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磊 韓國湖南大學
非遺符號通常具有獨特的形態和內涵,能夠傳達特定的文化信息和象征意義,它們可以激發設計師的創意靈感,通過設計作品將非遺符號的歷史性和故事性傳遞給受眾[1]。比如,中國傳統圖形符號中的水波紋符號(見圖1),其形式眾多,具有豐厚的人文背景和極高的審美價值,代表自然、和諧與平靜,為視覺傳達設計提供了獨特而富有象征意義的視覺元素。非遺符號通常與民族文化緊密相連,代表一種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非遺符號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視覺傳達設計,我們可以將非遺符號的獨特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傳承下去,也可以通過創新的設計手法和現代的表現形式,賦予非遺符號新的生命力和時代意義。

圖1 水波紋延伸的非遺符號
在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上,設計學既是藝術美學的體現,又是反映社會、人文氛圍的醒目元素。我國目前在通過視覺設計傳達非遺理念方面已然做出了很多大膽而有益的嘗試,主要包括圖案、文創、書籍、多媒體以及品牌形象等多領域設計文案。特別是新生代設計師對非遺敢于做出大膽嘗試,不斷創新實踐,產生了數不勝數且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作品。各類學術活動和設計比賽異常豐富,極大地支持了非遺的傳承與發展[2]。所以,以傳統非遺原生文化內涵為主體,從中提取其傳統元素特征信息,融入現代化創新藝術理念,形成符合時代發展的視覺碰撞,成就非遺保護下的傳承元素是當代視覺設計的主流方向。
由于屬于非遺范疇的元素與當今社會距離相對遙遠,并不為當今社會大眾普遍認知。因此在視覺傳達設計中應用非遺符號產生的視覺效果,不僅可以使視覺設計作品所傳達的視覺價值得以整體提升,也是將非遺符號融入現代化元素加以改良的成果,使非遺煥發時代生命力。
將非遺符號融入視覺傳達設計理念,大幅度增強了人們的接受程度,進而提升了非遺的自我保護效應。通過在非遺中設計視覺傳達符號,可以大大超越傳統保護手段產生的作用。在非遺符號中使用視覺傳達設計理念,可以使大眾自覺對其接受,使非遺符號依從于視覺傳達設計而被現代社會接納[3]。如果這種行為向好發展,則會產生對非遺符號創作的熱潮,從而獲得廣泛支持,進一步對非遺符號進行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濃縮與沉淀,是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民族文化瑰寶,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其價值的民族精神財富。將非遺符號與視覺傳達設計相互融合與應用,是對非遺的一項巨大改良與創新,是使非遺符號被人們接受、獲得更多認同感和影響力的最佳途徑。目前該舉措已得到廣大民眾的關注與認同,并產生強烈的共鳴,極大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視覺傳達設計是將可視化信息向受眾進行傳達并取得一定影響的過程,它具備特定的設計目的,通過分析歸納總結相關信息后,設計創作出文字、色彩和圖案等融會貫通的作品。視覺傳達設計涉及影視傳媒、廣告、舞臺舞美以及環境空間等多領域。隨著設計學科的不斷升維,視覺傳達設計已經脫離傳統視覺設計的禁錮,更多地將交互技術以及新媒體技術融入其中,創造出更高更新的表達手段。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教育模式以學生為核心,以跨界跨學科的綜合而開放的教學理念,融入了新時代科技人文元素,不斷開拓學科視野,提升了視覺感官的系統性認知水平。
1.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發展的困境
(1)“本真性”流失
有的視覺設計作品在本真性表達上忽視了非遺元素,憑主觀感覺追求形式化視覺傳達設計效果,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失去了其本真的意義。
(2)文化內涵挖掘不夠
有的設計作品停留在展現視覺表象特色的基點上,沒有深入挖掘非遺的精神內核,缺乏對非遺內在人文思想的深入解讀。
(3)同質化現象較多
近年來,各領域設計對非遺符號的應用成為設計熱點,但作品質量堪憂,由于商業元素的過多介入,導致很多作品生產線式地產出,同質化問題顯著,大眾產生了視覺審美疲勞,對傳承與發展非遺的特色元素產生不利影響[4]。
2.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1)技術層面
新時代下新科技、新材料層出不窮,AI、VR、AR 等技術的更新換代讓人目不暇接,給視覺設計領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時代飛速發展,視覺設計需要與時俱進,充分應用新科技技術手段不斷改進,其所面臨的挑戰更加艱巨。
(2)受眾層面
人是設計的服務核心,而服務人群的意向對設計的發展方向起到決定性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設計理念不斷更新,設計面涵蓋不斷拓展,設計人員和服務人群從單一走向多元發展方向。而設計師審美與大眾審美的同一性,或者說設計師對大眾審美起到的引領作用應作為重點關注的問題。
在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評估方面,國際公認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本真性原則,這對約束和保護文化遺產有效傳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保護非遺的本真,是尊重非遺資源和發展有效傳承的行動,既能夠充分體現非遺的歷史性和價值性,也對保護各民族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多樣性和識別性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非遺視覺傳達設計產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文化藝術創新,要求設計師以非遺本真為要素,既要準確把握非遺的原汁原味,又要滿足視覺傳達設計的創意理念;既要尊重非遺原型,又要遵循歷史文化客觀發展規律,不能一味追求視覺體驗的沖突而憑主觀臆想進行非遺元素的設計。
符號本身是一種抽象化元素,非遺符號不僅是非遺本身的代表,也是民族文化符號的代表。從理論方面而言,將非遺符號與視覺傳達設計融會貫通的結果即符號化非遺,而要做到這點困難重重。這是因為大部分非遺符號并不能將非遺的內涵完全傳達出來,無法達到對文化加以保存的目的。所以,在視覺傳達設計時符號化非遺不能停留在表象,要根據非遺符號特征分層次、分類別加以處理。例如,在蘇扇設計中,由于人們對蘇扇的社會接受度較高,所以對這種非遺元素符號的提取就可以起到相應的保護作用,同時使蘇扇這一視覺設計成果增添濃厚的時代氣息,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在設計時要將非遺視覺元素的表達形式加以重點把握,尤其是色彩搭配、圖案繪制、材料材質,既要表達其和諧統一性,又要反映其對稱均衡性,從比例和尺度、節奏與神韻中展現出視覺的震撼之美,使人們能夠切實感受到非遺文化特有的美學意境和歷史文化底蘊。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映,勞動人民將對生活和生命的致敬深深凝聚到非遺中,蘊藏了深刻的民族情感與民族文化內涵。因此,通過視覺傳達設計展現非遺,既要充分展示其審美特性,也要將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涵傳達出來。設計師在設計伊始,就要深入領悟非遺的精髓所在,將非遺符號轉化為時代審美氣息下的視覺符號,轉化成全新理念下的傳承與創新、歷史與現代的設計成果,既能使大眾感同身受作品深處的文化底蘊,又能領悟到非遺所蘊含的精神內涵。
我國目前的非遺項目種類豐富,主要藝術表現形式為音樂、工藝美術、舞蹈曲藝、文學、民俗等。非遺項目中元素的構成不僅有圖案色彩、材質造型等具象元素,也包括方言故事和技法習俗這類抽象元素。因此,要求設計師要具備相當的文化造詣,對非遺符號的內涵有深度了解,在設計過程中有取有舍,緊密聯系民族地域特色,使作品既兼有普遍代表性,又具有典型特色,充分參考時代走向以及受眾的接受能力,提煉非遺與視覺傳達設計的典型元素加以鮮明地表達。在設計時要嫻熟運用解構重構、直觀再現、夸張簡化等創意手段進行現代語言文化的轉化創意表達,對提取到的文化元素轉化翻譯加工處理,使之符合現代視覺意境的觀感,傳達出現代化美學信息,重塑非遺與視覺的融合,強化特色效果,明確表達其情感寓意的思想內涵,使受眾在觀看后獲得審美與藝術享受的體驗并將非遺傳播開來[5]。
隨著現代技術的突飛猛進,視覺傳達設計呈現的表達形式空間更為廣闊,時刻沖擊著受眾的感官。視覺設計效果中的動態交互、全息投影以及裸眼3D 等多種多樣的技術越來越受到關注。這種在視覺傳達設計中融入新媒體技術的表現形式,使受眾獲得多維度、多視角體驗,使非遺的傳承重新煥發了光彩與生機。
非遺的生命力需要與時俱進性創新精神助力加持同時這種創新精神的存在也是保護與傳承非遺的要求因此,設計師在進行視覺設計時,要將創新元素融入非遺中,不斷尋求傳統藝術與現代美學的契合點,對創新立意、視覺轉譯、風格載體等都要進行全新轉化與表達,完成時代性的非遺傳承。非遺是歷史文化底蘊的見證,是民族情感的凝聚,設計師要深刻領悟非遺的精神內涵,挖掘非遺符號的深刻含義,從中汲取與時代精神吻合的符號元素,將非遺從時間和空間上無限延展。創新非遺視覺設計,既要保留其原有的歷史氣息,還要匯入時代氣息和蓬勃的生命力,使年輕一代欣然接受并重點關注,在時代潮流與品牌熱點中將非遺所凝聚的民族智慧之美通過視覺設計之美完美展現。
非遺符號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視覺傳達設計,可以將非遺符號的獨特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傳承下去,還可以通過創新的設計手法和現代表現形式賦予非遺符號新的生命力和時代意義。通過將非遺符號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可以更好地傳承和保護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遵循非遺符號的本真性,實現文化內涵與美的傳達;提升精神文化內涵,滿足受眾審美需求;創新視覺傳達方式,展現非遺文化內涵。積極創作與時俱進的視覺作品,使受眾獲得優質體驗,充分傳達傳統文化的精髓,將非物質文化內涵展現出來,為我國非遺事業的傳承與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