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華
夜曲是浪漫主義時期代表性的鋼琴體裁,而肖邦則是夜曲發展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其二十余首作品既使夜曲已有的審美特征得到了強化,同時又通過素材和技法的創新,讓夜曲呈現出了全新的音樂表現力。基于此,本文就肖邦的夜曲代表作——《C 小調夜曲(op.48 no.1)》的創作特點和演奏要點進行分析,繼而獲得對其人其作以及鋼琴夜曲這一體裁更加深刻的認識。
夜曲這一音樂體裁最先出現于古典主義時期的管弦樂領域,在當時的一些音樂沙龍上,通常演奏一些旋律柔美、節奏舒緩的作品,給人以唯美和溫潤之感。后來則由作曲家菲爾德在鋼琴領域進行了夜曲創作的嘗試。基本形式是篇幅較為短小,右手的旋律舒緩柔美,左手的伴奏多以分解和弦為主,營造出了典雅、浪漫的音樂氛圍,并獲得了普遍的好評,其也成了鋼琴夜曲的首創者。19 世紀初,菲爾德的三首夜曲在德國出版后,立刻引起了鋼琴詩人肖邦的興趣,其對這種新的體裁十分青睞,不僅多次公開演奏,而且也開始嘗試創作。從具體的作品來看,肖邦的創作是繼承與創新并重的,繼承是指其延續了菲爾德夜曲創作的基本風格,如旋律富含歌唱性,伴奏仍然是以分解和弦為主,整體上給人以質樸而舒緩的感覺。創新則是其將夜曲創作與個人的經歷、情感等予以更加緊密的融合,通過民族素材的融入、戲劇結構的運用等,使夜曲的形式和內容得到了全新的擴展,也從本質上提升了夜曲的音樂表現力,對后續創作者起到積極而深遠的影響。《C 小調夜曲(op.48 no.1)》創作于1841 年,當時的肖邦正在巴黎隱居,得益于喬治·桑的照料,生活較為平靜,使其可以更加專心地投入到創作中來,所以這首作品堪稱是肖邦夜曲的代表作,通過對這首作品的創作與演奏分析,可以獲得對其人其作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認識。
肖邦夜曲的代表作《C 小調夜曲(op.48 no.1)》,采用了復三部曲式結構,即第一部分、三聲中部和再現部。
第一部分是1—24 小節。1—8 小節由兩個4+4 的平行樂句構成,c 小調。基本邏輯是前兩個樂句進行陳述,后兩個樂句進行發展。而且兩個樂句后出現過短暫的離調,然后又迅速轉入g 小調。9—16 小節同樣是兩個4+4樂句構成的樂段,不同之處在于此處的對比色彩更加明顯。其中9—10 小節形成了模進主題,11—12 小節則是下行二度的自由模進。13 小節開始迎來了一個小高潮。17—24 小節則是對第一段的簡單再現,并從降E 大調轉回到主調,最后在加花變奏中結束本段。該段可以說是向菲爾德樂曲的致敬,最大化地繼承了菲爾德夜曲的風格。表現為旋律具有突出的歌唱性色彩,織體節奏均勻地配合著旋律發展,特別是八度低音與和弦的交替進行,更是為樂曲增添了幾分莊嚴肅穆的色彩,同時也隱約流露了幾分悲傷的色彩。
25—48 小節是作品的三聲中部部分。25—32 小節的開始部分仍然是4+4 的平行樂句。具有圣詠色彩的和弦與長琶音將旋律隱藏了起來,然后通過上行八度的模進實現完滿終止。33—34 小節延續了之前樂段的織體形態。35—36 小節則是上行二度的模進,37—38 小節分裂發展。到了39 小節處,半音化的旋律和八度齊奏的三連音織體逐漸將情緒推向了頂峰。41—48 小節是一個變奏段落,節奏更加緊湊,緊張度陡然增強,再一次將音樂發展推向高潮,并用八度疊加三連音織體進入了再現部。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該部分采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一開始是同主音的C 大調,音樂色彩輕松明朗,而且速度是較為緩慢的,隨后則朝著莊嚴、沉重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圣詠式的和弦,詳細展示出了力量不斷聚集的過程,直至到達全曲的最高潮。
49—77 小節是樂曲的再現部。在以往的夜曲中,肖邦多采用完全再現的手法,但是這部作品卻是一個例外。該曲采用了動力化的再現。與第一部分不同的是,該部分的音樂情緒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雖然有部分相同的素材,但是在速度和力度方面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同時采用了低音部音程式分解和弦、旋律和伴奏織體融為一體等手法,再現且強化了悲情的色彩。特別是72 小節處采用的那不勒斯和弦,實現了對傳統和弦的擴充功能,獲得了全新的結束效果。最后以三音旋律位置安靜的收尾,給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空間。
通過音樂分析可以看出,肖邦對夜曲的理解和詮釋都呈現出了新的特點,繼而讓作品具有了鮮明的審美特征,使夜曲得到了創新性發展。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肖邦的愛國之心是眾人皆知的,加之其生逢亂世,短暫的一生中多次逃亡避亂,其對祖國有著深切的思念和熱愛。體現在創作中,就是自覺地將一些波蘭特有的音樂素材或技法運用其中。這一點在這首作品中也有著鮮明的體現。
首先,作品采用了復三部曲式,其中A部分是單三部曲式,B 部分是單二部曲式,同時A 部分還帶有吟誦色彩,整個結構設置靈感來自波蘭特有的詩歌體裁——沉思曲。
其次,作品的調性雖然變化豐富,但是經過梳理則可以發現,各種變化始終是圍繞著“c 小調—bE 大調—g 小調”這條線索而展開,而這條線索則是與波蘭民間音樂中自然音三度進行、大小調主和弦平穩交替等特點一脈相承的,而作品之所以呈現出濃郁的民族風味原因也正在于此。
最后,這首作品的旋律具有突出的歌唱性和吟誦性特點,也與波蘭民歌的風格相同,與波蘭民歌中的圣詠如出一轍。可見,肖邦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以及民族音樂素材和技法的主動運用,直接為夜曲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
浪漫音樂的最大特點就是要求擺脫古典主義音樂在程式方面的束縛,而是一切以情感的充分表達為最終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對現有的音樂形式進行改造和創新。在肖邦看來,菲爾德創立的夜曲結構形式已經難以滿足自己的情感表現,而是需要更加新穎的形式,這種新穎的形式非戲劇性結構莫屬。這種結構形式可以通過對音樂素材的合理設計和編排表現出強烈的矛盾沖突,塑造出鮮明的人物形象,而情感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最充分的抒發。具體到該曲而言,在該曲的再現部分,肖邦并沒有使用完全重復的手法,雖然素材是相同的,但是肖邦卻在節奏上做文章,此處的速度要比呈示部快了一倍。由此帶來的情感變化效果也是十分明顯的,之前是一種含蓄的悲傷,此處則成為一種悲憤交加和慷慨激昂。
此外,在音型方面,肖邦也是匠心獨運,同樣是八度音,開場時候是輕巧和靈動的,第二主題時則是連續的雙手八度半音上行,中部末尾則是連續三次跨越整個鍵盤的傾瀉而下,將情感表現推向了最高點。可見,肖邦通過戲劇性手法的巧妙運用,不僅為作品注入了全新的色彩,更從本質上提升了夜曲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肖邦無疑是一位是具有濃郁悲劇色彩的音樂家,人生短暫并且顛沛流離,一生愛國而國家卻命運多舛,所以悲情已經浸潤到了他的血液中,也自然會在他的夜曲中流露出來。
在《C 小調夜曲(op.48 no.1)》中,首先,在旋律方面,肖邦多次使用了半音,這種音型在表達的哀傷情緒方面具有奇效,與人們在嗚咽、抽泣時的感覺十分相似。然后再利用節奏變化,將一個悲傷的故事娓娓道來。其次,在和聲方面,特點在于使用了大量規整的大音程和弦,這同樣在表達悲傷情緒方面具有突出效果,特別是在推動悲傷情緒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49 小節處,之前已經對悲傷的情緒進行鋪墊,此處出現的大音程和弦更像是一只號角,隨即速度開始加快,伴奏和弦的力度持續增強,直至將悲情推向最高潮。可以看出,整首曲目的悲情色彩是無處不在的,正是肖邦內心情感的真實寫照。
之所以稱肖邦是夜曲創作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在技法方面所進行的一系列創新,同時給了隨后的福雷等人的創作以深遠影響。這種創新色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結構方面。雖然肖邦對古典主義音樂結構是十分認可的,而且也經常在作品中予以采用。該曲便采用了典型的復三部曲式結構。但是在此基礎上,肖邦又在結構內部做文章,通過新的主題材料的加入,讓結構的規模更加豐富,藝術表現力更強。比如該曲的再現段中,形式上是再現段,但是又有著明顯的變化,并非是簡單的重復或裝飾性變奏,而是通過在低音部加入緊密的三連音再次將音樂推向了高潮。
其次是旋律方面。在肖邦的夜曲中,其將加花加伴奏的手法運用到了極致,雖然是同樣的旋律素材,但是通過裝飾音、雙音、和弦的加入,讓旋律更加豐富,同時配以新穎的和聲,將主題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再用大小調交替的形式結束樂曲,給聽眾帶來了全新的聽覺感受。
最后是節奏方面。節奏也是肖邦夜曲創作的亮點所在。其大量采用了自有節奏,同時善于通過節奏對比來傳情達意,在遵循夜曲整體節奏較為舒緩特點的同時,注重細節之處的節奏變化,正是簡約而不簡單的代表。肖邦的這一系列創新不僅獲得了理想的創作效果,對于之后的夜曲創作來說,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肖邦夜曲的藝術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并且有著深刻的主題和豐富的情感。所以,在面對《C 小調夜曲(op.48 no.1)》這首佳作時,不能直接上手演奏,而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具體而言,包含案頭準備和技術準備兩個方面。
案頭準備是指要對作品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包含夜曲的主要風格、肖邦創作這首曲目的背景、這首曲目的主要內容等,通過這些信息的了解可以初步把握作品,整個演奏也不會出現方向性偏差。技術準備是指在體驗作品的基礎上嘗試演奏作品,一方面是在驗證之前的體驗是否準備到位,演奏出的效果是否符合自己的心理預期;另一方面則是對演奏技術難點進行提前準備。該環節的演奏尚不在質量方面做太高要求,而是重在驗證和思考。待這些關鍵問題都解決后,再流暢地、有感情地演奏。
該曲雖然篇幅不長,但是因為具有創新性、戲劇性等特點,所以對演奏者的技術提出了全面和細致兩個方面的要求,而演奏者也要就演奏要點予以有機把握。
首先是力度把握。該曲的力度特點在于對比十分鮮明。比如在開始部分,四個平行樂句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推動樂曲發展,雖然是平行樂句,但是力度運用卻是不同的,前四個樂句的力度要稍微弱一些,體現出一種提問的語氣。后四個樂句的力度則要稍強,體現出回答問題時的那種自信感。樂曲的39—43 小節處,肖邦通過上行八度的形式不斷抒發個人的悲憤之情。短短的七個小節中一共出現了七次漸強,演奏時需要演奏者提前做好力量和氣息上的準備,并一氣呵成。再現部中,則要注意旋律和伴奏的力度分配,保證聲部的層次清晰。最后的結尾處力度一定要弱,體現出肖邦的無奈和失望之感。
其次是踏板運用。肖邦對踏板的作用是極為看重的,所以該曲的各種踏板運用也十分豐富。該曲的踏板要點在于要根據左手的和聲來換踏板,而不是看到右手旋律有經過音和裝飾音后便頻繁更換。第二部分的演奏中,還應該適時加入左踏板,一方面使減弱色彩得到強化,另一方面是突出音色的對比。除此之外,該曲在觸鍵、節奏、旋律等方面,均有著獨特的演奏特點,需要演奏者不斷揣摩和嘗試,直到獲得理想的演奏效果。
綜上所述,西方18 至19 世紀的浪漫主義時期,是一個音樂發展推陳出新的重要時期,鋼琴夜曲也由此而生。雖然與奏鳴曲、協奏曲等體裁相比,夜曲在數量方面相距甚遠,但是卻憑借著獨特的風格受到了作曲家和演奏者的青睞。特別是肖邦,作為一位歷來有著創新精神的作曲家,更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對夜曲的形式和內容進行了擴展,并獲得了全新的藝術效果,這首《C 小調夜曲(op.48 no.1)》正是代表之一。對于當代演奏者來說,也應對肖邦的夜曲有充分的重視,通過深入的學習和精湛的演繹,讓這些佳作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和認可,而演奏者個人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音樂素養、演奏技術等多個方面的跨越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