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香 孟亞聰
隨著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欣賞水平不斷發生變化,一些傳統文化已不再受到重視,甚至有的正逐漸消失。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文化首當其沖。文化遺產是凝聚中華民族的橋梁和紐帶,作為華夏兒女,勢必要為筑基非遺剪紙文化傳播貢獻微薄的力量。本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文化進行概述,以微信公眾號傳播剪紙文化為基礎,闡述具體實施內容以及有效傳播剪紙文化的方式。
中國是世界剪紙的原鄉。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是民間流傳久遠的一項藝術,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內容。說到剪紙,人們一定會聯想到大紅、喜慶、傳統。在古時,人們面對太陽辛苦勞作,認為太陽是豐收之源,所以十分尊崇太陽。所以后來人們也把紅色看作希望和生命的象征。人們用一把剪刀,一張紅宣紙,剪刻出祝福、吉祥、歡樂,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著中華民族的民間生活,在剪紙藝術中感受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魅力和精神維度。
由于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工業化、信息化改變著人類的思維、交流、生活方式,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審美。信息技術的發達讓更多外來文化傳入中國,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一些年輕人漸漸對民間民俗文化失去興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文化的認識更加片面。老一輩的藝術家曾以剪紙手藝為生,然而由于時代的發展導致剪紙藝術漸漸失去了市場,很多手藝人難以養活自己。窗欞上、墻壁上的剪紙成了歷史,一些人對老一輩曾經熱愛的剪紙藝術沒有熱情和需求;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民間藝術品成為旅游商品,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失去了剪紙應有的精神內涵。2017 年1 月,我國杰出剪紙藝術家高鳳蓮在延安辭世,享年81 歲,她是我國一代剪紙巨匠,是中國民間剪紙天才傳承人之一。2020 年3 月,洪氏剪紙傳承人洪源在長沙辭世,他是入駐湖南雨花非遺館的市級非遺傳承人,獨創“洪氏一刀剪”絕活。老一輩的藝術家以及剪紙傳承人的陸續離世,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藝術后繼乏人。
中國剪紙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失之無疑失去了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剪紙藝術,傳承剪紙文化。為進一步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間剪紙,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本文依托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微信公眾平臺有效傳播剪紙文化,并進行長期觀察研究,逐步探索、完善平臺內容,以期為大眾傳遞更全面的剪紙文化內容,以吸引更多不同群體關注剪紙文化。
微信擁有十余億用戶,這為日后發展客戶群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現微信公眾號基本屬于我國各企業、高校等單位的標準配置,作為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網絡媒體平臺,微信公眾號開通的方式較為簡單,開發成本較低,互動性較強。微信公眾號依托微信,用戶之間可以在微信上直接轉發,公眾號發表的文章可直接轉發朋友圈,公眾平臺可多種文化方式輸出,可以寫文章、直接放圖片、音頻,也可穿插進行,更加有趣、豐富。筆者在權衡利弊后選擇項目依托微信公眾號平臺,迅速組建研究團隊,召開專題會議,確定人員分工后,敲定公眾號排版以及內容,各司其職,進行一個月的公眾號傳播剪紙文化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采用觀察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調查法,不斷改進推廣內容,將全國各地不同的剪紙藝術進行整合傳播。
微信公眾號名稱為“妙剪生花剪紙文化”,內容主要包括走近剪紙、賽事更新、剪紙生活三大板塊,三大板塊下設詳細分類。走近剪紙板塊包含名家剪紙、經典剪紙、剪紙教程,為用戶提供各類經典圖案教程,讓用戶在學習傳統剪紙圖案的過程中增強對傳統剪紙的了解,加強剪紙的可操作性,使剪紙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娛樂方式,進一步提升人們對剪紙文化的熱愛。賽事更新包含2021 年度以及2022 年度相關剪紙的大賽信息,實時更新,剪紙愛好者可根據詳情報名參加。剪紙生活包含妙剪生花筑基非遺剪紙文化傳播平臺的詳細介紹,剪紙部落中包含56 個非遺剪紙項目的簡介以及風格。
為優化組織結構,提高工作效率,保證平臺剪紙文化傳播工作的順利開展,進一步調動團隊成員的工作積極性,使平臺剪紙傳播工作朝著規范化、系統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設定相關制度,組建微信公眾號小組。由平臺項目研究兼任第一負責人,分管的宣傳組、技術組、運營組組長兼任負責人,宣傳組主要職能是負責推廣宣傳微信公眾號、提高閱讀量以及訂閱量,讓更多人關注剪紙文化;技術組主要職能是攝影、PS、視頻剪輯、做海報等內容;運營組負責協會微信公眾號的日常運營,下設三人分支圖片拍攝、文章撰寫和推文排版。
平臺將于每天晚間7:00 至8:00 的閱讀高峰期,擇優推送2 至3 篇文章,由運營組指派富有經驗的寫稿人員完成稿件寫作、編輯和推送工作,也會直接收錄其他網絡已有的關于剪紙文化的優質內容,并標明來源。撰稿人員將于下午4:00 將本日文章交接給運營組負責人,進行內容審核以及修改,最后將最終版本交給排版人員進行排版推送,晚間6:00 各組負責人接收公眾號平臺預覽,檢查無誤后發布。宣傳組隨后進行推廣宣傳,轉發給好友、群組以及朋友圈,讓更多人看見文章,吸引更多用戶關注剪紙文化。各組對應相關負責人、工作任務進行詳細排班,依次對應下設人員,讓公眾號的運營有條不紊。
要有效傳播剪紙文化,必須先了解用戶對剪紙文化的認知程度以及對待保護剪紙藝術的態度,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剪紙內容推廣。妙剪生花筑基非遺剪紙文化傳播平臺用戶主要以山東省青島地區高校人員為主,并逐漸宣傳輻射周邊。團隊對某高校進行線下隨機采訪調研,調研對象包括教職工和學生。通過調研發現,此高校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的保護與傳承,不僅有各種剪紙展覽、非遺進校園等活動,校內還建有國家三級博物館,有文物藏品3000 余件,其中還有紙藝工坊,開設剪紙課程。所以,在隨機調查中,80%的人表示都見過剪紙作品,參與過有關的宣傳活動,但針對一些剪紙文化的認識,諸如“你會剪紙或者刻紙嗎”“不同地方的特色剪紙都知道哪些”“剪紙有哪些分類”等剪紙知識性問題,得到的答案并不樂觀。在本次隨機訪問中發現:除了接受過專業培訓或者有過學習經歷的群體對剪紙的熟悉程度更深以外,其他人對剪紙的熟悉程度尚淺,這也是因為剪紙文化還沒有完全融入現代社會生活中,因此還需要更有效地傳播剪紙文化,吸引更多人去關注剪紙文化。
此外,通過線上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問卷調查了解大眾如何看待剪紙藝術保護與傳承的問題,對上百名受訪者進行了問卷調查,提取出其中的有效問卷。經總結發現,在目前的快節奏生活中,剪紙這樣具有韻味和需要耐心的工藝并不被廣大青年人所喜愛、所熟知,能努力傳承且一直做下去的僅憑熱愛,但是這樣的傳承作用杯水車薪。想要傳承和發展剪紙藝術,要從多方面入手。
目前通過調研明確了妙剪生花剪紙文化微信公眾號的定位,筆者認為依托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剪紙文化的傳播要從基礎入手,以培養用戶興趣為目的,激勵大眾多嘗試動手剪紙,循序漸進,逐漸補充和豐富公眾號內容,加大宣傳力度,同時要加快剪紙藝術的創新步伐。
在做微信公眾號時,要明確公眾號的品牌和定位。現在一些公眾號同質化的內容有很多,這就需要明確自身定位,使公眾號內容做到新穎別致。要站在用戶的角度,設想用戶為什么要關注公眾號,這個“為什么”的原因就是定位。要讓用戶體會到所關注公眾號的價值所在,或者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給用戶一個不取關你的理由”,這就是定位的價值。定位清晰的公眾號還能夠讓對此感興趣的用戶迅速找到組織。在利用產品思維做好微信公眾號定位的前提下,要思考如何精準洞察用戶的需求,以及對微信公眾號的內容進行規劃。
在這樣的前提下,可以嘗試重新梳理公眾號定位,看看定位是否適當,對用戶的需求是否做到了真正的了解。要深入和長期地去了解、去調研以及去洞察用戶的需求。要知道了解和接觸用戶是做好專業工作的第一步,只有更好地去了解用戶需求以及興趣點,才能夠更好地傳播剪紙文化。在運營微信公眾號時,要經常收集用戶的反饋建議,并通過用戶反饋以及建議進行改進,這兩個步驟是要經常進行的,也是為了傳播剪紙文化的內容能夠做得更好,時常要經歷的事情。
做好了解用戶和內容定位之后,在開始上手準備內容、寫文章之前,要有一個全局的思維。首先要給微信公眾號做一個整體的內容規劃方案以及欄目手冊。完整的“內容規劃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四點:一是定位,給公眾號命名標簽,用一句話或者幾句話描述你現在在做的什么事情;二是內容規劃,對近期的內容做規劃,也包括內容的構成,比如一天會發幾篇文章;三是內容分析,對以往和現有的內容進行分析,去分析之前發過的內容,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是轉載高的、哪些是轉載低的;四是問題分析,包括內容結構、文章拉新、基礎工作等具體問題。當你自己有了一個大體的框架,很詳細的規劃后,后期就只需要根據自身規劃開展,時常調研用戶,自身進行反思調整。還可以由技術組設計視覺識別系統,通過視覺優化形成整齊劃一的風格,這些設計項目包含字體、模板、橫幅、尾圖、海報、素材圖案等,在文章內多利用長圖、音視頻等表現形式吸引讀者眼球,以此建立較高的識別度,這樣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剪紙藝術范圍廣,可以將它們分門別類,既有利于宣傳推廣剪紙文化,也有助于用戶尋找符合自身需要的內容。諸如剪紙的發展、歷史意義、剪紙的分類、名家剪紙、剪紙教程、剪紙比賽……再將大模塊下設許多小的內容。根據微信公眾平臺的播放量以及點贊量來看,用戶大多更關注剪紙教程以及賽事更新兩大內容,這兩個內容也是最貼合生活實際、用戶最需要的內容,所以要緊跟潮流,整理各種類型,符合大眾審美的剪紙教程,可以圖文結合、音視頻結合。同時,要及時關注全國各地與剪紙相關的比賽,讓用戶能夠通過微信公眾號平臺了解到比賽內容以及報名方式。
想要制作優質的剪紙內容,還要定期走訪周邊剪紙文化基地或者傳承基地,挖掘剪紙藝術的魅力,尋找更新穎的剪紙內容。可針對如何將剪紙藝術運用到現代生活中,進行一系列的內容更新。在文稿撰寫時,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把握時效性和精準性,展現非遺剪紙文化的藝術特色,爭取給用戶帶去最大的價值,讓用戶感受剪紙藝術的特色魅力,為保護、傳承、傳播與發展剪紙文化作出貢獻。當前剪紙藝術亟待創新,只有順應時代的發展,在保留原來剪紙形式不變的前提下進行創新,剪出符合當下年輕人喜好的圖案,才更容易讓大眾接受,將傳統和創新相結合。比如,可與各大流行品牌進行合作,設計文創產品等,將剪紙的理念融入其中。
想要宣傳剪紙文化時,首先自身要了解剪紙文化,多關注優秀的剪紙宣傳平臺,從中學習,取長補短。微信公眾平臺有許多非遺剪紙官方平臺和個人創辦的優秀的公眾號,諸如中剪會(中華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委員會官方公眾號)、中民非遺剪紙(主要刊登報道國內外剪紙類活動、傳承人)、美在民間剪紙藝術(主要宣傳剪紙教程)等公眾號。可以收錄或者整理各大優秀宣傳平臺的優質內容,但一定要征得原創作者的同意或標明出處。近年來雖然人們逐漸關注起傳統文化,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宣傳力度不足,也終將使這門手藝消逝在歷史長河中。因此,加大剪紙的宣傳力度勢在必行。
剪紙被稱為指尖上的智慧,不僅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文化沉淀。我們希望能夠借助微信公眾平臺更好地弘揚優秀的剪紙文化,培養大眾對剪紙文化的興趣,從而為剪紙文化的傳播做出貢獻,使它融入生活,走進千家萬戶,聞名世界,讓更多人領略中國傳統文化剪紙藝術的魅力,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個非遺文化項目都飽含著歷史的淬煉,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與創新之中,它們也將持續煥發瑰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