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縣考察時提出的科學論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清晰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鄉村振興的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美麗宜居鄉村,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鄉村是生態涵養的主體區,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支撐點。因此,正確把握農村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作為21世紀初我國實施的六大林業重點工程之一,退耕還林工程是一項統籌經濟與生態關系以應對水土流失、實現改善生態環境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的全國性農業生態經濟工程,研究退耕還林政策在實踐中的具體反饋,有助于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探索出一條推動生態恢復與林業發展協調并進的可行路徑。
由鐘興菊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退耕還林政策的地方實踐》一書立足于社會轉型的時代背景,從微觀視角揭示基層政府(鄉鎮)、村民組織(村委會)以及村民三大主體參與政策實施的復雜過程與邏輯。全書共有七個章節。第一章是導論,介紹退耕還林政策在東溪村的實踐案例,并從理論層次的討論提出所研究的問題;第二章介紹研究設計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深度個案研究方法和實地資料基礎;第三章介紹本書的理論視角,并對核心概念進行了界定;第四章至第六章重點討論在社會轉型背景下退耕還林政策的基層執行過程與實踐邏輯,即鄉鎮政府、村委會以及村民三大主體的關系演變以及執行退耕還林政策的互動關系,并根據各主體在政策執行過程中表現出的特點探究影響因素以及實踐邏輯;第七章對前三章的內容進行總結,探討退耕還林等環境保護政策在地方實踐中的成效評估與執行過程中的行動策略。
退耕還林是在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導致環境衰退的背景下提出并付諸實施的一項全國性生態恢復與建設工程。從宏觀上看,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明顯減輕,在財政補貼的同時,通過外出務工、發展養殖業和林下種植等方式創造了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使得很多工程區逐步走上改善生態、促進農民增收的良性發展道路。然而,從基層視角審視政策執行過程可以發現執行的偏差和扭曲,渝東北東溪村的實踐中就存在村民基于地方性知識等非正式因素的適應性選擇,以及政策的經濟效益與可持續性風險的策略性行動等沖突問題,出現了“錯退錯還、還林不見林”等亂象。針對退耕還林在地方實踐過程中的現實情況,作者指出“退耕還林政策的最終實踐形態實際上是基層政府的變通執行與村民基于地方性知識與智慧對政策策略性行動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撐點,退耕還林作為集林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一體的有效措施,是鄉村生態振興中的重要一環。退耕還林要解決的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對自然的過度開發破壞了原有生態系統而造成的一系列生態問題,這些問題已發展到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程度。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退耕還林是生態恢復中的重要一環。要保證退耕還林政策的有效實踐,就必須先保證村民的利益不受損。因此,有效的經濟措施就十分重要,退耕還林并不是單純的生態修復,而應該伴隨林業相關經濟項目,如林下種植和養殖模式的推廣,才能有效扭轉村民關于“國家拿錢買生態”的想法。生態恢復和林業發展并行,正是鄉村振興戰略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的應有之義,是退耕還林工作需要進一步深化的重點。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要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保障退耕還林政策的有效實踐,推動生態恢復與林業經濟的融合發展,就需要以系統思維推進協調生態治理和經濟發展,強化縣、鄉、村三級生態治理聯動機制,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推動鄉鎮擴權賦能,依托“互聯網+”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實現有效的溝通協調;探索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并行的治理機制,激發村民主動參與的內生動力;以可持續執行的政策、靈活的過程監督和動態評估機制保證退耕還林工程的有效落實,對過去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生態恢復與經濟發展的長遠規劃提出更加科學的方案,推動新時代下鄉村林業經濟在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的高質量發展。
(景睿 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