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是構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的基本準則,同時也是新時代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的基礎要求。新時代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的時代路徑: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
關鍵詞:新時代;黃河文化;時代路徑
“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不僅是構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的基本準則,而且是新時代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的基礎要求。所以,要深入傳承黃河文化,促進黃河文化遺產保護高質量發展,講好“黃河故事”,促進文旅融合高效發展,為新時代復興中華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一、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
成體系的維護工作能夠高效地保證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任務的順利進行,并且保護黃河關系著復興中華的千秋大
計,因此新時代促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工作至關重要。
利用文旅融合作為推動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發展,是新時代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的使命與責任[1]。經過各產業、職能和資源等方面的交融,在推動文旅融合中促進生態保護,致使相關文旅活動能夠實現新時代黃河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弘揚,要體現高品質、高質量進展。在此期間,更加需要把黃河文化遺產里存在的精華思想與精神力量散播給游客,使黃河文旅工作在推動文化交融、提升文化自信與匯聚精神力量里呈現出積極反應。
圍繞著古代名人尋根之路依據的古代歷史名人文化遺址、古城文化資源、重要的古代陵墓等因素來從事合理布局,構建一個蘊含了濃郁中國傳統民族特色的古代歷史名人文化公園,不斷增強我們祖國大地的民族文化歷史魅力。對傳統文化遺產的資源進行一個連片式的整體挖掘和開發綜合運用,與文旅業的資源從事有效的整合,就需要從以下三點入手:一是依據文化脈絡。找到一些關系文化遺產內在的、本質上的成分,將其當做各種文化遺產單元之間相互聯系的橋梁。環繞古時文明這一重要的主題,能夠尋找到相互聯系的遺產集群,進行對接和整片的運用。二是大力研發優質文化產品。以世界級物質文化遺產、國家重要歷史文物重點保護工作單位、國家年度十大重點科學技術考古創新發現等類型的全新項目為重點工作,帶動相互利益關聯的文化遺產,構建新的特色性文旅模式,讓其更具可視化、體驗感以及參與式等。三是創造獨有特點。根據當地已發覺的文物材料,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為工作重點,以重要考古發現項目為主要引爆點,打造擁有自身特色的的考古和旅游文藝融合之路,使所有珍藏在當地博物館里的文獻、展示在廣袤大地上的遺跡、書寫在文獻古籍里的每一個文字都能夠賦予生氣,提升了整個社會的傳統歷史和文化滋養。
二、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
中華文明能夠源遠流長,歷經5000多年而長盛不衰,就其關鍵原因就在于未能徹底拋棄中華傳統文化,沒有徹底切斷我們的傳統精神文化命脈。“黃河故事”極其豐富,不斷地發展充實著新的故事內容與藝術特色。比如目前人們較為熟知的“黃河號子”,就已發展成為黃河文化的一個象征性標志。
要緊緊環繞“華夏文明之源、黃河文化之魂”的工作重點和幾個主要具有地標性性質的位置,構建中國黃河流域文化節與中國大河流域文明旅游國際高峰論壇,做好關于黃河生態環境綜合保護、沿河文化風光自然景觀、產業布局、文化系統傳承等相互之間融合協調發展的理論文章。并且,從我們如何了解國家黃河文明的歷史起源、黃河流域精神、黃河流域名人、黃河流域文藝品、黃河流域旅游、黃河流域自然生態與黃河環境治理、黃河旅游小鎮的文化建設以及我國黃河旅游小鎮的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等多個不同方面深入淺出國家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
對于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工作,重在生態保護,要在污染防治。協同促進治理黃河,體現了一種生態整體主義的黃河生態觀,當中主要出發點就是對黃河流域治理生態系統各個流域基本要素之間的整體性,落腳點就是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整體利益,有助于流域治理綜合能力的有效集中化與提高,是加快實施黃河流域構建幸福黃河的一種高效治理方式。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戰略地位,意味著國家高度重視黃河文化文旅融合的發展,為黃河流域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新道路。實施推進黃河流域的旅游生態環境綜合保護,促進黃河文化與流域旅游產業融合進步,這就是黃河文化旅游業的全新課題與新的歷史發展契機。積極統籌布局,主動與黨和國家戰略對接,實施好推進黃河流域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和文化建設高質量融合發展的黃河核心技術示范區。以提升建設項目質量為主要動力,將傳統文化資源優勢和信息產業整合進行有效轉化,作為推動信息技術傳播的主要優勢。通過規劃建設一批包括黃河沿岸文化公園、黃河沿岸濕地文化公園和黃河古道歷史風情園等的黃河精品文旅游建設計劃,讓黃河文化更好地做到看得見、有載體,促進黃河歷史文化動態傳承。著重建設一批充分表現黃河流域歷史發展演進和文化變遷和精神實質的重點文化工程,促進黃河流域文化的藝術創造性發展。
三、堅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
黃河蘊含的奮勇向前的精神力量,不斷推進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黃河文化本身存在深遠的歷史內涵,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因此,新時代保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要增強黃河文化民族認同感、文化自信以及匯聚精神能量。
黃河文化中內在的歷史精神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眾多的黃河文化記憶和核心價值觀念,融匯為當代中華文明的傳承精華。只有從更深層次地挖掘黃河傳統優秀文化的核心思想和精神內涵,才能進一步認識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更牢固地樹立和喚起對黃河文化的信心。
在漫長的文明傳承歷史階段,黃河文化以其無與倫比的文化開放性與文化包容性不斷吸收著不同歷史地域、不同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經歷了多次文化碰撞與交融來持續完善自身的文化內涵,使得當今中華文明擁有其開放、包容性和高品質,始終保持著蓬勃生機。黃河流域還是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在東西方傳統文明的共同發展交流中,不斷探索和融合內外各種優秀傳統文化的先進影響力和因子,匯集于一起構建了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就好比習近平指出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黃河不單單是滋養了璀璨的中華文明,最關鍵的因素是整個黃河文化中一直蘊含著的開拓進取、自強不息的新時代精神價值,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鼓舞廣大民眾積極探索的重要精神力量,造就了整個中華民族特殊的歷史精神文化氣質和新的文化精神意蘊[2]。華夏兒女始終堅持弘揚黃河文化的物質內涵,以艱苦奮斗的民族意志、百折不撓的精神品質,不斷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歷史,在勇挑重擔中共同努力開創未來。黃河不單單是一條具有特殊地理性的河流,還是一條擁有民族精神的文明河流,同時也是當代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象征,持續促進現今復興中華的重大歷史進程,為新時代提供精神力量。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導向,樹立文化發展的價值立場,文化的根本功能在于對人的精神引領和人格塑造,進而實現文化育人的目的。這樣一來,“文以化人”就變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終級價值歸宿與應然精神。新時代黃河文化的發展必須始終把握全國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作為其出發點與落腳點,努力設立各類優質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增強廣大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與滿足度。只有在更廣泛的深度上去發掘黃河文化的核心價值內涵,培育與創新出與新時代相適應的黃河文化產品,才能深刻地體會和感受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樹立起對文化的堅定信念。
參考文獻:
[1] 苗長虹,艾少偉,喻忠磊.黃河文化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N].河南報,2019-11-01(009).
[2] 侯仁之主編.黃河文化 [M].北京:華藝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孫婷(1984—),女,河南臺前人,碩士,中共鄭州市委黨校中華文化教研部副主任,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社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