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軍 黃月慧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黨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式現代化在農業農村農民領域的生動體現,要求開創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新局面,不斷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必須遵循中國式現代化的獨有特點、本質要求、重大原則,有條不紊、穩中求進,確保鄉村全面振興有規可循,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同步前進,共同推動實現華民族偉復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普遍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特點。如,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等等。中國式現代化的自身特點、獨有特色,決定了鄉村全面振興不能興之所至、隨心所欲,必須緊緊圍繞上述特點來展開,鄉村全面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所在。當前,隨著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全體村民群眾同步進入小康社會,過上了小康生活,但仍有相當部分村民群眾有可能因為各種主客觀原因,再次返貧、致貧。同時,廣袤鄉村生活著幾億村民群眾,且村民群眾的富裕程度也是參差不齊、高低有別。全面小康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要求鄉村全面振興進程中必須把實現全體村民群眾共同富裕擺在頭等重要位置,既要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也要通過產業振興、經濟發展推動全體村民群眾穩步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本質要求之一,就是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換言之,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才能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性,才能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鄉村全面振興要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既加快農村經濟建設,也注重“鄉風文明”建設,在推動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加快形成的同時,著力提高村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心理健康素質,努力實現人的現代化。“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只有推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才能充分激發村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匯聚持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磅礴之力,共促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從自然界中走來,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源源不斷地從自然中獲取生存物資所需,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絕不能走以資本為中心、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老路,而必須踐行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落到實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鄉村是人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重要載體,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要把生態文明建設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充分彰顯中國式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獨有特點、獨特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鄉村全面振興本質上是黨領導下的鄉村全面振興,走的是中國特色鄉村振興發展之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鄉村的進一步細化與落實。
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首要任務。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新時代新征程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必須把高質量作為關鍵詞、指揮棒,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村成為幸福美好生活的家園,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村民群眾既是鄉村全面振興的見證者、受益者,更是參與者、建設者,在鄉村振興全過程都必須堅持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構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全面振興新格局。無論是確定鄉村發展中的主導產業,還是綜合整治與改善鄉村建設中的人居環境,抑或是實現鄉村治理中人際和諧、家庭和睦,都必須堅持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保證村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使村民群眾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主人。只有群策群力,才能推動鄉村振興行穩致遠。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沒有文化自信,便不可能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二十大報告鮮明提出了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使命任務。折射于鄉村全面振興領域,要求以豐富村民群眾精神世界為主旨,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實踐路徑,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飛入尋常百姓家,全面提升村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價值理念、道德風貌,推動村民群眾努力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建設者。文化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性工程,鄉村文化興盛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美麗”強調的就是綠色發展。鄉村全面振興必須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繁榮發展新路子。無論是提供更多優質綠色農產品,還是促進鄉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產業結構、空間布局更加符合綠色發展理念,都要求村民群眾崇尚自然、敬畏自然、順應自然。實踐證明,廣大鄉村只有持之以恒地走綠色發展之路,才能綠色富農、綠色興農、綠色滿村,才能協同推進人民富裕、民族強盛、中國美麗。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黨的初心使命,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新時代包括村民群眾在內的億萬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決定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永遠在路上,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新時代包括村民群眾在內的億萬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在不斷豐富和拓展,要求既立足長遠,不斷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也著眼當下,把村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一件件辦好、辦妥、辦到位。要堅持底線思維,鼓勵村民群眾勤勞致富、守法經營,出臺兜底性政策措施,把相對貧困、弱勢村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既引導先富帶后富,也激勵先富幫后富,惟此才能美美與共,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則,即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鄉村全面振興必須始終堅持這些重大原則,確保鄉村全面振興循序漸進、穩中求進。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只有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于鄉村全面振興全過程各方面,才能讓鄉村全面振興沿著正確的方向穩步前行。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堅持黨建引領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由之路。無論是鄉村發展,還是鄉村建設,抑或鄉村治理,要始終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把方向、作決策、謀大事、促落實、管全局的作用,始終注重發揮農村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惟此才能思想一致、行動一致、步調一致,與時俱進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取得顯著成效、明顯進展、實質性變化。
鄉村全面振興基礎在全面,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必須在鄉村全面振興中得到具體體現,既發展鄉村經濟,也發展基層民主,既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也注重鄉村社會建設,同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使村民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回望中國歷史,從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號召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到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再到明確指出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充分說明農業農村農民工作始終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中之重,只有協同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才能穩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農業農村現代化助力國家現代化。
鄉村全面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必然會遇到諸多矛盾困難挑戰。對此,一方面,要通過改革增活力、添動力、挖潛力,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不斷建立健全有利于鄉村全面振興的體制機制,讓村民群眾在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大有作為。另一方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揚斗爭精神,堅定斗爭意志,增強斗爭本領,努力把村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要充分調動、激發村民群眾建設幸福美好家園的內生動力,只有眾志成城、和衷共濟,才能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繪就新時代鄉村“富春山居圖”,展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美麗鄉村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