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南

1月21日除夕夜,“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光影無人機焰火表演在重慶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處舉行。圖/視覺中國
在重慶展望2023或是談及經濟話題,很多人都不約而同回溯起除夕夜那場火爆出圈的焰火秀。
1月21日除夕夜的盛大焰火秀,是在重慶中心城區長江與嘉陵江兩江交匯附近水域進行的。一位當晚到現場觀看的受訪者回憶,先是數千架無人機進行光影表演,把重慶著名景觀如輕軌穿樓等都呈現出來,通過表演,無人機還顯示出“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幾個大字。這些表演過后,開始放煙花。因為之前進行了預告,聚集在兩江四岸現場觀看的人,“至少有四五十萬”。人們都興高采烈。在焰火秀表演過后,為保證人們順利回家,重慶輕軌一直運營到凌晨4時許,免費接送乘客。
這場焰火秀,是2023年全國省級層面唯一的一場跨年焰火表演。據重慶當地媒體報道,相關數據顯示,它的整體曝光量超過了17億人次。
“舉辦這么一場聲勢浩大的焰火秀,肯定有所用意,作出這個決策也是需要一定擔當的。”一位重慶政界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時疫情防控剛剛優化,可以說,也是為了提振大家的精神。”
如果再往前回溯,“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則是于2022年12月21日召開的重慶市委六屆二次全會明確下來的主題。
全會提出,要主動把全市工作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場景中來謀劃推進,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擁抱新時代、奮進新征程、建設新重慶。
在這次全會上,還明確了一系列經濟指標:到2027年地區生產總值邁上4萬億元臺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萬元,力爭制造業增加值占比達到28%,數字經濟增加值占比超過50%,力爭民營經濟增加值占比達到62%等。
全會要求全市上下要緊扣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目標,在19個方面發力,其中涉及到“拼經濟”的事項有11個,如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著力推進以數字化變革為引領的全面深化改革;著力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著力推動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發展;著力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等等。
全會后不久,2022年12月29日重慶市委又召開經濟工作會議,謀劃制定2023年經濟發展目標。在這次會議上,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指出,謀劃制定2023年經濟發展目標,要突出引導市場預期、社會預期、企業預期,確定“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
一位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的重慶政界人士說:“你要跳,目標不能定得太低,但還得夠得著,也就是說不能不切實際。”
在這次會議上,袁家軍還強調要著力推動經濟企穩恢復提振,科學精準高效抓好新階段疫情防控工作,精準高效實施一攬子政策包,加快激發消費潛能,謀劃實施抓項目促投資引外資行動,推動消費、投資、外貿“三駕馬車”開足馬力,跑出經濟恢復提振“加速度”。
在這兩場會議之后,2023年1月中旬重慶“兩會”期間,重慶市長胡衡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3年重慶市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有: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爭取實現更好的結果,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值分別增長10%、6%、3%,城鎮新增就業60萬人以上等。
“過去三年疫情,大家都非常不容易,”重慶一位政界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就重慶來說,2020年主要是年初一段時間影響較大,2011年相對較好,影響不是很大,2022年則很不一樣:年初上海疫情緊張,重慶的汽車、電子產業都受到影響,5月份開始恢復,6月份恢復較好,七八月份高溫限電,最嚴重的影響是在11月份,疫情嚴重,防控收緊,“這樣幾波下來,2022年重慶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只有3.2%,比全國平均指數都低”。
在這位人士看來,三年疫情對工業方面的影響,“應該只是短期的,還要好一點,對三產的影響更大”。重慶是旅游城市,曾經有一段時間,他開車出去,街上都沒什么人,而到了2023年春節前后,街市終于恢復正常,他經常跑步路過洪崖洞一帶,“明顯不一樣,又人山人海了”。
“拼經濟是我們的頭號任務,從上到下,都堅定這個信心。”重慶兩江新區經濟運行局局長李建彬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現在大家都動起來了,拼經濟,圍繞著一季度開門紅,最重要的是抓項目,每周都在調度項目。這些項目,一類是新開工項目,一類是在建項目。”

重慶市渝中區的洪崖洞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圖/視覺中國
重慶大學教授蒲勇健注意到了重慶市委六屆二次全會定下的到2027年地區生產總值邁上4萬億臺階的發展目標。他做了一個計算,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未來五年增速都需要達到7%以上。蒲勇健說:“重慶曾經一些年頭有過這樣的增速,我想,重慶又會迎來新一輪的高速增長。”
1月28日,是春節后上班的第一天,重慶市召開了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會——重慶市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工作推進大會。在這次會議上,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強調:把雙城經濟圈建設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場景中來謀劃推進,作為市委“一號工程”和全市工作總抓手總牽引。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已啟動三年。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賦予川渝兩省市“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的歷史使命。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指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又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重大區域戰略寫進報告,從而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袁家軍在會上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加快建設現代化新重慶的重要戰略機遇。要聚焦目標任務,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實現城市能級大幅躍升、基礎設施能級大幅躍升、產業能級大幅躍升、改革開放能級大幅躍升、生態環境保護能級大幅躍升、生活品質能級大幅躍升。
《中國新聞周刊》在重慶市經信委了解到,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啟動以來,重慶緊緊圍繞川渝“共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重慶“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兩大目標任務,一方面“苦練自身‘內功’”,一方面加強與四川協同,聚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在重慶大學社會科學部副主任、經濟學教授姚樹潔看來,“一號工程”非常重要。姚樹潔向《中國新聞周刊》列數了一系列數字:2022年,在嚴峻的疫情防控和森林火災面前,重慶GDP依然實現了2.6%的增長,總量達到2.91萬億元,成為全國第四大城市經濟體;人均GDP達到9.07萬元,排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第十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8%;按美元現行價格計算,2022年重慶人均GDP達到1.35萬美元,超過世界銀行2022年7月新界定的全球高收入經濟體最低門檻人均1.32萬美元的水平,成為我國第十個進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的省市自治區。

從重慶果園港魚嘴車站發車的中緬新通道(重慶-臨滄-緬甸)國際鐵路班列。圖/新華

1月26日,重慶十八梯風貌區游客如織。春節期間,重慶市解放碑、洪崖洞、十八梯等旅游景點人氣火爆,旅游業持續復蘇。圖/中新
姚樹潔認為,上述這些簡單數據說明重慶具有明顯的后發優勢,有潛力有能力在經濟總量上趕超全國一線城市;重慶可以通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與成都一道形成一個“雙引擎”驅動格局,推動川渝兩省市各地區實現經濟均衡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使之與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一道,形成一個穩固和富有經濟發展活力的巨大菱形空間地理結構,輻射及牽引全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到,在重慶市委明確將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一號工程”和全市工作總抓手總牽引之后,目前重慶市正積極研究制定《重慶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7年)》,將對下一步戰略目標、重點任務提出具體要求。
忽米網是宗申產業集團旗下的一家工業互聯網應用服務平臺。2022年12月20日上午,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在忽米網調研。與他一起調研的,還有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胡衡華。
那天上午,他們還先后到重慶精準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塞力斯鳳凰智慧工廠調研。這次調研中,袁家軍還主持召開了推動民營企業發展座談會,多位重慶市民營企業家代表先后發言,對民營經濟發展提出意見建議。
據媒體報道,在忽米網,袁家軍、胡衡華聽取了工業互聯網發展情況介紹,詢問公司營銷收入、客戶來源等。袁家軍指出,產業數字化是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有力抓手。要在“深耕”上發力,聚焦重點行業加大研發力度,增強核心競爭力,提升市場占有率。要圍繞打造“產業大腦”,推動各類要素高效配置,更好服務企業發展。
忽米網高級副總裁王藝諺回憶,在調研中,袁家軍非常關心制造業企業能否承擔得起數字化改造的成本。

2022年12月,重慶市永川區,一家生物醫藥機構的一體化研發服務基地內,研究人員在液相區對樣本進行色譜分析。

2022年6月,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工廠作業現場。

2022年12月,在位于渝北區的重慶臨空智能終端產業園,一家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員在智能手機生產、質檢車間作業。本版圖/新華
重慶智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飛生物”)副董事長、副總裁蔣凌峰也參加了當天座談會并發了言。智飛生物是第一家在創業板上市的民營疫苗公司,現已成為中國疫苗領域的龍頭企業。蔣凌峰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樣一個座談會,讓我們感到很振奮。”
蔣凌峰回憶,在當天的座談會上,他發言主題是“發揮科技創新優勢,助力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發言內容主要包括創新發展思路、完善產業鏈布局、加大投資規模、公司在重慶投資建立生物醫藥產業園等情況。蔣凌峰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智飛生物是生物制藥企業,人才永遠是第一位的,如果沒有人才,沒有自主研發,對于公司發展,就是無根之木。
在座談會上,袁家軍指出,重慶民營經濟從弱到強、發展壯大,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重慶市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也還存在短板不足、困難問題。要全面把握重慶市民營經濟發展形勢,堅定信心、奮起直追,開創民營經濟發展新局面,推動民營經濟成為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他還強調,要切實加強黨對民營經濟工作的領導。要健全服務企業長效機制,把政策落到位,把服務送上門,主動為民營企業紓困解難。要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優化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創新環境、要素保障環境,釋放民營經濟發展最大活力。要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促進政企溝通協商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
關于“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重慶市委六屆二次全會也明確,要“嚴格執行產權保護制度,實施民營企業‘龍頭引領’行動,大力培育創新型民營企業,建立民營企業全周期全方位賦能機制,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重慶是工業重鎮。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要求重慶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
《中國新聞周刊》從重慶市經信委了解到,在此之后,經過兩年多的持續建設,重慶制造業發展取得積極進展。2022年,重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2.75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2%;全口徑工業增加值8276億元,占GDP比重28.4%(制造業占比25.4%),對GDP增長貢獻率達32%。
重慶市堅持把制造業作為立市之本、強市之基,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氛圍。一位重慶政界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重慶每年都會召開全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這個大會是以市委名義召開的。以市委名義召開的大會其實并不多。”
但另一方面,重慶市工業發展現狀仍然存在諸多不足,表現在制造業整體能級不高,與上海、深圳、蘇州等城市相比,工業經濟總量仍有萬億級差距;創新效能不高,2021年重慶全市規上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為1.54%,分別低于江蘇、浙江0.29、0.17個百分點,制造業領域全市只有一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關鍵共性技術供給不足;優質企業引領帶動作用不強,重慶全市正全力推動21家制造業領軍企業、53家“鏈主”企業做大做強,但這批企業中總部落戶重慶的僅31家,其余多為生產基地,自主決策權有限,對區域經濟發展帶動作用不強;創新型中小企業數量不足,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僅占全國的2.8%。
一位重慶政界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在全國叫得響的,重慶可能只有長安汽車名氣大一點,其他企業都不是很有名。盡管如此,長安汽車要向一線最好的品牌跨越,還有一定差距。”
重慶大學教授蒲勇健非常關注長安汽車的發展。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重慶最大的工業是汽車,目前在產能方面,重慶汽車制造應該能排全國第一,但基本上都屬于中低端市場,作為工業龍頭的長安汽車,在2016年前后,隨著低端汽車市場的飽和,銷量下滑,重慶工業產值也隨之下滑,2019年之后,長安汽車開始調整戰略,“開始把它的車從原來面向農村市場的低檔向中高檔轉移”。
長安汽車智能化研究院副總經理何文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連續二十多年,長安汽車一直都在重慶市工業企業里名列第一,是中國西南最大的工業企業。2022年,由于疫情影響,另外加上重慶發生山火災害與停電,長安汽車損失了一些訂單,“很多車廠的銷量在下滑,但長安汽車仍然實現了增長”。
《中國新聞周刊》從重慶市經信委了解到,重慶市汽車產業集群在2022年實現增加值1104.4億元,占全市16.2%,增長10.2%,對全市增長貢獻率49.3%。
按照年度工作安排,2023年重慶市的目標則是:力爭實現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比增長12%)、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2%,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60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