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磊 王一恒 李佳璇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2021 年5 月28 日,習近平同志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提出,要“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建設全球人才高地”。2021 年11 月24 日,教育部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通過開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支持大學畢業生創新創業,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本文通過調查河北省H 大學學生創新能力現狀,分析創新能力問題出現的原因,從多角度構建河北省大學生創新能力指標體系,最終為河北省大學生創新能力提升提出對策建議,激發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力,助力河北省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于大學生創新能力評價體系,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理解和分類。學者運用不同的方法總結出大學生創新能力指標體系,對比發現,一部分學者總結出的指標大致相同,均圍繞創新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創新知識能力、創新實踐能力這四個指標。趙磊應用Delphi-AHP 法將一級指標確定為以上四個指標。其他學者的指標不同之處在于,顧準通過問卷調查和實際考察相結合的方法提出“創新非智力因素能力”的指標。王堅等以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為基本原則,通過深度訪談和實地調研,經設計和檢驗,總結出一級指標包括創新技能,但不包含創新實踐能力。李卓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升數據真實性,充分還原大學生創新能力現狀,從而確定指標體系還包括創新環境、創新意識、創新活動成果,但不包含創新知識能力。李國勝等通過分析創新能力的基本內容和培養體系的組成,將科研能力確定為指標之一。另一部分學者的指標體系相差較大,其中張玉娟通過詞頻統計法、設置閾值法并分析指標含義,最終從知識儲備、創新、研究、實踐能力四個方面建立評價體系。張磊以科學性為原則從創新基礎、思維、技能、潛力四個角度和層面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總體來看,當前大學生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沒有形成公認、成熟的評價體系。大多數通過問卷調查、實際考察、訪談法等方式確定創新能力指標的影響因素,構建指標體系。也有通過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等,構建指標體系。但現有指標體系的研究只停留在第一第二指標層面,沒有更深一步進行分析研究。雖然眾多學者提出大學生創新能力體系的構建方式,但河北省有必要結合京津冀一體化的地緣優勢,形成適合河北省大學生創新發展的指標體系。
聚焦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遵循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界定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各個基本要素,初步提出大學生創新能力體系構建的各級評價指標。借助問卷調查法進行數據收集、比較分析,構建大學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根據創新能力的內在要求及具體要求,將評價指標體系分為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指標體系由多維評價指標組成,其中包含以大學生個體為主體的創新能力內部評價指標,和大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所處環境等外部評價指標。運用德爾菲法對大學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結構框架進行簡化,最終確定大學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模型結構框架,該評價體系共分為兩級。四個一級指標,分別為知識獲取能力、創新思維意識、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環境條件。四個一級指標共包含十三個二級指標,知識獲取能力(包含發現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數據搜集能力)、創新思維意識(包含創新意識、邏輯思維能力和開放思維)、實踐應用能力(包含知識運用與轉化能力、創新成果質量、課題研究與學術論文成果)和創新環境條件(包含師資力量、教學條件和政策環境)。
基于H 大學學生創新能力現狀,使用分層后隨機的方式,共發放問卷120 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15 份,通過質性分析、AHP 評級體系對其進行分析,發現規律并預測未來的能力發展變化趨勢,指導實踐。
一是知識獲取能力:78.39%的大學生希望學會使用網絡數據庫,大學生在獲取論文資料時,僅有20.57%的同學使用知網等數據庫,大學生普遍認為使用網絡數據庫獲取知識的能力較為重要,但很少的學生使用專業的文獻獲取網站。二是創新意識:有65.23%的學生認為大學生創新意識和思維開放能力有待提高,71.89%的學生認為創新項目信息來源于班級群,70.83%的本科生不經常尋找大學生科技創新方面的項目信息。分析顯示,目前本科生的創新意識較強,但大多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非主動地了解相關信息。三是創新實踐活動積極性:62.5%的同學對創新實踐活動感興趣,36.89%的同學參加過科技創新類項目,55.38%的同學希望參與到更多的大學生創新項目并獲得支持,這說明大學生對創新實踐活動關注度較高、參與積極性高,但信息獲取渠道單一、形式有待靈活多樣。四是創新實踐氛圍:分析發現,61.51%的學生認為校園應開展靈活多樣的創新活動,并通過多樣的宣傳幫助學生獲得信息。針對“網絡原住民”一代的大學生,活動方式和信息渠道可以更加靈活多樣。
建議學校根據大學生所學的知識,開設知識獲取方法的課程。例如,知網、萬方等數據庫的使用方法等。課堂上教師在講授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要傳授高效率的學習方法,提升大學生學習效率。對于大學生自身來說在學習的同時,要學會自我反省,確定學習方法是否正確,在反思與學習中,提升自身的知識獲取能力。
高校作為大學生的培養者,日常的課程安排,極大程度決定了大學生的發展方向。適當地進行課程優化,提升創新思維課程的比重,可以潛移默化地提升大學生的創新意識。班主任可定期開設以“創新”為主題的班會,由大學生自行設計班會形式,在實踐中深化創新意識。教師要將創新思想引入課堂,建立開放民主的教學環境,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創新意識。社團作為大學生課外活動的聚集地,組織開設創新思想培訓,在學習中,深化大學生創新意識。
學校可適當提升大學生獎勵力度,提升大學生實踐積極性。如提升“互聯網+”等項目的立項數量與科研經費。教師設計課程時融入實踐課程,提升實踐課程比重,提升課堂趣味性。如在實驗室開展化學實驗、用計算機開展大數據工具比賽等。在豐富的課程活動中,提升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進一步加大“產學研用”合作活動,定期引進貼近專業的企業進校園、加強“實踐導師”合作工作,開展基于企業實踐、社會需求的專業性“創新”活動。開展以創新為主題的活動,如組織“創新”校園文化服裝設計大賽等。鼓勵教師參與創新環境建設,形成“導師深度參與式”教學模式,搭建師生交流平臺,為大學生提供創新項目咨詢服務,提升大學生創新項目的孵化成效。同時,建議學校為大學生社團提供更多資金及各方面的支持,定期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辯論賽、志愿行、話劇等。充分發揮大學生社團的作用,為大學生營造良好創新能力培養和創新實踐氛圍。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層次分析法等方式,分析H 大學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從知識獲取、創新意識、實踐積極性、環境四方面,構建大學生創新能力評價模型,并提出適合河北省大學生創新能力發展需求的具體建議,期望在專業能力人才的有效供給方面,助力河北省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