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紫薇 周新社 楊金玉


摘 要:目的:探究標準化護理流程對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及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方法:選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100例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老年患者,隨機分為A組(50例)、B組(50例),分別實施常規護理、標準化護理流程干預,比較兩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髖關節功能(Harris)、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B組<A組(P<0.05);Harris評分:術前B組與A組相近(P>0.05);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B組>A組(P<0.05);并發癥發生率:B組<A組(P<0.05)。結論:對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實施標準化護理流程,可縮短術后康復時間,改善其髖關節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全髖關節置換術,標準化護理流程,并發癥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2.067
全髖關節置換術為臨床常見骨科手術,患者以老年人為主。受手術創傷較大、老年人慢性合并癥、患者認知水平相對較低等因素影響,對圍術期護理要求較高。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圍術期常規護理中,護理內容以傳統護理流程、護士臨床經驗等為主,護理內容實施過程缺少標準性,可能會影響護理干預精準性。標準化護理流程,指在護理中通過制定標準護理方案、利用多種風險評估表等方式,保證護理流程精準性、完整性,提升護理質量[1]。為此,本次研究選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100例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老年患者,探究標準化護理流程對其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該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100例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老年患者,隨機分為A組(50例)、B組(5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近(P>0.05);研究中所選患者均符合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標準,詳細數據如表1所示。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均于該院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2)年齡≥60歲;(3)無精神性疾病,具備正常溝通能力;(4)對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心臟、腎臟等器官功能衰竭;(2)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3)合并其它骨組織疾病(骨結核、骨腫瘤等);(4)凝血功能障礙、血液系統疾病;(5)資料不完整,無法有效隨訪。
1.3 方法
A組常規護理:術前常規禁水禁食,口頭宣教手術注意事項;術中配合麻醉師、醫生手術治療;術后口服鎮痛藥物,檢測患者生命體征,術后12 h指導患者清淡飲食;術后第1 d開展被動活動,并隨患者耐受逐漸開展主動活動。
B組標準化護理流程: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標準化護理流程干預。術前:(1)系統性健康宣教:與患者耐心溝通交流,利用髖關節模型、手術動畫科普視頻等,進行患者術前健康教育指導,包括手術方案、術后早期康復訓練等方法目的及方法;結合患者認知水平重復宣教、改變話術宣教、家屬健康宣教等,滿足患者術前健康教育需求;(2)心理疏導:結合患者年齡、背景資料、主訴等,評估其情緒狀態,并實施心理疏導,包括強調醫院專業性、列舉成功案例、與醫生商議使用性價比高治療方式等;指導患者深呼吸肌肉放松控制自身不良情緒;(3)營養管理:對患者應用營養風險篩查2002(NRS2002)量表,評估患者術前營養狀態;評分≤3分患者,結合其慢性合并癥、飲食習慣等,對其進行術前營養管理,即進食清淡易消化飲食,增加禁水前飲水量;評分>3分患者必要時實施靜脈營養支持,以提升其手術耐受性;術前常規禁水禁食基礎上,合并基礎病患者,術日清晨以少量溫水送服藥物。術中:(1)壓瘡:應用Branden壓瘡風險評估量表,結合風險評估結果進行術中壓瘡防護,包括肢體固定部位墊至棉墊,受壓部位粘貼3 M透明敷料;(2)低體溫:沖洗液、輸液加溫至37℃,使用低溫儀加熱手術臺至37℃,患者術中應用多功能監護儀進行動態體溫監測,同時遮蓋非手術區域皮膚,保持患者術中體溫水平穩定。術后:(1)飲食:
麻醉清醒后,以溫開水潤唇,術后2 h無明顯惡心嘔吐癥狀后,飲用少量溫水,胃腸道耐受后,于術后4h進食流質飲食,術后6 h指導高維生素、高熱量、高膳食纖維、優質蛋白飲食;(2)疼痛:術后應用鎮痛泵干預,并指導患者以肌肉放松、深呼吸等方式緩解疼痛。
1.4 觀察指標
(1)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胃腸道功能康復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2)不同時間(術前、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髖關節功能,以髖關節功能(Harris)[2]評分法進行患者髖關節功能評價,包括關節活動度、疼痛、行走等,總評分為100分,分數高表示髖關節功能好;(3)并發癥發生率:壓瘡、術中低體溫、肺炎、下肢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發生率=發生并發癥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表示計數資料,( )表示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分別以χ2、t 檢驗;P<0.05為統計學結果驗證標準;統計學軟件為SPSS 24.0。
2 結 果
2.1 圍手術期相關指標
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B 組與A 組相近(P >0.05);術中出血量、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B組<A組(P<0. 05),詳細數據如表2所示。
2.2 髖關節功能
Harris評分:術前B組與A組相近(P>0.05);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時B組>A組(P<0. 05),詳細數據如表3所示。
2.3 并發癥發生率
并發癥發生率:B組<A組(P<0. 05),詳細數據如表4所示。
3 討 論
標準化護理流程,與常規護理方案相比,更注重護理方案標準性、規范性,通過結合患者圍術期康復需求、利用多種量表風險評估制定并制定護理干預方法,在提升護理干預精準性的同時,可減少人為主觀因素對護理干預效果影響,提升護理質量。本次研究結果顯示,B組術中出血量顯著減少,術后康復時間縮短,術后髖關節功能顯著改善,且并發癥發生率降低,考慮原因為,在對B組患者護理中,主要應用量表包括RPE[3]、NRS[4]壓瘡風險評估量表,通過多種量表應用,可客觀評估患者是否存在訓練過度、營養不良及是否存在相關并發癥發生風險,并對于高風險患者實施強化干預,可通過提升其術后康復訓練方法掌握程度、增強手術耐受度、防控并發癥,以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提升術后康復質量,促進其生理功能及髖關節功能恢復。綜上,對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實施標準化護理流程,可縮短術后康復時間,改善其髖關節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周雁榮,張雅芝,陳瑩瑩,等.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加速康復標準化護理流程實踐[J].護理學雜志,2021,36(16):22-25.
杜棣,馬慧芳,喬靜靜,等.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高齡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 J ] .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20,41(1):168-172.
易珍,譚倩昱,顏晴瓊,等.模擬鑿破作業肌肉疲勞發展實驗研究[J].人類工效學,2021,27(3):53-57.
端光麗.中西醫結合護理對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疼痛程度,睡眠質量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20):3719-3722.
作者簡介
宋紫薇,本科,護師,研究方向為骨關節外科護理。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