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媛 邵彩玲
摘要:新時代高校學生是祖國的未來,高校學生法治素養關乎法治中國的建設進程,通過分析新時代高校學生法治素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高校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的路徑,即完善高校法治教育體系,夯實法治理論基礎;豐富校園法治活動,創新法治教育形式;拓展法治教育渠道,樹立良好的法治社會風尚;強化法治實踐教育,加強高校學生法治實踐能力;引導高校學生牢固樹立法治信仰,做社會主義法治的自覺支持者和堅定捍衛者,從而推動高校學生法治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學生,法治素養
依法治國是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了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法治社會建設作出了理論上的創新并提出了實踐上的要求。[1]新時期的高校學生是未來構建法治社會的主體力量,所以培育新時代高校學生的法治素養將是我國實現全面依法治國和構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關鍵保證。
1.完善的法治知識
完善的法治知識有助于培養新時代高校學生的法治素養。打好法治知識的基礎,才能有效地鍛煉法治思維,提升法治實踐能力,從而形成法治信仰。新時代高校學生應當認真學習法治知識,了解法治體系中的理論與制度,并在日常學習和社會生活中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識。
2.嚴謹的法治思維
嚴謹的法治思維對培養新時代高校學生良好的法治素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樹立法治思維是依法辦事的關鍵。法治思維是新時代高校學生心中的一把法律戒尺,在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時,需要以法律為出發點,警示自己違反法律的后果。培養嚴謹的法治思維才能做出科學的決策,有效地避免主觀主義,當道德與法律、情感與法律出現沖突時,可以引導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3.良好的法治能力
培育新時代高校學生法治素養的主要目標就是具有良好的法治能力。以法治知識為基礎,以法治思維為方法,培養良好的法治能力并運用于實踐,才能夠真正地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益,才能夠將法治融入到社會生活中,依法處理事件、靠法化解矛盾、用法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
4.堅定的法治信仰
堅定的法治信仰是新時代高校學生培育法治素養的重要目的,是法律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堅定的法治信仰體現在對法律的敬畏,對堅持法治理論、理解法治體系以及邁向法治道路有足夠的信心,對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有充分的認同感。新時代高校學生應當自覺地遵守法治理論,堅定地捍衛法治制度,做社會主義法治最忠實的崇尚者。[2]
1.國家層面:響應新時代依法治國的號召
在新時代法治思想的影響下,如何有效地規范人們的行為,培育人們的法治素養受到了更多的關注。隨著法治在社會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國家在重視構建法治體系的同時,對新時代的法治教育也更為關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堅持法治建設,同時非常重視法治教育。十八大以來,我國新時代法治建設的速度越來越快,并提出了“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新時代法治教育總方針,這就說明了法治教育的重要地位,這也是新時代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因此要在各個教育階段有效地開展法治教育。高校學生是建設國家的主要力量,國家與社會的發展與他們的成長是分不開的,他們的法治素養對實現依法治國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新時代高校學生法治素養的提升是建設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的希望。高校作為國家教育的重要階段,為實施新時代法治教育的總方針提供了重要保障。
2.社會層面: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客觀要求
培育新時代高校學生法治素養,對于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良好的法治素養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基礎,一方面,培養新時代高校學生良好的法治素養,使他們了解并遵守法律,是社會穩定的保障。自覺遵紀守法并且維護社會的穩定,是每個公民的基本義務,也是每個有道德、有紀律的高校學生應該負有的責任。高校學生法律知識的匱乏和法治觀念的淡薄都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甚至混亂,所以一定要提升新時代高校學生的法治素養。另一方面,法治素養是無法速成的,需要進行長期學習和經驗積累,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我們必須把培育新時代高校學生的法治素養作為重點。新時代高校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主體,所以必須要加強新時代高校學生的法律意識,從而提升全民法治素養。
3.個人層面:提升新時代高校學生法治意識的必要條件
首先,人處在的年齡階段不同,思維的發展成熟度會不同,從而對法治的理解力與判斷力也不一樣。提升新時代高校學生的法治意識刻不容緩,需要通過糾正他們的主觀思想,運用科學有效的法治思維方式,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開展學習和生活,并進行自我約束。其次,在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影響法治社會建設的因素之一就是人們是否具有較強的法治意識。高校學生學習并積累了一定的法治知識后,就能夠充分運用法律的方法和手段去面對學習、生活以及將來職場中所遇到的問題,這對于高校學生處理社會關系有著很大的幫助,有助于法治社會的建立。再次,加強新時代高校學生法治教育的培養,可以有效地完善他們的法治知識和樹立他們的法治精神,法治實踐能力也會有很大的提高,在遇到違法事件時能夠運用法治知識去解決問題。因此,對新時代高校學生進行法治素養的培育,在提升高校學生法治意識的同時,對其自身和社會的發展都具有積極作用。
1.高校學生法治意識淡薄、法治觀念不強
第一,由于少數學生不關心國家有關法律方面的新聞和報道,在生活中不關注法治宣傳,沒有主動學習和掌握法律知識,因此所掌握的法治知識十分匱乏。第二,他們對國家頒布新法律和舉行立法活動不關心,認為法律對于他們的日常生活并沒有太大幫助,沒有去樹立正確的法治思維和法治觀念。第三,沒有建立正確的法治信仰,只注重享受自己的權利,而對應盡的義務不去履行,服從法律也并非出于堅定的法治信念,而僅僅是畏懼法律的制裁力。第四,對待守法與用法并沒有相應的自覺與主動,部分高校學生也很少會去參加校園內的法治教育活動,當遇到違法行為時,他們盲目地去解決問題,而不用法律的方式維護自己或者他人的利益。第五,一些學生僅僅是簡單的了解法治知識,或者只是表面上的學習,而對于自身專業相關的法治知識并沒有深入系統的研究,從而影響了良好的法治思維的建立。
2.高校法治素養的培育課程缺乏創新
我國現在很多高校的法治課程缺乏創新性。比如除了法學專業和與法律有一定關系的專業之外,其他專業并未設立與法律相關的專門課程,只是在思想政治課中有一章法治內容。這些課程內容和形式只是圍繞對法律知識的講解,缺乏實踐性和創新性,從而造成課程的單調和枯燥,降低了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這些高校在對待與法治相關教學的評價機制方面,并沒有系統性地處理法治素養教育工作,缺乏一定的監督和管理,從而造成法治教育效率較低。如此不夠完善的法治教育體系,導致很多高校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問題需要用法律武器解決時,無法及時地運用法律知識保護自己,沒有向有關法治部門尋求幫助,從而使得很多不法分子趁虛而入,造成嚴重的后果。
3.不良的社會風氣對高校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產生負面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不斷加強,基本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開創了依法治國的新局面,法治水平也不斷提高,創造了良好的法治環境。但與此同時社會中仍存在著很多不良風氣,法治體系還不夠完善,比如存在著一些官僚主義現象,由于法治意識薄弱,某些地區的領導干部用自己的權力謀取私人利益,罔顧法紀、貪污受賄;在執行法律時不按照規定的法律程序進行,甚至采用暴力手段,在司法中還存在著人情干擾公正的現象。[3]除此之外,一些人為了利益不擇手段,違反法律規定,牟取私利。這些現象不僅使得法律的權威性受到了挑戰,也嚴重影響了高校學生法治素養的培育,削弱了法律在一些高校學生心中的神圣性,使他們失去了對法律的敬畏之心,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4.法治理論知識的灌輸和社會實踐能力存在脫節現象
在新時代高校學生法治素養的培育過程中,存在著很多法治教育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有些學校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更為注重,所以一味地對學生進行法治理論知識的灌輸,而沒有教授他們應用并實踐這些法律知識;另一方面,僅僅是把有關法治的知識放在思想道德課程中,并沒有足夠重視與法治相關的理論知識的講解,學生并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認真背誦法治內容也只為應對日常的考試。新時代的高等教育雖然越來越注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并沒有將法治素養的培育充分體現到教育中,法治教育對新時代高校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的效果并不明顯。當前很多高校更為重視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而忽略了法治方面的教育與培訓,即使在《思想道德與法治》的課程中涉及一些法律知識,但僅停留在理論方面,并不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培育法治素養應該在新時代高校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受到更多的重視,法治教育應當是終身教育,貫穿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并且應用于社會實踐。
1.完善法治課程教育體系,夯實法治理論基礎知識
新時代高校需要完善法治課程教育體系,設立基礎法治課程,夯實學生的法治理論基礎知識,并在了解法治發展歷程的同時,合理運用法治知識,堅定學生的法治信仰。首先,新時代高校一定要選擇符合規定的法律教材,確保教材內容的嚴謹性,同時也要選擇學識淵博、授課水平高的法治教師,才能保證學生被法治課堂所吸引,更有積極性。其次,新時代高校要豐富法治教育方式,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中心,運用多種技巧和方式進行教學,并與學校外的法律工作者合作,將法律的實踐知識帶入課堂,從而更有效地發揮法治課堂的教學作用。再次,新時代高校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和互聯網平臺,開創法治教育新模式,例如可以創建一個面向高校并以法治為主題的APP網絡學習系統,并且在這個平臺中設置豐富多樣的法治課程,結合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傳播和交流。
2.豐富校園法治文化活動,創新法治主題教育形式
為豐富校園法治文化活動,各高校需要充分利用校園內的各個平臺和宣傳媒體,進行以法治教育為主題的宣傳,通過創新法治教育的形式,創造出良好的法治校園文化氛圍,從而讓法治觀念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來規范自身的行為,并在實際生活中踐行法律知識,形成堅定的法治信仰。首先,學校可以從學生中的班干部和黨員抓起,發揮他們的模范帶頭作用,例如組織與法律相關的主題班會、開展法治專題活動。其次,學校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豐富法治活動形式,例如采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法治相關的視頻,由于視覺對感官具有很強的沖擊性,所以會讓學生對法治教育有更為深刻的印象,也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與此同時,還可以在憲法日等法律宣傳日,號召學生在學校內宣傳法律知識或者舉辦法律知識比賽等。[4]依法治校需要學校和師生的共同學習和努力,只有讓學生在依法治校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到法治的力量,才能夠使法治教育更加積極有效地推行,幫助學生形成法律思維、培養出良好的法治習慣和堅定的法治信仰。
3.拓展宣傳法治教育渠道,樹立良好的法治社會風尚
培育新時代高校學生的法治素養,需要豐富法治教育方式,拓展法治教育渠道,在社會中展開普法教育,從而樹立良好的法治社會風尚。首先,要注重憲法教育宣傳,加大宣傳依憲治國的執政理念,傳播憲法的重要內容,并在國家憲法日組織各項活動,進行憲法教育宣傳。其次,要注重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的宣傳,倡導知法守法,并為普法知識的宣傳提供服務和保障,引導公民自覺學習法律并遵守法律。再次,要把領導干部帶頭遵法守法作為關鍵,大力支持國家法律工作人員的工作,同時要完善對領導干部的監督制度,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把法治教育納入國家教育體系中,應當從小注重法治教育,家庭、學校、社會要共同配合和努力,幫助青少年了解法律知識,樹立法治意識。[5]
4.強化法治社會實踐教育,加強高校學生法治實踐能力
新時代高校需要通過組織社團和志愿服務活動等方式來強化法治社會實踐教育,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到社會中的法律現象,開拓他們的法治思維,提高他們知法學法的主動性,并在實踐過程中增強法治能力。首先,新時代高校要注重學生法治實踐能力的培養,如通過組建與法治相關的社團、模擬法治部門的方式,了解法治部門的運行方式和工作內容,從而學習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積累法治方面的實踐經驗。再次,可以在與法律相關的宣傳日里,開展法治教育實踐活動,例如鼓勵學生作為志愿者在校園附近向社區普及法律知識或者進行法治調研,從而可以幫助他們鞏固法律知識,更加堅定法治信仰。再次,高校要支持學生主動地行使自己的法律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在校內外遇到違法犯罪的事件時積極向相關部門反映,同時也要遵守相關的法律規章制度,并為法治部門提出自己的一些合理化建議,積極地參與法治實踐,豐富自己的法治經驗。
高校學生是新時代法治建設的重要參與者,是法治社會未來的建設者,是國家法治建設的脊梁。高校應當肩負起新時代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任,堅持以德樹人、以法樹人,樹立法律在高校學生心中的權威性和神圣性,發揮高校在培育大學生法治思想、堅定高校學生法治信仰中的重要作用,要引導高校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增強法治實踐能力,為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設作出貢獻。
本文系河北省省級研究生示范課程項目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KCJSX2019034。
參考文獻:
[1]劉海婷.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素養的提升策略[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9,29(05):22-25.
[2]劉蘇儀. 新時代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有效融合實現路徑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9
[3]李祿祿.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提升途徑[J].法制博覽,2021(17):187-188.
[4]劉曉.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素養提升路徑優化思考[J].長江叢刊,2020(28):182+184.
[5]萬冠羽.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培養路徑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9(22):201-202.
(作者單位:河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北保定071000)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