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功明
(杭州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 310000)
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工業技術水平持續增長,同時人類對大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對工業廢棄物的肆意排放,使得大自然遭受嚴重的破壞,“溫室效應”也在愈演愈烈,臭氧層的破洞數量也在不斷增加。自20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多次出現霧霾等非正常環境現象,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也因此意識到工業革命對于環境的破壞。在工業技術不斷提升和人類活動的多重因素下,溫室氣體的年排放量在不斷激增,導致全球氣候不斷變暖,近年來,地球的南極和北極由于全球氣溫不斷升高出現冰川融化現象,大氣層的破洞無法對太陽中的紫外線形成有效緩解作用,使得紫外線光照強度也在持續增長。環境是人類在地球生存的必要條件,人們開始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意識到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過度開采不利于人類的持久發展,必須尋找全新的能源方式取代原有的生產活動,世界各國也在加強聯手,提倡低碳環保生活方式,尋求全新的發展道路[1]。
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設計貫穿建筑項目設計的所有環節,強調在建筑設計的全過程中盡可能提升能源和資源的利用率,從而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及能源,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費,進一步降低建筑工程對周圍生態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減少工程活動和后期使用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不影響建筑內部投入使用效果的基本要求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和資源利用率,為低碳生活做出有效貢獻。
我國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及節能減排,并且節能減排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方向,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設計理念主要涵蓋了低能耗、高效率、經濟、環保4個層面,對應“十一五”規劃綱要要求,以實現低碳經濟。近年來,建筑技術不斷提升,建筑工藝也在不斷更迭,低碳概念的建筑設計已經成為主流建筑設計方式,有效削減了建筑行業對環境的破壞力,為人類實現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邁進了一大步。
1)在低碳概念下對于建筑設計的要求,需要設計人員在設計初期對后續實際施工過程中的用料進行充分規劃,依據工程實際情況選擇最佳設計方案,強化建筑設計的實用性,最大限度地降低資源和能源的損耗,提升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另外,對建筑內部格局進行規劃時,應盡可能多地應用自然資源,確保建筑內部擁有較好的光照、通風以及保暖效果,避免對資源的無效使用,通過選取具有安全環保和節能性質的建筑材料取代原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建筑材料,如巖棉保溫板、聚氨酯板等。
2)低碳概念下應避免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盡量選擇可再生資源,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大量運用節能環保設計理念,選取新型環保材料實現建筑內部的自然保溫和通風效果,從而大幅度減少暖氣設施和空調設施的使用頻率。
3)在建筑設計過程中,依據當地自然氣候條件對建筑內部進行格局規劃,提升室內的空氣內外循環效果,加強室內光照強度,從而降低電能損耗,還能充分利用太陽能等優質的可再生自然資源,幫助節約能源與資源的消耗和浪費。
在傳統的建筑設計過程中,更多的關注點在于建筑本身,而忽視了對自然資源的重復利用率,使大部分不可再生資源遭到過度消耗和浪費,并且建筑物本身可能與周圍的自然環境格格不入,需要進一步建設人文環境,造成自然資源的浪費以及破壞。低碳概念著重關注對于自然資源的使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構建適宜人們生活居住的環境[2]。在低碳概念的大環境下,人們追求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建筑設計亦是如此,應重點關注與周圍生態環境的有效結合,分析周邊自然環境的情況,結合其優勢規劃最優的建筑設計方案,實現對自然環境的充分運用,減少對周圍生態環境的人為干涉,選擇節能環保、可再生的能源材料,淘汰傳統的不利于生態環境建設的材料和能源,強化低碳生活建設,有效改善生態環境持久發展。
近年來,隨著世界范圍內各類自然災害發生頻率的不斷提高,環境保護問題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我國為了實現環境保護的目標,對各個行業實行大力監管,特別是污染力強、破壞力大的建筑行業,更是受到了國家的重點關注,因此,傳統建筑行業尋求新型設計方法不可避免。在大力推崇可持續發展的指導綱要下,建筑行業要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必須改變傳統理念,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放棄以利益為主要目標的經營模式,行業設計者要具備長遠目光,實現建筑行業的長久持續發展,主動降低建筑設計中的高能耗、高污染項目。在建筑設計初期需要充分依據城市的整體規劃,配合城市整體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開展,設計出具備經濟性、生態性和社會性的建筑。
低碳概念下建筑設計理念需要從整體層面出發,遵循自然環境的發展規律,強化建筑物與周圍環境的有效結合,建筑設計初期需要詳細分析當地的生態環境狀況,最大限度地維持原有生態環境情況,避免對周圍自然環境的大肆破壞。在建筑設計規劃工作中,要結合使用者的居住需要和節能環保需要,進一步對資源進行合理分配,達到建筑物的最佳規劃格局。
1)在低碳概念基礎上,建筑設計需要針對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特點進行優化,提高整體建筑工程質量,關注節能、環保與環境的融合性。
2)強化建筑施工技術,減少由于工程建設對周圍自然環境的影響,保障建筑物能夠與周遭環境構建和諧共存。
3)在建筑規劃階段,需要對工程現場環境進行充分勘察,詳細了解當地地理環境、地質結構、土壤性質、水文條件等環境情況,從而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達到節約資源的目標,避免由于工程建設的挖掘和開發導致周圍環境受到損毀,并且確保建筑格調能夠適應當地環境、風土人情及城市發展路線等。
低碳概念下,建筑設計的核心理念在于節約能源與資源,避免資源的不必要浪費,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將關注重點放在節能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兩項原則上,實現可再生資源對于非可再生資源的替換,提高資源的重復利用率,從而避免資源浪費。在建筑工程規劃前對施工現場及周邊的自然資源進行勘察,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有效結合當地自然資源的特點,實現自然資源利用率最大化,配合安全環保的建筑材料,進一步促進資源的合理化分配和利用,避免對資源和能源的鋪張浪費。
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需要嚴格遵循低碳設計原則,依據國家制定的低碳建設標準進行建筑設計。在建筑用料方面,需要設計人員嚴格依照國家制定的相關節能環保規范標準進行挑選,確保建筑物的使用需求與環保需求一致,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如室內光照強度、通風設計、隔音設計、溫度調節、濕度把控等環節,要求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將居住舒適性與節能環保相融合[3]。
1)需要將低碳環保原則貫穿于整個建筑工程設計環節,保障資源和能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環利用率。
2)在建材選擇方面,不應過度追求美觀性,而是應該著重關注材料的實用價值,以簡約適配為主,并且采用節能環保的方式,將資源進行科學分配,特別是對于后續建筑物投入使用過程中的能耗控制,加強采光、通風、保溫等設計,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物后期使用過程中出現的能源浪費現象。
3)在關注節能環保的同時,還要對工程預算進行嚴格把關,追求經濟實用性,盡可能地避免華而不實的裝飾材料,采用安全環保的建筑用料,對建材的供應商和質量進行嚴格監管,杜絕一切浪費現象,實現低碳建設。
1)在規劃建筑設計時,不能單方面地關注建筑物本身的設計感,而是要結合建筑周圍的自然環境,關注建筑整體規劃,追求建筑物的美觀性與實用性相結合,避免出現過度包裝現象,進一步強化綠色建設的理念。
2)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要結合建筑物的實際規劃功能對內部結構進行設計,始終堅持以實用性為基礎,借助周圍的自然生態資源加以修飾和美化,從而提升建筑整體的美觀性和舒適性,有效降低建筑設計預算,從而進一步實現低碳建設目標。
我國的城市化發展進程日趨穩定,城市化水平的提升離不開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支持,城市發展過程中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度在不斷提高。因此,建筑行業的新型發展勢在必行,建筑行業需要放棄傳統的思想觀念,尋求長遠的發展目標,順應低碳生活理念,注重建筑設計中的節能減排,加強對自然環境的維護。在建筑設計初期,要詳細了解建筑周圍的生態環境信息,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避免對周圍環境的過度開發與建設,以及對能源和資源的浪費,推進城市化進程。
低碳概念提出的最終目標是為人們提供更加舒適和宜居的生活環境,促進人們與環境的和諧共處,以低碳環保的建筑設計推動人類與環境的融合。所以,在未來的人文發展過程中,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設計將成為建筑行業的主流,并且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重點關注建筑設計的實用性與舒適性,強調人文環境與自然生態環境的結合,以凸顯人文特色為設計理念,打造集舒適度和個性化為一體的綠色環保家園。
為了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進行低碳、節能環保、安全綠色的建筑設計非常有必要。在全球范圍內提倡環境保護的大環境下,人們的居住需求也在不斷轉變,新型的低碳建筑設計受到追捧。所以,建筑設計人員需要認識到低碳概念下建筑設計的重要意義,以節能減排、安全環保為目標,以考慮使用者的真正需求為基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平共處,打造舒適與節約有效融合的宜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