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
雙簧管作為一種代表性的管弦樂器,發展歷史悠久。隨后經過實質性的改良,雙簧管開始在管弦樂演奏中全面綻放異彩。雙簧管在管弦樂和樂隊演奏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經過長期實踐,其演奏技巧也在逐漸成熟化。而在雙簧管的演奏技巧中,當屬顫音技巧運用較為普遍,顫音技巧的運用能夠增強樂曲的靈動性,快速吸引聽眾注意力,并且為樂曲演奏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由此看來,在雙簧管演奏中注重顫音技巧的巧妙運用,能夠促進雙簧管音色升華,賦予樂曲作品更深層次的意境內涵,提升整體演奏效果的同時,帶給觀眾別樣的情感體驗。
顫音,本質上是指平穩樂曲音調中出現輕微的律動,以高音調為主,在此基礎上逐步增強,極大地增強了樂曲節奏的波動感。通常情況下,產生顫音的方法有嘴唇顫音、手指顫音和氣息顫音等。在樂器演奏中運用顫音技巧,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樂器音色,展現不同的風格特色,在賦予樂曲豐富的情感元素的同時,進一步提升聽者的美學感受。[1]因此,目前顫音已經成為撥弦樂器以及管樂的重要演奏技巧,而如何合理化利用顫音技巧也成了學習相關樂器的基礎內容,起到輔助增強演奏效果的作用。由于樂曲演奏是在多種樂器組合下,實現整體音高、音質的協調配合,最終實現和諧統一的效果。因此,顫音技巧發展經歷了嘗試到成熟,再到綜合意見修改和運用,均是為了彰顯演奏者的思想情感,營造具體情境氛圍,增強聽眾感官體驗,提升樂曲整體表現力和感染力。[2]而在雙簧管演奏中,不同的聲調中運用顫音技巧能夠帶給聽眾不同的感官體驗。因此,雙簧管演奏者應加強顫音技巧的學習和運用,以求靈活應對不同風格樂曲的演奏需要,提升演奏效果。
目前,顫音技巧在大量研究中逐步趨于完善,受到音樂家和作曲家的高度重視,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類。
此類顫音關鍵在于下頜骨,下頜骨上下快速抖動產生顫音,同演奏者口型和姿勢等因素存在密切聯系。雙唇作為支撐口型的緩沖墊,運動時可以接受容納持續變化的壓力,然后將壓力傳遞給哨片,產生更加自然的顫音。此種顫音技巧對口腔肌肉和下頜協調配合運動要求高,演奏難度較大。
手指顫音是借助手指彈奏過程中的快速抖動來產生顫音,能夠起到營造氛圍的重要作用。顫音技巧中,最簡單的當屬手指顫音,通過敲擊來產生,也正是因為技巧較為簡單,所以應用最早,也是最為廣泛的。
此類顫音是經由腹腔、胸腔的膜顫動產生,相較于前兩種顫抖技巧難度更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演奏者的專業實力。[3]氣息顫音在雙簧管演奏中應用,依托于腹部肌肉運動,向橫膈膜施加壓力法,像發出“huhhuh”音時候的狀態。某些情況下,此種發音方式是較為理想的一種顫音技巧,對于演奏者的靈敏度控制要求較高。
實際上,這三類顫音無論是哪一種,均可以起到變換音色的效果,反映演奏者情緒,烘托氛圍,引發聽眾情感共鳴的作用。但經細致對比,發現手指顫音和嘴唇顫音演奏時較為機械,情感元素的反映程度有所欠缺,相比較之下,氣息顫音在表達情感方面則有著突出優勢,因此是對于雙簧管演奏者而言需要重點學習的一種技巧。
顫音是可以通過長期、反復練習掌握的一項技能,在練習中,要認識到顫音的本質,即改變音色,通過氣息、嘴唇以及手指按鍵等方式來轉變音色,獲得泛音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音準是樂器演奏的核心所在,改變音色并非改變音準,而是通過顫音技巧的靈活運用來保障演奏音準、音質和音強,在此基礎上起到變音效果。很多初學者由于練習時間較短,很難快速、熟練掌握顫音技巧。[4]所以,對于雙簧管演奏者而言,要選擇合適的技巧反復練習,積累經驗,逐步掌握顫音技巧要點,進而在演奏中靈活運用。
雙簧管的顫音技巧練習,以氣息顫音為主。氣息顫音的動力源泉是橫膈膜,是胸腔與腹腔之間的膜狀肌肉。對于樂器演奏者而言,改變腹腔氣壓,促使橫膈膜按照一定頻率和振幅進行運動,具有改變音量和音高的功能。采用哨片練習,主要目標是為了鍛煉橫膈膜震動能力。在具體練習中,按照每分鐘60 次的速度使用哨片吹奏中音Do,反復練習后,演奏者腹腔氣壓將逐步增強,相應地帶動頻率和振幅增加,后期每一拍演奏時橫膈膜都會朝著外部擴張一下,產生改變音色的聲音。[5]經過反復練習,最終到完全掌握這個技巧,然后適當地增加練習難度。同樣按照每分鐘60 次的速度用哨片吹奏Do,但中音是每拍兩次,在熟練掌握后增加到每拍三次,以此類推,逐步增加。此種吹奏練習,隨著中音頻率加快,橫膈膜振動幅度反之下降,所發出的聲音即為顫音。除了上述逐步增加難度的練習方式以外,也可以反過來遞減訓練,從最開始每拍四次的中音頻率逐漸降低,然后再每拍增加一個中音,經過長時間的遞增、遞減訓練,對顫音技巧的掌握也將愈發熟練。
在關注顫音技巧掌握的同時,更要關注音質穩定,主要是由于橫膈膜運動時會導致音量增強,相應的音調也會升高,如果控制不當將影響到雙簧管演奏的音質效果。基于此,在實際訓練中要注重氣息控制,掌握正確呼吸方法,橫膈膜運動時給出準確的中音,配合嘴唇動作進行下一個往下拉動的動作,抵消橫膈膜運動時導致的升高音調的問題。但在做這個動作時要保證橫膈膜與下頜骨動作一致化,避免單獨運動,協調運動下才能取得理想的顫音效果。
采用哨片練習顫音時,還要注重同演奏者動作配合,保證音準效果理想化。使用哨片吹奏中音Do,吹奏速度逐步增加,每分鐘120 次左右,并且配合每拍下頜骨運動四次,反復訓練,直到完全熟練掌握這一技巧。基于此種練習方式,每次呈現的顫音振動均勻,產生穩定的音高,相較于單一機械化演奏方式而言,能夠帶給聽眾多層次的感官體驗。在具體練習中,要明確練習的重難點所在,一是交替練習速度要一致化,兩者速度存在差異,會導致樂曲呈現出撕裂感。二是同時進行橫膈膜顫動與下頜骨運動,實現氣息和嘴唇顫音技巧綜合運用。橫膈膜顫動一次,下頜骨向下拉動一次,此種方式通過下拉下頜骨來降低音高,抵消橫膈膜顫動時的音調升高問題,使得音調更加流暢、自然、不突兀,提升整體演奏效果。[6]
雙簧管演奏者在顫音技巧訓練中,要注重口腔肌肉訓練。首先,加強口輪肌肉鍛煉,口輪肌收緊后,口腔內部形成比較圓的空間,氣流流過后變得均勻,能夠為顫音技巧使用提供支持。其次,唇部下巴拉平,令下唇變薄,是因為下唇較為敏感,控制音源效果更好。最后,嘴角收緊,令口腔向外收,能夠令聲音更加緊實、有彈性。在此基礎上,有意識地練習控制下頜運動,保持放松狀態,含住哨片上下移動。而在下頜運動時唇部不可避免出現一定壓力變化,但要有意識地保持住基本口型不變,旨在實際演奏中保持正確口型狀態,自然放松狀態下運用顫音技巧。由此看來,通過此種訓練方式,能夠有效增強演奏者顫音技巧的運用能力,令顫音更加自然地呈現,而非是無休止的顫動。
在通過哨片練習顫音技巧后,還要注重結合雙簧管樂器實際練習,理論聯系實踐,這樣才能在雙簧管演奏中有效運用顫音技巧。樂器是樂曲承載載體,在初期練習中可以選擇柔和的La、Do、Si 等中音,吹奏難度較小,適合打基礎。為了增強雙簧管演奏效果,演奏者還應結合樂器特性選擇速度均勻的橫膈膜顫音,這樣能夠獲得寬廣、溫暖且柔和的音色,帶給聽眾別樣的美感享受。
此外,適當加入下頜骨動作進行雙簧管樂器的吹奏練習,也是顫音技巧的練習方法之一。對于初學者而言,采用雙簧管吹奏音符,配合下頜骨下拉動作確保音高低不變,可以使顫音更加均勻、自然。具體訓練中,要保證下頜骨每分鐘60 次的速度練習,每拍四下,而橫膈膜振動速度同樣要保持每分鐘60 次,反復訓練,直到演奏者在雙簧管演奏中熟練運用顫音技巧。然后再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增加訓練難度,每拍振動六下、八下或是更多,隨著顫音頻率加快,振動幅度降低,呈現出的顫音也將更加自然、細膩、流暢。
另外,練習顫音技巧也有時間限制,避免過早學習顫音,因為顫音技巧的學習需要先決條件,如口型有力,能夠承受住氣息沖擊,保證口腔打開,喉頭放松等。若沒有扎實的基本功而過早地學習顫音,可能會產生技術錯誤,導致口腔緊張、含哨過緊、過深,進而影響到雙簧管的整體演奏效果。
雙簧管誕生歷史悠久,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樂曲作品演奏中展現出了不同的效果,因此下文主要結合樂器風格特色,探究雙簧管顫音技巧的實際應用要點。
巴洛克時期樂曲作品風格類型多樣,大致可以歸結為喜劇風格、室內樂風格和教堂風格,其中室內樂風格包括了古鋼琴、管風琴等器樂;教堂風格以聲樂復調為代表。此時期的樂曲風格特色鮮明,表現在節奏跳躍、強烈,樂曲旋律起伏變化多樣,注重樂曲吹奏速度、力度,而通過顫音技巧的運用,能夠有效增強樂器整體的層次感和流暢性,彰顯雙簧管獨有的特質。因此,在巴洛克時期的樂曲演奏中,顫音技巧的運用能夠起到升華音色、增添情感元素的重要作用。諸如,在巴赫“Partita”獨奏曲第三樂章演奏中,演奏重點是裝飾音、重音和節奏,突出旋律的主題,并基于旋律強弱變化烘托氛圍、渲染氣氛,能夠讓聽眾獲得深層次的情感熏陶和感悟。如第二小節的Mi,演奏時通過顫音技巧的巧妙運用,適當加重音頭,然后減弱音量,通過強烈對比反而能夠增強作品整體層次感和感染力,增強作品意境感,帶給聽眾別樣的美感享受。
古典時期的樂曲演奏表現形式逐漸多樣化,極大地改善了巴洛克時期樂曲風格的單調性,并且復調手法不再廣泛應用,而是注重段落結構平衡、均勻,結構嚴謹、層層遞進地將主題內容呈現出來。所以,古典時期樂曲奉獻出一種自然平衡的特色,不會過分地追求新奇、新穎,而是嚴格遵循演奏規范進行。[7]此時期雙簧管演奏中的顫音技巧運用,大多是在演奏長實質的音符上使用,旨在增強長音感染力和表現力,生動傳遞情感思想,引發聽眾情感共鳴。諸如,以莫扎特《C 大調雙簧管協奏曲(K.314)》第一樂章為例,充滿了莫扎特樂曲特有的變化新鮮、旋律矛盾的特點。而在雙簧管演奏中巧妙運用顫音技巧,不僅不會突兀,反而使得樂曲更加生動化,引導聽眾沉浸其中,切身感受其中所流露的情感元素。如在該樂曲第33 小節延續4 小節的長音Do,起到樂章引子的作用,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時選擇顫音技巧來重點突出、強調情感,調動聽眾對后續樂曲變化的期待和想象,能夠更加全神貫注投入其中。在第三小節時運用顫音技巧,樂曲整體的色彩、層次隨之展開,所以要適當地增強顫動幅度,直到Do 音結束。也正是顫音技巧的運用,令這部作品整體層次感更強,也變得更加生動、有內涵。
浪漫主義時期是藝術創作的一個巔峰時期,作品創作本質立足于主觀世界,整體夸張、華麗且奔放,注重情感宣泄和展現,旨在營造一個情緒多樣的精神世界。在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創作中,對情感的融入重視程度較高,因此相較于其他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激烈程度更強,顫音技巧在這一時期音樂作品演奏中廣泛應用,打破傳統主題內容平鋪直敘的方式,而是結合演奏者情感元素靈活運用顫音,以此來增強樂曲層次感和感染力,樂曲整體也變得更加靈動、鮮活。諸如,《施特勞斯圓號協奏曲》第一樂章演奏中,開頭是弱奏的Re 音,選擇振動幅度小、頻率快的顫音演奏,隨著樂曲逐步遞進,氛圍也變得更加濃烈,也進入了樂曲的強奏階段,這時適當地增加顫音振幅,降低頻率,能夠更好地引發聽眾情感共鳴,豐富情感體驗,取得更加理想的演奏效果。
綜上所述,雙簧管演奏中靈活運用顫音技巧,能夠有效激發觀眾情感共鳴,增強樂曲演奏感染力和張力。而顫音技巧使用是靈活的,沒有固定要求,需要長期學習和練習,結合不同音樂作品使用顫音技巧,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演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