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教必先強師,強師必先強研。教研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催化劑,是教育質量提升的助推器。
跨界教研是在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和深入,社會對人才培養目標不斷發展和提高,時代對教研工作的創新性、實效性有了更新更高要求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新的教研形式和樣態。
跨界教研就是要打破原有傳統意義上單一學科教研的邊界,通過不同教研主體、內容的跨界融通,創新教研方式,提升教研水平,更好地服務教育高質量發展。
在實踐中,跨界教研主要通過以下幾種路徑來開展:
跨領域教研。課程方案明確指出,在中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方向上,要更加關注學校外的學習和發展,為學生增加參加一定社會活動和實習、實踐的機會,拓寬學生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基于此,教師的教研活動要跳出教學看教學,要將教學與生活、與社會緊密連接和關聯起來,研究如何將教學融入勞動生產、社會生活,做到在做中學、在實踐中發展,研究如何讓生活場景、社會熱點成為學生學習的支架和資源。
跨學科教研。為了強化學科間的相互關聯,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新課標在每門學科中都設置了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內容。跨學科主題學習既要堅持學科立場,又需要突破學科邊界,謀求學科合力,站在培養人的高度思考教學設計與實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教研活動組織實施過程中,將具有較強關聯或互補性的學科聚合在一起,組建跨學科專業發展共同體,開展跨學科教研,圍繞主題確立、資源整合、活動設計、評價反饋等方面開展研究,既能實現不同學科教師交流互通、共同發展提升,又是促進跨學科主題學習落實落地的有效路徑。
跨學段教研。課程方案要求加強學段銜接研究,圍繞同一主題,不同學段的教師可以打破學段邊界,聯合進行教學研究,充分了解其他學段在教學同一主題或內容時對教學深度與廣度的要求,對教學方法與資源的運用情況,從而有效實現不同學段間的銜接與一體化設計,增強不同學段間教學的層進性和互補性。
跨領域、跨學科、跨學段的跨界教研能有效實現教學與社會、生活的相互交融,相互影響;促進不同學科、學段教師的相互碰撞,相互借鑒,從而達到內容聚合、方法綜合、目標融合、場域結合的效果,產生“1+1>2”的效應,有效賦能教育質量的提升。
作者簡介:覃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教師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初中歷史教研員,高級教師,湖北省優秀學科教研員,市級學科名師,區學科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指導多名教師在省、市及國家級教學競賽中獲獎;在《中國教師報》《中學歷史教學參考》《湖北教育》等省及國家級刊物發表文章六十余篇,參與十多本教學用書及教輔資料的編寫;主持完成多項省市級課題研究,受邀參與過人教社新教材審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