的審美震撼力和創作沖擊力。
在寫作目的上,生態文學的目的就在于通過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增強人類的生態意識, 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途徑。王勇英的《霧里青花泥》深刻地反映了生態文學的創作目的,作家通過一只叫青花泥的狗來展開敘述,細致地描述了人、動物和神靈都在點亮一個失明女孩青麥子身心上的明燈,這種敬畏和熱愛自然與生命的寫作初衷,不再是鄉村生活的小情小性,也不再是民族風情的文化碰撞,而是融化于嘎娃嘎普雪山中的大愛與守護,是氤氳在霧里村內的美好和善良。
在敘事結構上,作品的時空敘述呈現出跳躍式的轉換,使得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在時間上,作家精心設計了三條線索:一條是以青麥子的身世為主,時間倒序到十多年前那個春天里的夜晚;一條是以青巾老媽的感情生活為主,回憶六十多年前心中的秘密;一條是以雪狼的傳說為主,通過青花泥追述祖先白狼的經歷。在空間上,作品的故事布局也很講究,從青巾老媽家里到神水泉,從霧里村到雪山,從丙中洛到上海,敘述空間開放自由,移步換景,從而增強了故事結構的層次性、節奏性和豐富性。通過跨時空交織的呼應敘述,打破了以往的順敘結構,增加了插敘的敘事元素,凸顯了作品的反差感和厚重感。
在語言文字上,作品用青花泥的獨特視角來觀察這個世界,將生態道德和生態審美娓娓道來,人與自然的敘述顯得直白有力、平實傳神。因為有愛、責任和生命的存在,作品的語言文字表達顯得特別溫柔多情、纏綿雋永,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與追求,在各種動作、神態、心理、語言和環境等描寫中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無論是每天早晨背著竹筒去接神水泉水的青巾老媽、說話聲音像洪鐘一樣響的赤赤大叔,還是喜歡遙望雪山的青花泥、認真聽各種顏色的青麥子,無一不細膩生動,扣人心弦。
隨著生態文明在人類社會成為主流文化,生態文學也成為作家熱衷探索的創作主題。王勇英筆下的 《霧里青花泥》就帶有令人不可抗拒的生態審美特點,它是自然的感召,是生命的追求,是遺憾的彌補。
在風土地理上,不同于王勇英以往描寫鄉土的特點,作品通過勾勒云南怒江大峽谷中的一個寧靜美麗的村莊“霧里”,著力體現了中國生態古風的意蘊,刻畫了一幅潑墨山水畫,展示了情景交融的風土地貌,恰如作者的形容:“在丙中洛這一帶,只要隨意一走,一眼就會看到一幅極美的山水畫,如若隱若現于云霧中的巉巖峭壁,神秘莫測;如索橋凌空,江波映雪;如山花漫坡,姹紫嫣紅;如炊煙籠木樓,雞犬繞門前……”[1]這是自然賦予的人間仙境,人們淳樸虔誠,辛勤耕耘;哼唱歌謠,哺育后代。靠山吃山,靠水喝水,人們世代喝著神水泉的水,仰望著威嚴的雪山,大自然的山泉雨露滋潤了桃紅樹綠,滋潤了一片片的麥田,令人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恍然相似之感,有一番天人合一的自然古樸之美。
在動物習性上,青花泥就是作品的典型代表,在幽靜的霧里村里有一個名字這么美麗的狗,可見作者將愛與美好的祝福和心愿都傾注在青花泥身上,通過青花泥的視角來觀察霧里村的生活,細致描述了青花泥堅貞不渝地守護著青巾老媽的家,守護著青麥子的成長,這體現了人與動物的友好共處,也表達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作品還生動刻畫了青石、青果的繁衍生長,以及霧里村其他動物的生存特點。在敘述青花泥陪伴青巾老媽采樹花時,作品就安排出現了一只黑熊。面對如此龐然大物,作品這樣描述:“青花泥的腿微微地打抖,可是黑熊看青巾老媽的目光竟然從被打擾的驚嚇到生氣,再到友好,最后站起來消失在樹木中。”[2]這是人和動物的奇妙溝通,不需要刀槍棍棒的殘殺破壞,只需要友好的目光注視,動物的靈性和人類的神性都在一瞬間喚起。善待自己,善待自然,善待萬物,作品反映出回歸自然、萬物有靈的生態意識,進一步深化了人與自然的內在統一關系。
青花泥的生命之美帶有神話傳說性。青花泥除了陪伴青巾老媽出行、守護青麥子的成長、繁衍自己的后代,其身上還具有謎一樣的生命關注。作品通過第八章“雪狼的傳說”,生動描述了青花泥的祖先白狼為了報答一名少年的救命之恩,變成了狗并成為他忠實的守護者,世世代代在霧里村過著自給自足、豐衣足食的生活。在作品的生命重塑表達中,霧里村的狗在去世后靈魂能夠飛回雪山,再成為雪狼,永恒守護著美麗的家鄉。這段神話傳說把青花泥的生命循環歷程描寫得深邃而奇幻、豐富而愉悅,令人心馳神往、自豪迷戀,這是生命的超越、圖騰的崇拜、神性的輪回,它守望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訴說著生命的美好與崇高,渲染了生命的靈性之美、忠誠之美。
青巾老媽的生命之美帶有無私奉獻性。正如作品所描述:“青巾老媽聽說冬天結在石頭、枝葉上的寒露洗眼眼會明亮,她每天早早起來,冒著嚴寒,拿一只碗去收集寒露;她聽說春天第一場雨的雨水能治病,當春雷敲天時,她就隨身帶著盆碗,接到最早降落的雨水;她聽說,在夏天,月光映照下的泉水也能治病,就總是在月亮出來的時候,悄悄地到山里去打回泉水;她聽說,秋天凝結在果實上的露水能治病,清晨就到瓜田或果樹下收集……”[3]雖然生活條件貧苦,對治療青麥子的眼睛收效甚微;雖然自己年事已高,彎腰駝背,意識到自我生命的有限性,但是她卻獲得了生命高貴的認可,贏得了超越生命的資本,這是因為她在生命的追求中體現了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是生命的善良淳樸之美,也是生命的終極關懷之美。
青麥子的生命之美帶有成長堅韌性。叔本華認為審美活動在于擺脫苦難,尼采認為審美活動在于使人快樂,而生命美學的審美活動在于揭示苦難、體驗苦難,在苦難中尋找尊嚴和超越。青麥子的成長過程就能很好地詮釋生命之美,它體現了生命的境遇與背景,見證了生命的自由與關懷,展示了生命的堅韌與超越。縱使雙目失明,但是青麥子能夠憑借想象力來感悟世界、認識世界,她可以聽到神山、聽到陽光、聽到紅色……自由自在,超越現實,開朗樂觀,全然沒有因為眼睛的疾病而放棄對生命的熱愛與追求,她相信自己一定能夠看到光明,看到霧里村,看到青巾老媽,看到青花泥,她用愛心、用勞動、用堅強的意志去化解生命中的挫折與苦難,這是弱者迸發的生命力量,也是兒童成長的生命禮贊。
青巾老媽的遺憾之美主要體現在作品的第九章,王勇英細致講述了青巾老媽的故事,從年輕時參加丙中洛鎮的仙女節開始,美麗大方、能歌善舞的青巾遇到一位叫阿大山的從上海來云南插隊的男子,他們在相知中相愛了。可惜不久后阿大山要回到上海工作,青巾的爸爸阻斷了他們的通信聯系。從此,青巾就獨身成為青巾老媽。正因為青巾老媽的這段情感故事,所以她備感珍惜被拐賣到霧里村的青麥子,她把青麥子當成自己的女兒,一輩子沒有結婚、沒有孩子,視若珍寶。在青麥子的身上,將人世間的一切真善美展現出來,青巾老媽用自己的滿腔希冀和熱情去養育一位失明女童,即使在生命的盡頭還惦記著青麥子的眼睛。這就是青巾老媽的遺憾之美,是用遺憾去彌補遺憾,是用生命去呼喚生命,她是作品中大美的化身,美得令人動容,美得令人肅然起敬。
青麥子的遺憾之美自始至終滲透在作品中,根據作品敘述,青麥子是一名被拐賣的失明女童,因為自身獨特的經歷,她從小就缺乏父母親的哺育和照顧,自出生就不能看到世間萬物的美麗色彩。她從青巾老媽那里感受到了親情的難能可貴,在青花泥的陪伴下重拾了成長中的幸福美好,在霧里村人的集體幫助下找到了家。雖然后來青麥子和親生父母相認,到上海治好眼睛,卻再也看不到養育她十多年的青巾老媽,這是作品刻意營造的遺憾,也是文本內部的張力。最終,青麥子放棄在上海求學、與父母團聚的機會,堅持回到霧里村,她要用感恩去反哺遺憾,要用生命去守護家園,這是在遺憾中蜿蜒成詩、迤邐成歌的回歸美和情懷美。
兩個毫無血緣關系的人,在命運的交錯安排下成就了彼此的人生,圓滿了各自的遺憾。青巾老媽不必為自己的青春遺憾,她可以養育生命、感受關愛;青麥子不必為自己的軟弱遺憾,她可以茁壯成長、守護家園。這是一種超越常態的遺憾之美,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具有破繭成蝶的神奇。當讀者拋去表層苦澀的遺憾,體味到遺憾背后的甜蜜,作品因此變得超凡脫俗,變得格外美麗。
作為廣西兒童文學的領軍人之一,王勇英創作的《霧里青花泥》出版發行后,受到了讀者的一致好評。通過發掘作品的內涵和精神,讀者獲得了生態審美化的藝術體驗,能夠與審美對象構成一種已然融入和超越的內在狀態,在不斷的審視、理解和感悟中,呈現出關于作品的閱讀體驗和創作意義。
王勇英筆下的作品,在天地萬物中蘊藏著一種神秘而強大的力量,體現出生命能量與人間溫暖的寶貴。作品通過一只具有靈性的狗的視角,敘述了霧里村一個雙目失明的女孩成長的故事。作者用自由想象的筆觸,書寫了一個古老神奇的雪狼傳說,詮釋了一個關于守護與承諾的故事,通過將小說童話般地編織開來,賦予了自然神性詭譎的氣質,為讀者創造了瑰麗玄妙的夢想,帶給讀者一種神秘奇特的審美體驗。
王勇英善于“在探索與思考的過程中,打開一個又一個神秘的想象空間的驚喜與歡悅。讓那些靈感借助想象的翅膀,在文字的天地間自由飛翔,讓讀者也能沉醉下來,經歷文字中的悲傷或歡喜”[4]。因此,在她的恣意寫作中,小說開頭的神水泉正如歌謠般唱得神奇美妙:“霧里隱山山高高,霧里藏路路彎彎,霧里神仙居神山,霧里有風風輕輕,霧里有水水清清,霧里流過神水泉……”[5]閱讀完整部作品,一個望得見千年雪山、傳說有十大神山守護的霧里村躍然紙上,在這里,人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神秘的南方氣韻彌漫而出,想象的翅膀任意馳騁遨游,從而為讀者營造出一種詩意朦朧、別有天地的生態審美意境。
作品通過反映當下兒童與自然息息相關的生活狀態,探尋生態危機的社會根源,發掘弱者內在的潛在力量,表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在作品的審美觀照中,善良勤勞的青巾老媽、忠誠執著的青花泥、耿直豪爽的赤赤大叔、熱心幫助的長路等,他們是以呵護與照顧盲孩子青麥子健康成長為人生追求。在霧里村,我們看到的是一種人性與神性的完美結合,是傳遞愛與責任的詩意棲息之所。
令人感動的是,作品能夠潛移默化地將生態審美觀植根于讀者心中,讓讀者學會尊重和善待每一個生命,同時培養他們善良、正直、勇敢和感恩的品性,讀者體驗的不僅僅是文字傳遞的自然美好,還有內心深處傳遞的生命美感。可以發現,作品實現了廣西生態文學的華麗轉身,生態文學的內涵在作品中得到了沉淀和舒展。作者通過用兒童文學的形式表達對人與自然的憂患意識,滲透其中的生態思考與理解,使讀者具有現實意義的獨特審美體驗。
從尋根意識的角度來看,青麥子是一個盲童,被人偷走拐賣,拐賣者發現她是個盲童后又將其遺棄,然后被青巾老媽收養。多年后,青麥子的親生父母找到了她,幫助她治好了眼睛,青麥子卻堅持要回到霧里村。盡管守護和陪伴她長大的青巾老媽和青花泥已經相繼故去,盡管霧里村的生活艱難和簡單,但青麥子卻一定要留在村子里,和青石、青果一起把對故土的眷戀和愛戀延續下去。王勇英創作的霧里村,有雪山、怒江、草地,還有麥子、樹木、房舍……有永遠不變的風景,還有永恒不變的留戀,作品處處彌漫著一股濃郁的鄉愁鄉戀,并且通過將抽象化、情緒化的鄉愁鄉戀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現出來,讓讀者獲得一種身臨其境、具體真實的審美體驗。
就像青麥子的內心獨白:“我就是一棵麥苗,是青青的麥子。我只認我們這片坡地的泥土,只喝我們丙中洛的雪水。”[6]這個少女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懂得了眷戀,懂得了愛和感恩。通過青麥子離鄉和回鄉的鮮明對比,傳達了感恩、反哺的生態理念,表現了人要回歸最本真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家園意識,折射出當代生態審美體驗,具有鄉愁鄉戀的本土情結。
欣賞王勇英的兒童生態文學代表作 《霧里青花泥》,最好懷著悲憫和關愛的心情去品讀,透過語言文字彰顯出的力量可以讀出蘊含在作品中的大愛大善大美精神,讀出兒童文學與生態文學完美融合的獨特吸引力,讀出生態審美賦予新世紀廣西兒童文學的創作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