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摘 要] 在大力實施新課標和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思想政治教育理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育人目標和教學目標之一。高中語文涉及范圍廣泛,對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滲透意義重大,教師應結合高中語文學科特色,根據學生學情,采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從不同角度滲透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 高中語文;思政教育;滲透策略
一、高中語文滲透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對學生個人、教師自身和社會發展都有著積極意義。首先,對學生而言,高中是學生個體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可以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自覺把愛國、強國、報國情懷融入自己的成長過程,形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使命感。其次,對教師而言,有利于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進行教學反思,豐富課堂形式,創新教學方法,對教師的長期職業發展大有裨益。最后,對社會發展而言,有助于培養新時代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全面推進提供人才保障;有助于進一步發揮德育的作用,推動國民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提升。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善用課本教材,挖掘思政元素
“文以載道”是語文課一向就有的功能。中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著各種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具有思政教育滲透先天的優勢。教師在融入思政元素時,要明確語文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關系,明確情感教育與價值觀教育的目標,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及認知水平,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通過擴展教材內容或者補充歷史背景來實現思政教育的滲透。
如《沁園春·長沙》,教材剛好將這一篇目安排在9月初,因此就可以作為學生的開學第一課來講授。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青年毛澤東的豪情壯志,理解這首詞的思想感情,教師在課堂導入階段可播放2014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總書記到訪北京大學聆聽北大學子吟誦《沁園春·長沙》的圖文信息,體會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學子的殷切期盼,接著可以播放一段《恰同學少年》的視頻,讓學生對毛澤東的青春歲月有一個直觀的了解。[1]通過了解一代偉人的青年時代,引導他們以偉人為榜樣,樂于結交朋友,參加學生運動,堅定理想信念,關心國家大事。毛澤東詩詞是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高度濃縮和藝術載體。在《沁園春·長沙》這首詞里,毛澤東就提到了自己經常與同學一起結伴游玩、共同探討國家大事,據此可以引導學生明白獨木難成林的道理,要結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克服學習生活上的困難;引導學生明白黨的初心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青年學子要有理想、有抱負,熱愛祖國,為實現個人價值和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
又如《氓》這一篇目,癡情、勤勞、善良、堅強的女主人公婚后任勞任怨操持家務,卻遭丈夫的暴虐與欺辱,在徹底失望后,她清醒而堅強,選擇決絕離開,此時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思想政治》選擇性必修2第二單元“家庭與婚姻”的內容,談一談對婚姻的理解,讓他們明白“夫婦和而后家道成”,男女平等、財產共有、救助義務等法律規定為婚姻關系的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持,夫妻雙方在婚姻關系中地位平等,相互理解和包容,共同承擔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是實現“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關鍵。這樣的教學設計將課文作為思政教育的案例進行拓展延伸,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政內涵,在德育中融合法治,讓文本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二)巧用作文教學,滲透思政意識
高中階段正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教師可以通過作文教學和訓練來滲透思政教育。高中作文教學往往不只是記敘文、說明文等文體,更多的是要求學生關注身邊的時政熱點,緊密結合生活現象談感受與思考的議論文。[2]例如,2022年全國乙卷作文真題圍繞“北京:雙奧之城”組織信息,從兩次奧運比賽成績到兩次奧運舉辦時的綜合國力,多方面呈現體育精神、科技創新、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北京兩度舉辦奧運會是新中國偉大成就的體現。試題以表格和數據的形式,直觀呈現我國綜合國力的跨越式發展,引導學生體會奧運精神的深刻內涵,體會奧運會成功舉辦背后的國家力量和制度優勢,將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統一在一起。又如,2022年天津卷作文真題要求學生對“煙火氣是家人團坐,燈火可親;煙火氣是國泰民豐,歲月安好;煙火氣是溫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護,也需要奉獻和擔當。尋常煙火,就是最美的風景”發表思考和感悟,這則材料從三個方面列舉“煙火氣”的表現和意義:“家人團坐”“國泰民豐”“溫情祥和”。這些都體現了中國人愛國、愛家的精神血脈,表達了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精神理念,同時也展現出國家富強的精神面貌。“需要珍惜和守護,也需要奉獻和擔當”對激發考生思考應該如何努力做出自己的貢獻,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尋常煙火,就是最美的風景”,即從小我到大我,從小家到大國,守護“尋常”也是一種偉大。尋常生活即市井百態,中國的廣大土地上有著不同的地域特色,千萬種風景就是真實的中國,“就是最美的風景”。而“最美”一詞,將俗和雅相融,體現了大道至簡的智慧,把國家與個人緊密相連。
類似的高考作文還有很多,這類議論文寫作有利于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作文教學的重點。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熟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研讀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并根據教學需要靈活運用。這也要求學生對社會現象、社會熱點有自己的感悟,能夠從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等不同維度去剖析社會現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寫作練習中。
(三)會用課外活動,拓展政教范圍
廣闊社會,也是思政課堂。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上好社會大課堂的思政課,讓語文教學滲透思政教育變得更加廣泛深入。語文課要培養學生的一個重要核心素養就是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為此,教師可以利用每節課開始前的時間,開展“課前演講三分鐘”活動,設置思政主題,讓學生圍繞社會熱點進行演講。[3]演講主題應聚焦“德馨”“心健”“明法”“愛國”等關鍵詞,在學生閱讀指定書籍或觀看影像資料后,進行集體討論,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分享“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國家”等心得。語文課要培養學生的另一個重要核心素養是思維品質,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多項綜合實踐能力。教師可以打造第二課堂課外實踐基地,依托校史學習、社團活動、勞動教育、志愿服務等活動,打造“第二課堂”,構建實踐育人“大場景”,通過合作編演微黨課情景劇、紅色誦讀、紅色故事書畫展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是大有裨益的。語文教師要不斷深入教材和生活,聯系社會“大思政”環境,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制定可行的教學方案,從課本教材、作文教學、課外活動中豐富思政內涵,在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同時,進行思政教育滲透,引導當代中國青年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讓青春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參考文獻
[1]房國玉.新時代思政教育融入高中語文教學的策略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2(3):8-10.
[2]柯勝智.如何評價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效性———以高中語文學科為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10):137-138.
[3]蘭田.探討如何結合思政教育加強中職語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9(1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