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育輝 曹亞軒 胡善輝 胥芝韻
[摘 要] 關注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教師必須對影響學生課堂參與度的相關因子進行深入剖析,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對學生課堂參與、深度學習等現有的理論進行研究,采用問卷調查、課堂觀察、關鍵事件分析等方法,找出學生課堂參與度低的原因,圍繞學情分析高職學生的課堂參與特征。
[關鍵詞] 學生參與特征;學情分析;干預制度;教學內容;職業教育
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對學生課堂參與度進行研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由消極的學習態度向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轉變。高職學生存在自我控制意識不強、容易沉迷于網絡世界、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等問題。因此,在加強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同時,需要對學生的人文素養、班級紀律、管理體系等方面進行約束管理。課堂參與是指學生將身心活動融入課堂中,包含聽講、做筆記、回答問題等。在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效果和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因此,對如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能力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采集高職學生學情數據
(一)采集資料
本研究選取了650名高職生,由班級組長進行協調分組,并進行問卷調查。在發出調查問卷之前,告知受調查者此項調查為學術研究,采取匿名方式,以提升調查的準確性。650份調查問卷,收回612份,回收率94.2%。排除填答不正確視為無效的問卷,有效調查問卷共計576張,回收率88.6%。其中,男生270名(46.9%);女生306名(53.1%);大一學生109名(18.9%),大二學生209名(36.3%),大三學生258名(44.8%);理科學生259名(45.0%),文科學生317名(55.0%);城鎮學生250名(43.4%),農村學生326名(56.6%)。我們從這批學生中,隨機選取一名,進行公開的個人訪談。
(二) 調查方法
本研究運用《高職生學習情況調查問卷》《高職生學習情況調查訪談提綱》等進行了調查。根據文獻研究結果,顯示學習情境是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關鍵因素。
(三)調查量表
調查的內容包括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級、專業、生源地等,調查量表包括學習觀量表、學習環境量表、學習方式量表、學習收獲量表,以期全方位、全過程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調查問卷的編制上,使用李克特五分量表進行積分統計,整個調查問卷包括“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確定”“同意”和“非常同意”5個選項,讓受調查者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經驗來選擇。
1. 學習觀量表。學生的學習觀點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運用知識的學習觀點和記憶的學習觀點。此量表借鑒了史秋衡先生編制的“學習觀點調查表”。在運用知識的觀點上有4個問題,在記憶的學習觀點上也有4個問題。在此項試驗中,在克倫巴赫alpha系數0.74的情況下,克倫巴赫alpha系數在兩個維度的0.71和0.70之間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2. 學習環境量表。以實際情況及有關的文獻資料,編寫關于“學習環境”的問卷。學習環境量表包括兩個方面,即學校學習的物理環境和情緒環境。其中,物理環境是指學校為學生準備的教學設施和教學輔助設施,校園的情緒環境是指學校的學習氛圍和人際關系。在這個維度上,設置了11個問題。在此項試驗中,此項指標具有內在的相似性,即克倫巴赫alpha系數為0.86,其包括0.75和0.85的克倫巴赫alpha系數。
3.學習方式量表。研究結果表明:“深度”和“淺度”兩個維度是“學習方式”,調查表是從史秋衡的調查中總結出來的。深度的學習方式共分為13個問題,淺度的學習方式一共有11個問題。在此項試驗中,克倫巴赫alpha系數為0.83、0.82。
4.學習收獲量表。采用教學目的分類的方法,對史秋衡所編制的“收獲量表”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并將其分為知識收獲、技能收獲和情緒收獲3個方面。在知識收獲上有3個問題,在技能收獲上有7個問題,在情緒收獲上有4個問題。在此項試驗中,其克倫巴赫alpha系數為0.72、0.78、0.73。
(四)訪談提綱
根據已有的文獻,參照相關的教學情況調查表,提出假設,筆者通過對學生實際參與情況和對相關問題的看法進行分析,編制了高職學生學情和課堂參與問卷,對部分學生進行了訪談,獲取了相關數據,建立了一份量化的情況表。
(五) 資料的整理
在完成調查后,使用SPSS軟件對調查問卷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學處理,再對不同班級的9名學生進行個別采訪,對這9名學生進行定性的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高職生學習狀況的調查與分析。
二、分析學生課堂參與行為現象
采用隨機抽樣調查法,借助班級行為觀測問卷對100名學生進行了課堂行為觀測,共20個指標項:參加行為(聆聽教師講課、與任課教師互動、記筆記、看教材、完成學習任務、思考問題)、問題行為(遲到、聊天、睡覺、看課外書、起哄、玩手機、打擾他人、吃東西、做小動作、早退)、安靜行為(發呆、趴在課桌上、走神、涂鴉)。
(一)不同班級中的教學效果
基礎課程:25名學生認真聽講,占學生總數的25%;做記錄的學生有20名,占學生總數的20%;16名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占學生總數的16%;58名學生具有消極學習行為,占學生總數的58%。專業課:全班學生中有30名學生是在認真聽講,為30%;22名學生積極做記錄,為22%;16名學生積極答疑,為16%;20名學生是消極的,占學生總數的20%;僅有1名學生上課提問,占學生總數的1%。另一個班級,38名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認真的學習,占學生總數的38%;有能力做記錄的學生,平均有30名,占學生總數的30%;22名學生積極答疑,為22%;66名學生是消極的,占學生總數的66%;18名學生積極提問,占學生總數的18%。
(二) 教師問題的常見表現
學生在課堂上的不良習慣主要表現為:20名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為20%;16名學生竊竊私語,為16%;8名學生上課起哄,為8%;14名學生上課睡覺,為14%;35名學生使用手機,為35%。在學生的問題行為中,使用手機的情況是最常見的。有些學生在課堂上很少積極回答問題,教師提問時他們也保持沉默。
1.同一堂課不同時間的課堂行為。課堂開始1~5分鐘的時間,是課堂行為最嚴重的5分鐘,22%的學生在做無關的事情,18%的學生在東張西望,9%的學生在吃飯。課堂開始6~10分鐘的時間,有66%的學生投入學習中,有嚴重課堂行為的人數減少。課堂開始10~35分鐘的時間,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隨著課堂時間而變化。
結果表明:在此期間,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出不同的學習態度。總體上,高職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為:課堂上的參與者數量在下降,而在班級中表現出被動的沉默,特別是在課程進行的中途,這個問題表現得特別嚴重。
2. 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無異。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沒有明顯的差別,總體上是相同的。學生的課堂行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使用手機的情況,二是睡覺情況。積極回答問題的情況無顯著差別。
總體而言,高職學生課堂參與程度較低。其中,專業課的參與率最低。這與高職院校的課程性質相關,除了一些基本的公共基礎課,其他都是新開設的。新開設的課程,如果沒有相應的基礎知識,則很難掌握。教師從關注的視角出發,對課程進行適當的安排,采用多種形式的教育方法。從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分析問題,找出其問題特征;在教學過程觀測的基礎上,采用5個不同的維度,分別對學生的學習質量、學習挑戰程度、主動合作水平、努力程度和教學環境支持程度進行了分析。教師收集參與數量資料,并按時段開展學生的課堂活動,建立理論模式。
三、學生課堂參與度低的產生因素與發生機制
(一)高職教育資源短缺
高職院校普遍存在教學資源緊張問題,教學改革難以有效推進,從而影響學生的課堂學習。學校的管理方式和教學思想等,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雖然國內不少高職院校大面積擴招,但是學校的軟硬件設施升級沒有跟上,導致教學不能很好地開展。
(二) 就業問題
高職院校學生在進入學校接受教育后,就會面臨畢業后的就業問題。就業問題給畢業生帶來較大的壓力,他們很難找到與專業相關且滿意的工作,這使得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甚至厭學。
(三) 學生的基本功較薄弱
由于高職院校的生源多為中職學生和高中畢業考不上本科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基礎相對較弱,難以找到好的學習方法。另外,更多的學生在學習中自信心不足,學習熱情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們的課堂參與度。
四、改善高職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教學技巧
(一)改變課程內容和形式
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能力,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同時,教師還要充分運用分析和對比的方式,根據當前國內的實際發展狀況,選取適合教育的相關個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教學中融入社會熱點問題。
(二)以問題導向提高參與度
課堂中教師運用“問題導向”來進行課堂教學,既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又可以使他們在課堂上復習和鞏固舊知識。在學生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地予以肯定和表揚,這樣不僅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還可以使他們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三)提高學生的課堂實踐能力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成員之間可以合作。在實際操作中,教師不僅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還要保證教學質量。
(四)營造輕松的班級氣氛
教師在教學中,只有正確地對待每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才能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提高他們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課堂上適當運用一些幽默語言,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為了提升教學效率,教師還可以在故事中植入一些教學知識,使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傳授。
(五)問題要有引導性
在建構主義的教育觀中,設計問題時應注意以下問題:一是針對具有較高職業素養的學生,應盡可能地設定與其有關的問題,使其更高效地進入學習情境,提高其學習積極性;二是在設定問題時,可以盡可能地選取與學生本身認識相矛盾的題目,在教師的判斷和自己的認知相矛盾時,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三是在解題時,要盡可能地兼顧各層次的學生,使他們能從現實中切入,提高提問的積極性。
(六)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即時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教學評價,并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學,即因材施教。教師應該更加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還應充分重視教育方法和評估方法。
五、結語
高職院校在實施教育活動時,必須采取切實措施來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效率。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提問、引導、改進教學方式、改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新的教學理念和“互聯網+”大環境下,學校要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信心,從本質上解決學生課堂參與度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丁正軍.高職院校學生運動技能掌握與體育參與度相關性研究[J].體育風尚,2018(9):257.
[2]王愛華.從一節課看學生課堂參與度低的教學策略因素[J].新課程(中),2019(2):134.
[3]周茵茵.提升初中一年級學生英語課堂參與度的策略研究[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7(14):27.
[4]單曉艷.淺談提高初中歷史課堂學生參與度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中學),2017(8):27.
[5]李炎鋒,李云飛,李嘉欣,等.土木類專業學生課堂參與度探討[J].中國建設教育,2017(5):176-178,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