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紅蘭
教研工作是推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的有效專業支撐。為此,我們開展了相關區域主題研修活動,以問題為導向,抓實研討過程,引導教師在計劃制訂與實施的過程中聚焦問題,基于幼兒的興趣與發展需求制訂規范性、全面性、系統性的周計劃,謀求教育理念和目標的一致,并積極探索有序有效的研訓路徑。
問題一:計劃制訂前需要收集哪些信息?計劃制訂中需要注意什么?
研訓路徑:共讀書籍——瞄準“困惑點”,讓全員“思”起來
讀書使人明智。閱讀經典的教育專著能有效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拓寬教師的研究視野。通過共讀、導讀,可以讓教師談讀書感想、討論教育熱點問題。在區域研修中,我們采用了“共讀一本書”的方式,以更新研修團隊成員的教育觀念,統一研修主題。
1.共讀專著。如何使“周計劃”的制訂更加聚焦、更有價值呢?研修團隊帶著問題廣搜專業書籍,精心篩選并集體推送閱讀內容,其中美國瑪喬麗的《發展適宜性實踐——學前教育活動的組織與評價》就是成員重點閱讀的書目之一。這本書給予一線教師具體的策略與建議,更好地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計劃是活動實施的關鍵,制訂計劃能幫助教師有序實施一天的教育活動,也能統籌安排一周的活動。
2.閱讀交流。通過一個階段的研讀,團隊成員以讀書沙龍的形式暢談所得,共同梳理教育理念。研讀中,教師認識到高質量的計劃既要顧及群體,也要關注個體;既要基于正在發生的事情,也要考慮未來的發展。計劃制訂前需圍繞幼兒“前期經驗、發展需求、個體差異、整體發展、學習方式”等方面做好準備工作,應在遵循幼兒的發展需要和興趣的基礎上,整合家園共育、保育工作、生活課程、區角游戲等方面,循序漸進地展開,從而引導幼兒系統、持續地學習與發展。
3.研修小結。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因此,要讓教師提前理解與領悟研修主題背后的理念,選取合適的書籍精讀、共讀是一種有效的舉措。在研修過程中,教師帶著問題去研讀,帶著任務去梳理,將閱讀分享、研討與實踐相結合,達成共識。
問題二:計劃制訂中需要關注什么?計劃實施時如何調整?
研訓路徑:專題研討——尋找“聚焦點”,讓全園“研”起來。
在區域研修過程中,我們采用線上線下專題研討的方式,讓理念內化并落地,以凝聚教師的智慧,解決問題。
1.問題研討梳理。在研修活動前,教研員向片區園發布研修主題:請梳理教師在計劃制訂到實施中存在的困惑。研修活動中,各園代表分享各自存在的問題:“我怎么知道幼兒在活動中是否達到預設的目標?對于臨時出現的教學契機,該如何應對?作為管理者怎樣支持新教師的專業發展……”接著,團隊成員共同梳理、總結:在實踐中,原有的計劃固化,限制了教師自主性、創造性的發揮。于是,我們以“如何讓計劃具有可操作性,教師更有自主性 ”為主題進行探索,讓教師在各園的實情上再審議,關注幼兒的興趣與需要,關注幼兒的游戲與學習方式。
2.問題解決運用。幼兒園根據園所實際情況,對原有的計劃進行優化調整,增設了“重點觀察”“時間留白”“反思與調整”“材料添置”等欄目,旨在突出自主性,滿足教師的意愿和需求。如在計劃模板中增設“反饋與調整”,一方面可以注明因課程、教師、幼兒、特殊天氣等因素需要變更,另一方面根據一周實施的具體情況、觀察情況等進行重點反饋、及時調整,做好課程預設和生成。
3.研修小結。教研員提前拋出問題并明晰任務,讓各園代表有計劃地去收集問題、聚焦問題、研討問題、明晰問題的核心癥結,從而有效探尋問題解決的策略。各園線上學習后組織班級教師繼續研討如何更好保障一日活動的課程質量,支持幼兒的發展。
問題三:在計劃實施中如何關注生成?教師如何評價計劃實施的有效性?
研訓路徑:現場診斷——選樹“示范點”,讓全市“學”起來。
現場研討的過程也是教師之間情感交流、思維碰撞、智慧共享的過程。在研修過程中,我們通過“現場診斷”的方式對周計劃的研究成果進行深度交流,再把優化后的研修成果推廣至全市幼兒園,以點帶面。
1.現場研討。某幼兒園開展了現場觀摩活動,參與人員結合幼兒園周計劃觀摩了園所實施情況,該幼兒園教師根據園本創生課程“樂玩、樂思、樂學”的培養目標,在計劃實施中關注幼兒的發展需求,對計劃進行動態調整,具有可操作性和自主性。如在區域游戲材料使用反饋記錄中,教師通過觀察幼兒的游戲狀態、與材料的互動、表征表述等行為,結合家長、幼兒、教師等多方參與等評價結果,運用觀察、傾聽、分析等方法解讀,為幼兒的發展提供了支持和引導。
2.研究診斷。團隊成員根據某幼兒園的研究成果介紹,現場查看了周計劃從審議到實施再到反思、調整的過程,并分組討論,肯定了該園周計劃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團隊成員達成了共識:周計劃是教師開展班級活動的行動指引,需要通過正確觀察、科學解讀、有效支持保證實施到位;完備的周計劃可以保證教師教育教學工作有序開展,增強教師對幼兒生活和學習的關注與思考,規范自己的教育行為,減少工作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3.研修小結。在研修過程中,教師從單純研究計劃制訂,到關注幼兒的表現、興趣、經驗、需求等,體現了以幼兒為中心的研修理念。同時,研修既診斷了研修成果,同時為各園提供了研修樣例,起到了以點帶面的示范推廣作用。
問題四:如何根據園所與班級特點制訂適宜的周計劃?
研訓路徑:自我優化——立足“出發點”,讓全員“動”起來。
在研修成果推進的過程中,我們會結合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幼兒園開展跟進式研討,在注重差異性發展的基礎上,促進區域內幼兒園保教質量整體提升。
1.自我優化。在計劃制訂和實施中,我們指出需結合園所實際、教師專業水平、幼兒游戲水平對園本教研開展具有實效性的審議。如農村幼兒園重點關注戶外游戲中幼兒與自然資源的互動,讓幼兒積極地親近自然,促進幼兒整體發展。而城區園更需關注在區角游戲中幼兒與自然資源的互動。
2.研修梳理。第一,重視整合,具有全面性。在“計劃制訂”的研修過程中,教師要整合各項活動的培養目標,并結合幼兒的游戲水平、師幼互動、觀察評價等方面進行深入研討,促使學習內容從單一的領域功能邁向全面育人。第二,關注生成,具有自主性。擬訂計劃是為了更好地開展活動,并非束縛教師組織活動。教師需通過觀察,對班級幼兒的行為表現、作品等進行解讀,在提供有準備的支架下進行調整,助力幼兒深度學習。第三,強化反思,具有系統性。實施計劃中對幼兒的發展狀況、材料添置、師幼互動、區角設置、資源開發等方面進行反思,并結合下周計劃中“工作回顧”“工作重點”“經驗梳理”等欄目,使周計劃能承先啟后、前后貫通。第四,注重全園參與,具有實效性。計劃的落實需要教師、家長、保育員、幼兒等多方面共同配合。通過研修,教師進一步認識到只有全員參與計劃的制訂中才會達到理想效果。
3.反思總結。聚焦幼兒學習與發展,制訂適切的周計劃,能讓我們的保教工作有序有效開展。此次,在“思、研、學、動”四個階段的研修中,通過專家引領,先進園示范帶動,各園自主審議的研訓方式,逐步引導教師科學、規范、系統地制訂周計劃,助力區域保教質量提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研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也是課程建設不斷推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