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全全 劉穎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各大高校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上不斷迭代發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方向已經基本明確。如何以立德樹人為核心,進一步提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性、構建“高校主導、企業協同、合作共贏”的良性校企合作的教育體系,已經成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本文提出了“三力三融合”高校創新創業模型,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和校企合作方式上,打造全方位、全過程的校企合作模式。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了創新創業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大更是進一步強調要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戰略落地,人才先行,驅動創新發展戰略的核心是培育創新型人才。因此,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每所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實操性比較強的學科,高校的優勢在于研究而非實踐,在這一背景下,校企合作成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中之重,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直接決定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效。
日前,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2023 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實施“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行動”,千方百計促進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創業。2021 年我國高校的畢業生人數為909 萬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占比92%。在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形勢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創新創業教育一方面可以提前為企業培育企業需要的創新人才,另一方面,企業的參與也可以使創新創業教育更接地氣,創新創業項目有了更為廣闊的實驗和實踐平臺。
首先,校企合作使得企業可以前瞻性儲備人力,滿足企業短中長期用工需求。企業可以參與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提前定向鎖定一批創新能力強的企業所需的優秀人才。其次,企業可以與高校深度合作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參與培養方案的制訂、崗位需求的技能提升等,實現畢業即就業。最后,企業可以與高校的優勢專業合作攻關重難點技術項目,整合高校的科研優勢、立項優勢,為企業解決科研攻關的人才問題,企業在這一過程中可以發揮自身的外部資源整合優勢、技術實驗平臺優勢,促進項目落地。校企雙方互相補位,發揮各自專長,為企業提供人才保障和科研保障,使得企業具有持續創新的原動力。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呈現出多學科橫向和縱向交叉的特點,本文提出基于校企合作的創新創業教育“三力三融合”模型。
針對所有學生的通識教育,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知識力,主要通過第一課堂即課堂教學來完成;針對對創業有興趣的學生實施提升類教育,重點提升創新創業知識的應用能力,主要通過第二課堂即“以賽帶教、賽教一體”的方式來完成;針對有創業項目的團隊實施的教練式教育,提升其創新創業實踐能力,主要通過第三課堂即內外導師指導和企業實踐的方式來完成。
1.教創融合:夯實創新創業知識能力。高校發揮課堂教學和學術研究的優勢,系統規劃創新創業課程。高校在創新創業課程設置時要圍繞大學生展開,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理論下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根據學生應該具備的創新創業核心素養反推高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激發學生的創業意愿,夯實學生的創業知識基礎。同時,基于“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在課程中緊扣思政元素,將諸如中國創業史、國潮企業及品牌崛起、創新創業政策等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高度責任感和家國情懷。在這一過程中,校企合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職業觀、創業觀,為創新創業教育注入思創之魂。
2.賽創融合:打造創新創業知識應用能力。高校應推動創新創業知識與專業教育融合,打破專業壁壘,開展以項目為導向的教學活動,可將重大創新創業大賽內容轉化成核心課程,充分發揮競賽資源價值,提升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豐富性。同時,可為參與比賽的項目團隊配備內部跨專業項目師資和外部導師,實現對學生的交叉融合培養。另外,可以與企業聯合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邀請相關企業參與比賽的規則制定、項目選拔和項目路演等環節,推動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融。合作企業還可以為優秀的項目提供實踐和實訓平臺,用以進一步檢驗和錘煉項目。
3.產創融合:塑造創新創業實踐能力。高校可著力打造創業項目孵化平臺,為創業團隊提供技術及知識支持,讓大學生創業者和團隊練好內功。合作企業則可以將企業的重難點管理和技術問題以課題形式提交給高校,由高校組成項目團隊以問題為導向進行研究攻關,合作企業還可以為創業團隊提供項目實驗和驗證平臺,對接投資機構,協助解決創業團隊的融資難、管理弱等痛點問題,促進創業項目落地開花。
首先,針對高校和企業合作中常出現的知識產權界定不清,導致高校或企業產生知識產權泄密甚至糾紛的問題,政府要從制度和機制層面做好知識產權的保護。其次,鼓勵高校科研人員在職創辦公司或在企業兼職完成課題攻關和創新,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建設。最后,政府也應鼓勵企業參與高校重難點項目的科研攻關,對于相關項目給予專項資金支持,為企業和科研人員提供稅收優惠等政策,通過各種手段鼓勵校企合作,拓展產學研用融合通道,搭建高校和企業合作的橋梁。
首先,高校應該對創新創業教師做好資格審核和任職資格培訓,要求創新創業教學的自有師資應該具備一定年限的企業工作經驗或者掛職經驗。同時,因為創新創業課程涉及的門類較廣、難度較大,高校可以在課時認定、績效評估、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一定程度的激勵。其次,在外部師資的聘任上,要明確聘任標準,優化聘任流程,對于學校急需的實踐性人才,高校要積極主動挖掘并做好聘任工作,在授課技巧上進行專門培訓賦能。可以采用課程授課、專題講座、大賽指導、項目導師等多種靈活的方式,保證外部實踐性人才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全流程、全方位深度參與。最后,合作企業要做好師資的選拔工作,在內部選拔能力強、專業過硬、有分享意愿的人員參與高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構建良好的校企關系,可以發揮高校的人才和技術優勢,發揮企業實踐和應用的優勢,實現互利共贏。但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雙方是否能獲得預期的收益是雙方能否持續合作的關鍵。高校與企業合作的主要訴求是技術應用和轉化,企業的訴求更多的是人才招聘而非經濟效益。學校應正視企業的用工訴求,在校企合作的“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與企業共同制訂培養計劃,使企業深度參與課程教學。在校企合作的“第三層次”,高校應發揮科研優勢,更加積極主動嵌入相關企業生產的各個階段,在創業項目孵化的過程中,通過股權激勵和期權等措施使企業在校企合作孵化創業項目、落地創業項目的過程中獲得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