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彥芳 蘇 暢
山西師范大學
2023 年 6 月 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傳統陶瓷技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充分發掘和創新性傳承傳統陶瓷技藝,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是我們亟待解決的重大使命。
傳統陶瓷手工技藝在很早以前就被發明并且傳承下來。這些傳統陶瓷手工技藝經過一代代勞動人民的傳承、發展、完善,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手工技藝。一方面,傳統陶瓷手工技藝的前進與審美方面的變化,是我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支撐點。傳統陶瓷手工技藝是記錄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科學、技術和藝術的活化石,是歷史的積淀。另一方面,在生活方式上,傳統陶瓷手工技藝也生動地體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衣、食、住、行、節日等,生動地詮釋著當地豐富多彩的民族生活。
目前,傳統陶瓷手工技藝的傳承面臨許多難題,其生存狀態、傳承模式以及傳承人青黃不接等問題不斷顯現。為了更好地完成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活動,對陶瓷技藝傳承的相關研究正當其時。根據我國傳統陶瓷手工技藝傳承研究現狀和研究成果來看,由于地域性的限制導致技藝傳承范圍受限,缺乏有效的傳承路徑和方法研究。傳統文化伴隨著人的生活需要而產生,同時也隨著人的生活進步不斷更新和完善,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同時也積累了豐厚的人文底蘊。這就需要我們以人為載體,融合其生存環境內的文化活動,滿足人民大眾現實中的各種訴求,進而更好地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
傳統陶瓷手工技藝蘊含著豐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和民族基因,是樹立民族自信的有效載體。傳統陶瓷手工技藝蘊含著人民大眾的生活、生產等諸多方面的非物質形態的文化,同時也體現出中國陶瓷文化的多元性、多地域性以及多民族性,能夠更好地體現出陶瓷手工技藝的傳承性與發展性。對于傳統陶瓷手工技藝的不斷學習、整理、傳承、創新,有助于完善并且豐富陶瓷手工技藝,通過對傳統陶瓷手工技藝的不斷傳承,能夠提高民族意識,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并且為其提供重要的資源以及源源不斷的動力。
傳承人是傳統陶瓷技藝的創作者和傳承者,掌握著傳統陶瓷手工技藝的核心,是傳承的主體。傳統陶瓷手工技藝創新性傳承離不開對傳承人的關注和重視,需要明確傳承人在社會中的身份地位,提高傳承人對手工技藝傳承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傳統陶瓷手工技藝是一種活態化的文化形態,傳承人就是其主要承載者和傳承者,必須充分明確傳承人的主體地位,發揮其主體作用。傳統陶瓷手工技藝傳承者需要深入了解理論知識,切實掌握技能技藝和文化傳統,在傳承的過程中,傳承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權威性,由此可見傳承人是傳承活動的核心。傳承不僅僅是手工技藝的傳承,更是文化基因的傳承。傳統陶瓷手工技藝最根本的特征是活態化,只有在保證傳承人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才有利于傳承的進行。
目前,傳統陶瓷手工技藝出現無人繼承的局面,這種局面繼續下去,就會導致許多傳統手工技藝后繼無人。傳承人是傳統陶瓷手工技藝傳承的主體,但是近年來,年輕人除了在傳統民俗節日能受到傳統陶瓷手工技藝熏陶外,了解傳統陶瓷手工技藝的途徑逐漸減少,再加上沒能正確認識傳統文化,無法積極參與到實踐活動中,許多傳統陶瓷手工技藝逐漸消失。提高人民群眾尤其是年輕人參與傳統陶瓷手工技藝傳承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促進年輕人正確認識和了解傳統陶瓷手工技藝是當務之急。同時,手工技藝傳承人老齡化日趨嚴重。傳統陶瓷手工技藝傳承人年事已高,隨著傳承人的離世,許多優秀的手工技藝也會失傳。傳統陶瓷手工技藝傳承人不僅肩負“守藝”的使命,更肩負培養下一代傳承人的職責,只有這樣才能代代相傳,延續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系統地梳理陶瓷手工技藝的傳承主體,發掘傳承主體,增強傳承人傳承意識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傳承人是傳統陶瓷手工技藝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保護好傳承人,對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實現創新性傳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見圖1)。

圖1 發掘傳承主體(來源:筆者繪制)
傳統陶瓷手工技藝數據庫平臺是一個結構化的數據庫系統,用于有效地管理和存儲大量的手工技藝數據。建立傳統陶瓷手工技藝數據庫旨在收集和展示傳統陶瓷在手工技藝方面的多樣性和藝術特點。它存儲各種類型的傳統陶瓷信息,包括傳承人數量、傳承地域空間、傳承類型、手工技藝分類等功能。
傳統陶瓷手工技藝數據庫具有強大的查詢和檢索功能,用戶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和條件,快速搜索和獲取所需的傳統陶瓷信息。用戶可以根據傳承人、傳承地域、手工技藝分類等進行查詢,并獲得相應的結果。充分運用數字技術的優勢,能更好地完成傳統陶瓷手工技藝創新性的傳承。此外,傳統陶瓷手工技藝數據庫通常具備可視化展示功能,包括傳承人或傳承人作品等。這樣,用戶可以更直觀、全面地理解傳統陶瓷手工技藝信息。
傳統陶瓷手工技藝的傳承是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的,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是傳承的主要推動力。我國步入新時代,人民生活水平也邁上新臺階,精神與物質生活需求日益增加,使我們開始注重傳統文化特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與時俱進。傳統陶瓷手工技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體現人民群眾的審美情趣和生活狀態,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培養人民群眾正確的文化導向,架起傳統陶瓷技藝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
手工技藝,起源于先民們生產生活的勞動實踐,伴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完善,傳承至今。深度發掘傳統文化精髓,可彰顯手工技藝持久的生命力。新時代傳統陶瓷手工技藝被不斷地再創造,體現出動態性的歷史延續和積極創新的特點,這些豐富的地域人文內涵無疑是創新性傳承的基礎和源泉,為傳統陶瓷手工技藝的傳承和創新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和基礎。
傳統陶瓷手工技藝以人為載體,與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和生產狀態息息相關,是在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生活需求的過程中積淀的人文內涵,具備多樣性功能,一代一代傳承至今。傳統陶瓷手工技藝著重強調實踐參與,所呈現出的是人民群眾的創造性以及手工藝實踐特有的溫度,包含著人民群眾豐富的情感生活。人民群眾在傳承手工藝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將生活中所產生的情感傾注其中,滿載著情感寄托的傳統陶瓷手工技藝,更富有濃濃的人情味和生活氣息。
傳統陶瓷手工技藝與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是植根于民間土壤的活態文化。深入研究傳統陶瓷手工技藝的核心技術和精髓,明確其特色和優勢,通過創新設計、藝術表達等手段,將傳統技藝融入當代文化生活,可以使其更具現代感,同時提煉出更具有地域與民族特色的獨特文化屬性,進而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生活已經進入數字時代。數字化時代隨著高科技的發展,給傳統陶瓷手工技藝的創新性傳承帶來了機遇,傳承形式和傳承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傳承方式也從線下轉到線上,從實物轉為數字,從實景轉為虛擬場景,數字化技術為傳統陶瓷手工技藝的傳承提供了嶄新的平臺。隨著高科技的發展,運用數字技術可以突出傳統陶瓷手工技藝的價值。例如,開發傳承手工技藝App、小程序、傳統陶瓷數字藝術展,豐富的數字化手段創新了傳統陶瓷手工技藝的傳承形態和傳承方式。沉浸式的虛擬技術讓傳統陶瓷的手工技藝“活”起來,突破了時空限制,增強了傳承的趣味性與互動性,趣味性的互動又提高了人民群眾的體驗感,從而實現傳統陶瓷手工技藝的高效傳承。同時,數字技術能夠保留良好的畫面、豐富的色彩和清晰的手工捏塑細節,提高人民群眾的參與感和認同感,讓傳統陶瓷手工技藝更貼近人民的生活,在新時代擁有更強大的生命力(見圖2)。

圖2 數字技術的運用(來源:筆者繪制)
守護好本來,才能更好地開拓未來。數字技術是煥活傳統文化、賦予其新時代意義的最佳途徑,使傳統陶瓷手工技藝有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數字技術賦能傳統陶瓷手工技藝創新性傳承,同時也推動其在資源上的共享、空間上的延展以及沉浸式體驗的發展,為傳統陶瓷手工技藝在跨界傳播、多元文化交融以及交流借鑒提供了更多可能,煥發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活力與生機。數字技術將傳統陶瓷手工技藝與其他技術進行有機結合,其最大的優勢是自身的技術功能與獨特的表示形式,能讓人們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的人文特征。強大的數字技術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發揮自身的優勢,使民眾近距離地接觸并了解傳統陶瓷手工技藝,激發大眾積極參與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熱情(見圖3)。

圖3 創新性傳承的具體途徑(來源:筆者繪制)
傳統陶瓷手工技藝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文化強國戰略的提出又進一步為傳承提供了政策支撐。傳統陶瓷手工技藝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并根植于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傳統陶瓷技藝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承載著千年來的智慧和創造力,是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精神的凝聚。傳承傳統陶瓷手工技藝的文化內涵以及時代價值,對于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有著重大意義。
在文化傳承創新的道路上,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在文化強國戰略的指引下,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推動傳統陶瓷手工技藝的創新性傳承。在新時代,傳統陶瓷手工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是一項重要的文化工程,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表達。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通過傳統陶瓷手工技藝的創新性傳承,為中華文明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文化強國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