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丹 李清娟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歷史的重要文化構成,體現了民間文化的演繹與變遷,蘊含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情感,具有無法替代的文化傳承作用。“南宮碑體書法”作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邯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邯鄲地域鮮活跳動的文化符號。南宮碑體在邯鄲有百年的歷史,諸多碑刻是邯鄲文化的一個亮點。以張裕釗為代表的南宮碑體線條骨健而筋少、結體內斂、內圓外方,獨具特色,特別是在邯鄲流域發展的李氏南宮碑,行書上氣韻流動,結體上雄闊開張,筆法上筋豐氣厚。張裕釗的南宮碑體成為自唐代以來最有創新性的楷書,可以稱為楷書發展史上的第三座高峰,其南宮碑體的書法所具備的藝術性、創新性、結構性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但是當前學者對其研究甚少。
南宮碑體書法藝術是河北省唯一的書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河北有三個保護和傳承點,分別是邯鄲市區、大名縣和邢臺南宮縣(今南宮市)。我國現階段對“南宮碑體書法”的研究相對匱乏,研究方向窄、資料數量少。通過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不難發現,大多數理論研究梳理介紹以張裕釗為代表的南宮碑體書法的藝術特色,而忽略其發展流傳百年間所產生的變化,特別是其在邯鄲流域的發展與演變研究甚少。同樣,南宮碑體書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面臨著傳承危機、創新發展、遺產保護等問題,我們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宮碑體書法”相關研究相對匱乏的問題,通過非遺南宮碑體書法傳承人口述歷史的方式進一步感受與理解這一書法藝術形式,填補了口述史視閾下對非遺南宮碑體書法在邯鄲流域研究的空白,達到保護傳統,創新傳承的目的。
“口述史”對藝術領域甚至是書法繪畫領域的研究,使用較少。筆者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宮碑體書法”使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通過對南宮碑體書法的傳承人、愛好者的訪談、錄像、錄音、文字記錄,歸納、總結出南宮碑體書法在邯鄲流域的發展脈絡、筆體與結體的創新。本文在口述史的視閾下展開對南宮碑體書法藝術的歷史脈絡、藝術特點展開研究,通過對資料的整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宮碑體書法”在邯鄲地區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為非遺“南宮碑體書法”的保護與傳承盡綿薄之力。
南宮碑體書法的創始人張裕釗先生是清末的書壇泰斗、古文大家、教育家,是曾國藩的四大門人之首。他應李鴻章之邀在保定蓮池書院當山長時為邢臺南宮縣寫了一通重修南宮縣學記碑。當時張裕釗先生已64 歲,書法風格已極為成熟,在此碑撰文和書寫上下了極大的功夫。此碑已立,拓片廣傳,在書壇上引起巨大反響,人們就把他寫的這種內圓外方的字體以南宮碑體來代稱。
張裕釗的南宮碑體成為自唐代以后最有創新性的楷書,可以稱為楷書發展史上的第三座高峰。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至少有六處提到了張裕釗,把張裕釗作為旗幟性的人物進行宣傳,認為張裕釗先生的書法是“千年以來無與比”。
張裕釗的南宮碑體上窺秦漢,磨礱魏晉。康有為曾說:“近人張廉卿起而繼之,用力尤深,兼陶古今,渾灝深古,直接晉魏之傳,不復溯唐人,何有宋明,尤為書法中興矣。”張廉卿即張裕釗。楷書的創新在唐以后,基本上是裹步不前,宋朝蘇軾、蔡襄的楷書始終沒有擺脫顏體的束縛,元朝趙孟頫的楷書也籠罩在唐人陸柬之和李邕的風格下,張裕釗南宮碑體的出現,打破了楷書一千年來陳陳相因的局面。
張裕釗的南宮碑體在清末民國時期的影響很大。我們從現有資料來看,康有為也學習南宮碑體書法,可以看到他的《新學偽經考》書名,就是自己用南宮碑體題寫的。有資料記載,清末民國時期的書法大家沈曾植等都曾癡迷臨寫過張裕釗的南宮碑體。
從當前大的南宮碑體書法流派來講,國內是一支,在日本還有一支。日本的宮島詠士專門來到保定蓮池書院,拜張裕釗為師,學習南宮碑書法。宮島詠士回日本之后,創立了善鄰書院,繼承張裕釗的衣缽,傳播南宮碑體書法藝術。他的學生上條信山,是日本書法大家。上條信山先生的學生里,又有魚住和晃等書法家,這樣張裕釗的南宮碑體在日本傳承了下來。在國內,南宮碑體書法藝術在傳承過程中沒有間斷,并且創新發展的就是集中在邯鄲這一脈絡。
張裕釗先生的弟子王洪鈞在1920 年以前由天津來到大名,他是一位大鹽商,是當時南宮碑體書法名家。他在大名開壇授徒,弟子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李鶴亭、盧相之、齊仰召、王鳴崗等人。今天在邯鄲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他們的作品和碑石,如邯鄲地標性建筑叢臺上就有李鶴亭先生書寫的“武靈叢臺”碑和“夫妻南北,兄妹沾襟”門額。
李鶴亭先生也培養了很多學生,其中包括李守誠,王樂同,胡桂林、趙錫友等,當時在大名的名氣都非常大。李守誠和王樂同,因為都是從事教育工作,對南宮碑體書法的傳承和發展起了很大的普及推動作用。
李守誠從1950 年到邯鄲中學教書到80年代末退休,一直致力于南宮碑體書法教學。20 世紀70 年代末李守誠就開始舉辦各種書法培訓班,直接影響了邯鄲的一大批書法愛好者,現在邯鄲的書法中堅力量許多都受過他的啟蒙和影響。20 世紀80 年代掀起了邯鄲的書法熱,特別是掀起了南宮碑體書法熱。當時,可以看到邯鄲大街小巷的牌匾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南宮碑體。
20 世紀80 年代初,王樂同在大名師范教授書法,從大名師范畢業的學生都知道南宮碑體,在學習書法方面基本上都受過他的影響。
可以說,南宮碑體的書法前輩在南宮碑體的傳承普及和創新發展上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共同筑起了南宮碑體邯鄲發展的史碑,在邯鄲大地,彰顯出了獨特的書法文化身份,形成了亮麗的南宮碑體書法文化風景線。邯鄲的老百姓一提到南宮碑大都能說出它的特點——內圓外方。這種書法文化現象在國內是極為罕見的。
現在,南宮碑體書法的傳承人要繼續把傳承的接力棒接過來。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邯鄲市南宮碑書法協會于2010 年成立,經過廣大同仁的共同努力,南宮碑體書法藝術成為省級非遺項目,李氏南宮碑體書法藝術成為市級非遺項目。
南宮碑體書法流派活動全國展目前已經舉辦過了九屆,其中一屆還是與日本聯合舉辦,影響很大。客觀地說南宮碑書法流派活動的活躍度在全國影響還是比較大。南宮碑書法協會十二年來,持續舉辦了多種形式的書法展覽、書法研討、書法培訓,出版了《南宮碑書法教程》及南宮碑名家作品集等,在書壇產生了廣泛影響。
“云展覽”成為一種傳播南宮碑體書法的方式和途徑。南宮碑書法協會在南宮碑書法協會公眾號上,多次組織線上書法展。2020 年,協會的公眾號在全國書法界率先推出了“共同戰疫”書法云展,收到國內近20個省市書法家的投稿,影響力很大,《中國藝術報》報道了這一舉措。國家博物館在邯鄲錄制了由南宮碑體書法傳承人李喜泰先生主講的南宮碑體書法講座,是全國書法愛好者學習南宮碑書體的線上教程。同時,該協會也把南宮碑書法教程等電子版教材發布在公眾號平臺上,供南宮碑書法愛好者學習和研究。
在書法教育培訓的過程中,因地制宜,加強與學校合作,包括高校、高中、初中還有小學,讓南宮碑體書法走進校園。在前期邯鄲市南宮碑書法協會已經做了一些推廣工作,例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中,南宮碑體書法作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學校,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南宮碑體書法文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另外,抓好社會層面的書法培訓班,邯鄲有很多南宮碑書法家開辦書法培訓班,要把對南宮碑體書法作為一項特色學習內容進行傳承。通過學校和社會層面的學習來廣泛地培養南宮碑體書法愛好者,這樣就能使南宮碑體書法的發展有深厚的群眾性基礎,有利于我們不斷地發現人才、培養人才。
借力新媒體平臺,邀約南宮碑書法傳承人、愛好者利用抖音、快手等平臺進行直播教學,把南宮碑體書法系統地分為幾個章節,以直播的形式給大家講解南宮碑書體的運筆,將其宣傳出去,讓全國更多的人去了解南宮碑體書法,愛上它,學習它。
加強對南宮碑體書法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深化南宮碑體書法的發展,通過專家、學者、書法愛好者的共同努力,南宮碑體書法有了更大的生命力與影響力,南宮碑書法的傳承和發展提高到一個新的臺階和高度,南宮碑體書法藝術之花也將開得更加璀璨絢麗、光彩照人。
張裕釗先生的楷書是以歐體為基礎,結構瘦硬。而邯鄲一脈的南宮碑書體是以顏體為基礎,從整體結構上邯鄲一脈的南宮碑體更加大氣磅礴、渾厚有力,適合以牌匾的形式來制作和表現。
張裕釗先生所創的行書,基本是字字獨立,筆畫連帶的很少。然而邯鄲一脈的書法家把行書和草書的特點融入南宮碑當中,給人以豁然開朗、靈動的感覺,這實際上是對南宮碑書法的一種創新。
李氏南宮碑與之又有很大的超越。可以說,在創造性轉化上和創新性發展上邁的步伐更大,賦予更多的時代氣息與新的感覺。
書法理論家郗吉堂先生寫過一本《李氏南宮碑通論》。他把南宮碑書法從張裕釗先生的創立到邯鄲一脈的發展與壯大,尤其是李氏南宮碑的創新進行了理論上的探索和概括。
南宮碑體書法藝術在邯鄲地區的發展,形成自身獨特的特點,特別是被評為邯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李氏南宮碑體書法,將南宮碑體書法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其特點如下。
一是筆法上筋豐氣厚。張裕釗的南宮碑體線條骨健而筋少,線條行進中整齊劃一,李氏南宮碑體的線條雄強深厚,線條行進中富于變化,虛實穿插,使線條格外豐厚飽滿。如果說柳體與顏體的區別是“顏筋柳骨”,那么,李氏南宮碑體與張裕釗南宮碑體線質的區別就是“張骨李筋”。
二是結體上雄闊開張。張裕釗的南宮碑體結體頎長,與歐體相類,體勢內斂,李氏南宮碑體的結體,弧形拱出,體勢雄闊,結體頗類顏體,更宜體現廟堂氣象。
三是行書上氣韻流動。李氏南宮碑體一改張裕釗南宮碑體幾乎字字獨立,大小一致的布局,而是大小穿插,呼應超然,氣韻流動,把張裕釗南宮碑體不擅長的品式,發展為蓬勃開闊、流水行云般的藝術樣式。
四是榜書上氣象恢宏。張裕釗的南宮碑體榜書線條瘦硬,結體內斂,李氏南宮碑體榜書則線條筋豐氣厚,結體雍裕,形成了氣象恢宏的風格。
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藝術發展的時代要求,也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持續保障蓬勃生命力的內在動力。
傳統書法之美,是經過一代代書家的實踐、探索,一代代認同、確定之后沉淀而來。南宮碑體書法既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又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始終煥發著持續生命力和蓬勃創造力。新時期背景下南宮碑體書法藝術在新時代如何發展成為值得思考的重要議題。對此,我們要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要不斷汲取新的社會文化環境營養,準確把握書法創作的歷史方位和時代主題,深耕時代,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堅持與時代同步伐,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新時代的新長征路上,努力創作出在歷史上打下烙印,在人民中留下口碑的扛鼎之作,使南宮碑體文化和藝術在新的時代更加絢麗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