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丹
(浙江大學 浙江 杭州 310027)
研究生教育作為學歷教育的“塔尖”層次,肩負著培養造就大批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的高層次人才的重要使命。我國正處于向研究生教育強國轉變的歷史性時期,研究生招生工作的質量,直接關系到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效果、黨和國家事業的健康發展?!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深化考試內容和形式改革,著重考查綜合素質和能力;深入推進研究生入學考試制度改革,加強創新能力考查,發揮和規范導師在選拔錄取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促進入學機會公平、有利于優秀人才選拔的多元錄取機制[1]。
目前,國內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主要采用的是“筆試―復試”制,博士研究生招生近幾年已經逐步從考試制向“申請―考核”制轉變。新形勢下研究生招生考試制度一直在不斷完善,但是與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形勢還不能較好地適應,在研究生招生的具體實踐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當前,研究生招生單位特別是院系招生單位,招生自主權較低,招生的流程節點完全依據上級部門的時間安排,開展工作主動性較弱、被動型較強。例如博士招生需要根據博士指標的下達情況開展,但是往往上級部門下達博士指標的時間比較晚,甚至有些是某種類型博士復試結束后才明確指標具體類型和數量,這其中存在較大的風險和隱患。還有一些專項招生前期招生政策不明朗,未提前明確學生具體的修讀和實習模式等,招生宣傳比較困難且學生就讀意愿也不強。招生相關單位、招生單位各部門的合作配合也不夠。例如招收推薦免試生時,推免側推免資格出來時間比較遲,導致后續接收側安排復試或考核時間緊張,招生的高效性和精準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2]。
我國研究生招生考試制度起始于20 世紀70 年代末,經過四十余年的高速發展,從無到有,基本上沒有走過彎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與高考一同為國家選拔和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人才,有力地維護了教育的公平公正,促進了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需求的精細化,對研究生筆試的考試形式、公共課考試科目均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的筆試考試制度還不能夠很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研究生招生制度,特別是博士生的招生考核制度,“以人考核”和“以章考核”還存在一定的爭議,不同的評審專家考核出來的結果可能差異較大,各類計算公式、流程規范五花八門,在制度設計上缺乏規劃性、系統性和全面性,考查學生科研學術和綜合素質能力還有欠缺。
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應加強頂層設計、統籌推進碩士研究生招生初試(筆試)、復試,博士研究生申請、資格審查、材料初審、復試,系統化完善新形勢下研究生招生考試制度。
探索各方招生自主權的權責關系,適當增加院校招生自主權,規范職責和權限,加強宏觀指導,完善招生委員會、招生領導小組、材料評審委員會等組織架構建設,通過檢查、評估和監督等方式進行宏觀調控和管理。學校和院系根據人才發展規劃,制訂符合本院校工作實際的招生實施細則,明確招生選拔要求和標準,探究多種形式的招生選拔形式,比如完善免試研究生推薦和接收選拔制度、赴重點生源地直接考核選拔、優化夏令營選拔優秀學生的渠道等方式。
上級部門可以提前做好年度相關研究生招生計劃,并及時下達給相關部門去制訂相應的安排和實施細則,對于不能及時明確的事項可以預先告知,以做好相應準備。招生單位內部各部門,例如本科生院和研究生院也可以事先做好溝通協調,共同明確招生政策后及時傳達給招生院系單位,給院系單位留足時間和心理準備,互相配合,共同高效高質量做好研究生招生工作。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社會各項需求的不斷精細化,特殊類別的專項招生也不斷涌現,包括一系列委托招生、聯合培養招生,等等。這些招生任務往往時間緊張、流程復雜、社會影響面大,同時又是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培養精于硬核攻堅的科技領軍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招生單位更應高度重視,集中力量,有序開展規則制定、組織申報、材料審核、面試考核等各環節工作。
考試制度設計應堅持公正公平公開,著力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和創新人才培養,全面考查學生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保障研究生招生質量。以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為例,初試應重點考查進入碩士研究生學習必備的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對于近幾年社會爭議較大的思想政治課和外語課,審慎研討各學科各專業對公共科目的實際需求,通過理論研究、問卷調查等方式探索現實調整到復試階段或者社會化考試方式的可能性;深入研究全國統一命題與本校自主命題或多校聯合命題的邏輯關聯,對于專業綜合知識的考查,探索統一命題的可行性,減少具體招生院系的工作量,緩解試卷安全保密的壓力[2]。
在未來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可以推進招生和考試分離的邏輯實踐,積極嘗試學生一年多次考試多次申請、學校和院系依法依規獨立自主招生、教育主管部門指導和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招生體系。命題由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承擔,從源頭上保障社會面公平公正,同時又適應人才培養需求;考務由各省負責,招生單位自行劃定錄取分數線,自主組織復試和錄取。從一年一次招考,逐步向一年兩考兩招考、一年多考多招形式轉化,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3]。
目前,我國和歐美國家博士生招生的主要模式都是“申請―考核”制,根據眾多高校和院系經驗總結,認為相比傳統招考方式的博士生考核機制會排除一批具有優秀研究能力但不那么擅長考試的學生,“申請―考核”制在導師科研水平和個人素質得到提升的前提下,確實可以進一步擴展導師選擇的權利和范疇,滿足導師全面地了解學生學術水平、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需求,選拔更優質的研究人才。而如何建立科學、規范、全面的考核標準和流程是全面推行“申請―考核”制的首要任務[4]。
2.5.1 博士研究生招生綜合考核內容科學、全面化
考核包括思想政治素質和品德考核(包括政治態度、思想品質、學業態度、法律法規、學術誠信等方面)、學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包含專業基礎知識、創新能力、科研潛力、學術志趣、科學素養等方面)考核等。思想政治素質和品德考核由分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書記、德育導師、輔導員以及研究生教學管理人員等相關工作人員組成,考核不合格不予錄取。不同于碩士生,博士生的科研壓力更大,因此建議增加對博士生抗壓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等心理素質方面的專業考核。往往復試當天30 分鐘的交流較難判斷學生在后續的培養過程中是否能較好地應對學習科研任務以及處理好導學關系等,在面試環節前可以提前發放測試題目等方式進行考查,若有問題可以及時在復試時更全面地考察。
2.5.2 博士研究生招生的組織架構完善化
學校成立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按照教育部有關招生工作的方針、政策、規定和辦法,以及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制訂學校招生工作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并統籌領導學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院系成立相應招生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院系研究生招生工作。各院系按學科(類別)或其他特殊需要設置博士生招生委員會,負責制訂復試考核辦法、工作流程,組織復試考核工作。
2.5.3 博士研究生招生的流程規范化
院系負責對考生的身份證、學位證書、學歷證書、學生證等報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資格進行嚴格審查,對不符合規定者,不予進入下一階段。對考生的學位、學歷或學籍等數據存疑的,應當要求考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位、學歷或學籍等數據核驗工作,如有特殊情況須向學校報備。
博士生招生委員會根據材料審核方案組織材料審核專家組,對考生提交的申請材料進行認真審核,就考生的課程成績、碩士學位論文、外語水平、學術水平、研究計劃和專家推薦意見等各方面對考生做出綜合評價。每位材料審核專家對本組每份材料進行獨立審核并給出百分制評分。博士生招生委員會根據專家評審結果和生源情況,按照一定比例確定進入綜合考核的考生名單和專業基礎課免考資格。
未獲得面試資格的考生需先經過筆試考核。建議“申請―考核”制保留筆試環節,但是降低筆試成績比重,或者筆試成績供復試專家參考,而不是全盤否定或者取消筆試,能更好地約束導師,防止權利濫用,保證公平公正。
復試階段專家組根據考核標準和考核形式,綜合考查考生外國語運用能力、學科知識運用能力、科研創新能力以及對本學科前沿領域掌握程度,同時還需特別注重考查考生的科學精神、學術道德、專業倫理、誠實守信等方面。考核程序要規范,專家組成員應按統一標準分別獨立給分。考核的評價體系要科學,對同專業的考生要標準統一??己巳添氫浺翡浵?。考核內容、形式、程序、評分標準、結果合成與分析須保證可追溯性。
博士生招生委員會應堅持“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寧缺毋濫”的原則,按照院系制訂的“申請―考核”制實施方案,根據招生計劃安排、材料審核情況、綜合考核結果、思想政治表現、身心健康狀況等擇優確定博士生擬錄取名單。院系研究生招生工作領導小組對擬錄取結果進行審核,并對本院系的博士生錄取結果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