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志
“團結民眾共建光明縣,為人民發展謀幸福,干群關系煥然一新。”這是貫穿電視劇《縣委大院》的故事主線。該劇將鏡頭下沉至“老大難”光明縣,揪住阻礙縣域發展的真問題,在矛盾處理與解決中,刻畫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基層干部形象。廣大黨員干部從拆遷、移墳、修路、治污、搞生態經濟等一系列工作中,重新思考縣域治理,堅定理想信念,涵養為民初心不動搖。
電視劇開篇就將戲劇沖突推向高潮。光明縣新縣長梅曉歌上任當天,一邊有群眾在縣政府門口攔“官轎”上訪,起因是制煙廠排氣污染環境,停工面臨大量虧損引發工友不滿,大家點名要找新縣長討個說法;另一邊,縣里大刀闊斧地進行舊城改造、拆除老危房屋的舉措也引發了村民不滿。資深上訪人老邱假意喝農藥拒絕配合政府的拆遷工作,油坊主一家更是搬出假賬本,以拆遷影響年利潤為由,要求增加拆遷補償面積,基層工作之艱辛瞬間透過兩個“釘子戶”的糾纏直觀呈現。
“郡縣治,則天下安。”在我國治理體系中,縣域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石。梅曉歌為了光明縣的發展,身先士卒,帶領著一群人努力奮斗。他先是對縣域情況進行摸排了解,接著,首次在干部大會上亮相就提出要把一切不符合實際的數字和目標全部抹掉,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拋掉形式主義,抽絲剝繭地剖析實際問題。此外,前任縣委書記也為他提供了發展的契機,比如,為了發展鹿泉鄉的畜牧場,親自托關系找朋友,帶著廳長考察現場情況,最后經過努力獲得了資金支持。
勇挑重擔,敢接難活,感受基層繁忙“苦”味。劇中林志為是省內名校畢業的高才生,從校門到機關門,初來大院的他感慨學到了上班第一課,從領導的稱謂到熬夜加班整理材料,他適應節奏、力求上進。林志為的成長進階是當下無數基層干部的縮影,作為年輕干部就要勇于吃苦,勇于奉獻。在工作中只有多做幾次“熱鍋上的螞蟻”,多接幾次“燙手山芋”,才能強筋骨、長才干,才能在困難時刻頂得上去、危急關頭豁得出來。
社會治理,重在基層。基層工作任務繁重、瑣碎復雜,《縣委大院》不掩飾、不回避、不美化改革實踐中的問題,巧妙地用藝術手法將其轉化為可聽、可感、可信的生動故事,將瑣碎的基層工作轉化成有鮮活的生動經歷,極具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的故事。更難能可貴的是,《縣委大院》與其他同類題材作品相比,刻畫出了真實情境下,基層社會的人、情、法。劇中通過勸服拆遷戶、治理環境污染、舊城改造等一個個具體故事,在細膩的鏡頭下呈現出一幅基層干部和人民群眾同心、群策群力共筑美好未來的美好景象,增添了人間的煙火氣和溫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