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晟 徐翠劍 任昊
當前靈活就業人員群體逐漸壯大,但是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體系并不充分。僑資企業具備靈活就業人員多、敢于創新的精神以及科技影響力大等特點,具有進行多樣化保險產品試點的優勢。本文在分析了商業保險的運營現狀和靈活就業人員的真實需求后,提出設立僑資企業創新試點平臺,加強試點企業數字化和創新能力建設來補全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加強保險行業在補全社會保障方面的創新性建設,提出保險的定位和理念、設立保險白名單以及整合多方資源提升服務能力;最后提出完善系統性的政策和法律體系。
隨著我國數字經濟和平臺企業的迅速發展,靈活就業人員的需求越來越多。截至2021 年年底,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已經達到2 億人,占我國勞動人口的四分之一。目前,不僅年紀較大的勞動者開始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年輕人也開始加入靈活就業大軍,2020 年和2021 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的靈活就業率均超過16%。靈活就業覆蓋行業廣闊,既有快遞服務、商品銷售、建筑施工等低技能工作,也有服務預訂、技術開發、內容付費等“高大上”工種;既可以按項目工作、短時工作,也可以是自由職業,從業者時間支配自由。這些不同行業不同背景的靈活就業人員,有著不一樣的社會保障需求,基礎的社會保障已經難以滿足靈活就業人員的多樣化需求,新的社會保障嘗試已經成為社會進程中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我國關于新業態靈活就業人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勞動關系歸屬、勞動風險以及社會保障等方面,在勞動關系歸屬問題上,則主要關注勞動三分法還是勞動二分法及其對靈活就業人員的影響;對勞動風險問題的研究主要是關注勞動合同簽訂、工傷與糾紛處理等事件;對于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的研究,關注點在社會保險的多樣性、靈活性以及商業保險的可行性上居多,目前主流仍是研究如何將現有的社保體系進行靈活性改革以便將靈活就業人員的社保納入這個體系進行管理,對于商業保險的探討,多采用補充性的產品視角。
根據《中國靈活用工發展報告(2022)》藍皮書顯示,2021 年共有61.14%的企業使用靈活用工,比2020 年提高了5.46%。當前靈活就業崗位主要集中在技能單一、協作性不強的“藍領”崗位,占45.6%,其次就是IT 和其他技術人員等白領,占比18.2%,白領參與靈活就業還有進一步增長趨勢,這部分人群對社會的需求呈現出更多樣性。靈活就業人員獨特的工作形式使得他們常常被社保排除在外,一是企業基于節約用工成本的考慮,并未提供相關社保服務;二是由于靈活就業人員長期不在流出地城市工作,也使得城鄉居民保險斷繳斷檔;三是許多靈活就業人員覺得社保繳納費用過高不愿意自行繳納。
靈活就業人員的靈活性在于其不僅工作方式靈活,所需要的社會保障方式也要非常靈活。對于騎手、網約車司機、快遞員來說,因為可能身兼數個平臺的職位,而且會經常在平臺之間流動轉換,在一個平臺連續繳納社保存在困難;對于農村進城務工的靈活就業人員,由于城保農保不能轉移,因此社會保障可能就會斷繳,而且他們大部分也沒有考慮過在工作城市扎根,所以也不愿意繳納標準的五險一金,只是希望獲得更多現金收入。標準的社會保障難以滿足這些要求,因此更具靈活性的商業保險產品對靈活就業人員具備更強的吸引力。
除對靈活性的需求外,靈活就業人員具有更關注當下需求的特點,他們對選擇即時產生效益的產品傾向性都比較強。比如,與養老保險相比,醫療保險、意外傷害險、大病補充保險等即時性、適用性較強的險種對靈活就業人員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1.設立僑聯主導的僑資企業試點平臺。由于靈活就業人員涉及面非常廣,全行業或者全市推動難免出現不可控或者效果不佳的情況,因此,最好篩選具備一定條件的區域或者平臺進行試點。而僑資企業作為接納廣大靈活就業人員的重要主體之一,已經覆蓋了各行各業,并且在僑聯的管理下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企業聯盟及平臺。僑資企業具備很強的創新能力,也有敢于嘗試新事物的勇氣,因此可以充分調動僑資企業的積極性,參與多樣化保險產品的改革試點。通過對僑資企業的調研可知,僑資企業對靈活就業人員的使用和其社會保障繳納的改革有著迫切的需求,建議可以推動人社局聯合僑聯、僑資企業組建僑資企業的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改革試點平臺,平臺需包含有保險企業、平臺企業、制造業、建筑業等不同行業,也需要制定一系列的靈活就業人員行為規范進行約束。在這個基礎上,多方共同設計基于商業保險的靈活就業人員保障機制,在該試點平臺進行全面推廣和實施,完善內部改善的流程,形成自我迭代循環體系,而后能夠廣泛復制推廣。
2.加強數字化建設和數據共享。商業保險產品的創新需要足夠了解靈活就業人員的需求,并且需要有足夠的數據進行分析。目前,受困于平臺企業與保險公司難以共享數據,使得保險公司新開發的產品運營困難,而平臺公司的靈活就業人員也經常出現訴訟及糾紛。將僑資企業試點內的企業數據進行統一整理,建設一個數字化的試點平臺,讓數據能夠在平臺上交易流動,使得企業能夠獲取自身想要的數據,進而提供更契合靈活就業人員實際場景的保險條款;作為市場需求方的靈活用工企業也可以獲取適應本企業的靈活就業人員的需求數據,提供給產品企業作為數據分析使用,提高保險產品的準確性;作為政府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各方面的需求情況并整合企業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基本社會保障的補充性項目,提供安全知識培訓、風險管理建議等更多增值服務,為居民提供更為全面的保障。數字化平臺及數據交易市場建設,需要將僑資企業中的數字經濟龍頭企業納入,同時也是對數字經濟廣泛應用的一個嘗試,也能更好地推動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的數字化建設。
3.加大對試點企業的創新扶持力度。當下許多新科技型的僑資企業有很強的創新能力,但是受到營商環境以及產業鏈相關企業的影響,沒有能夠進一步發揮其內外聯動的優勢作用。本文建議在試點企業內部形成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三鏈深度融合的集群生態,培育以平臺企業為鏈主、保險企業為鏈核的靈活就業服務集群,推出促進集群快速發展的行動方案和引導規范,帶動整個試點平臺的企業活力,讓企業能夠積極地進行創新嘗試,集中攻克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難題,同時能夠形成一套僑資企業集中攻堅克難的行動方案,讓僑資企業能夠在這個試點平臺發揮更大的作用。在實際操作中鼓勵智能保險企業創新發展,支持申報監管機構項目,為試點企業提供定制化的管家式服務,在政策扶持、人才引進、專項資金等方面加大對試點項目支持力度,著力解決項目試點過程中出現的難點、堵點、斷點。
1.明確補充社保類型的商業保險定位和發展理念。社會保障作為我國基礎的保障體系承擔著重要的經濟穩定作用,而商業保險目前更多是商業化的行為,介于社會保障和商業保險之間的產品沒有明確的定義,作為補充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的保險產品,其定位也是介于兩者之間的。因此,其定位需要明確為社會基礎保障的補充性商業保險,其發展理念是要在滿足基礎保障的前提下,滿足靈活就業人員更多樣化的商業保險需求。商業保險公司需要制定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長期產品戰略,保障保險產品的順利運營。這個過程中可以向靈活就業市場提供符合市場需求、保障就業穩定的低風險保障型產品,充分利用保險產品費率市場化的機會;積極推進工傷類型商業保險政策的實施,使得商業保險產品能夠全面契合社會保障的需求,這才是其清晰的定位。
2.聯合推出靈活就業人員保險白名單。由于過去出現較多的商業保險案例,使得許多居民對商業保險仍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因此,建議針對補全社會保障的商業保險做好推廣宣傳,其實質也是一種社會保障,而同時需要由人社部門牽頭,聯合保險公司、平臺公司以及試點平臺的僑資企業,推出補全社保需求的保險白名單,為創新的保險產品增加可信度。一方面,在保險設計時需要盡量降低風險契合補充社會保障的商業保險理念,納入保險白名單時需設置有效的指標讓被保險人信服;另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需出臺保險白名單的相關政策在僑資企業內進行試點并監管,僑資企業做好政策宣傳及推廣,探索全面實施的可能性。
3.加強各方資源的整合和服務能力的提升。
在試點的平臺上,本文建議用工企業應為靈活就業人員購買較為充足的商業保險,同時將經營情況向保險公司如實告知,以獲得更為順暢的投保和理賠服務,并建議對這些人員進行更完善的勞動技能和安全生產方面的培訓;保險公司應將安全管理服務前置,也要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力度,在快速實時的承保系統、自動化理賠作業等方面進行優化,還應建立更精準的反欺詐模型及機制,以實現這項保險業務的長期健康發展;政府對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商業保險服務的保險公司提供財政補貼,加大對靈活就業人員的技能培訓、安全管理培訓,切實提高靈活就業人員群體的安全生產水平和保險保障水平。這樣形成一個全面協同的平臺,才能更好整合各方資源提升社會保障的服務能力。
1.多部門聯合建立常態化社會保障應急機制。新業態背景下,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的實施涉及人社部門、公安部門等,各部門需要通力合作,公安部門盡量放開戶籍限制,人社部門內部的各個科室也必須統籌管理,充分利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和大數據平臺,建立社會保障應急識別機制。
2.靈活就業人員相關法律的補全。雖然勞動三分法的提出希望讓靈活就業人員和平臺之間找到平衡點,但法律上還有許多不夠完善的地方阻礙這個平衡發展。一方面,應該從法律層面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另一方面,要盡快加強對勞動關系的認定,明確靈活就業人員的認定標準,建議可以在原勞動關系及相關標準上適當進行拓展。
3.社保體系與商業保險體系的對接。試點范圍內保險公司需盡量與人社部門達成合作機制,充分依托社會保障制度加快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障的融合。同時,各相關主體應不斷探索能夠降低參保費率的具體路徑,從而切實提高靈活就業群體的社會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