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稿團隊:江蘇省南京市楊友紅名師工作室
領銜人:楊友紅(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名師簡介
楊友紅,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任教于江蘇省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
八(下)第一單元的課文向我們打開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民俗風情畫卷。小說《社戲》里有江南水鄉縹緲得如仙境一般的戲臺、熱情淳樸的鄉村小伙伴和最好吃的羅漢豆。現代長詩《回延安》中最讓人掛念的是黃土地上的窯洞、陜北老漢黝黑臉龐上的白羊肚手巾以及雄渾高亢的信天游。文化散文《安塞腰鼓》中,茂騰騰的后生把腰鼓愈捶愈烈,如驟雨如旋風如火花,這是生命的狂想曲,是黃土地才有的厚重與豪放。回憶性散文《燈籠》里想起燈籠就會想起犬吠、冰糖葫蘆和祖父雪白的胡子。
這一切的顏色、聲調、活法繪成了中國土地上各具特色的生活樣貌,這不同的樣貌在千百年的延續中形成了各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很多作家文人以此為創作的靈感和素材,在追溯民俗文化中抒發鄉愁,在再現民俗文化中透視社會精神風貌。民俗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構成我們今天“文化自信”的時代敘事。關鍵的是,民俗文化中也潛藏著我們語文學習活動的富礦——不信,咱們走起!
民俗博物館近期要舉辦中國民俗文化展,圍繞民俗文化舉辦系列活動。舉辦方聯系校團委,把“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活動任務交給咱們班。請你積極參與其中,完成下面有關任務。
任務一:民俗明信片
民俗博物館準備聯合中國郵政推出一套民俗明信片。明信片設計一套四張,分別宣傳本單元四篇課文里所涉及的民俗文化。請你根據知識錦囊和示例,完成下表中的任務清單。同時,表格也給你留下了個性化的設計空間,請你根據本單元課文的內容完善表格。
知識錦囊
明信片是一種不用信封就可以直接投寄的,寫有文字內容,帶有圖像的卡片。
1.特點:不用信封,內容公開,資費便宜。
2.功能:①宣傳功能,展示自然、社會和生活的方方面面;②專用功能,可用于廣告、生日、提貨、節慶等活動用途;③通信功能,將信紙、信封或郵資合于一體,供通信使用。
3.制作要求:正面為圖像,反面寫收件人郵編、地址和姓名,其他區域寫下寫信人想對收件人說的話。圖像可以是照片、繪畫以及其他藝術設計等。
提示:
1.請根據每一個項目的示例完成填空。
2.請根據本單元學習的內容,在最右列第一行空格處設計一個項目名稱并完成本項目的內容填空。
◆示例:
民俗明信片制作任務清單
◆評析:
這一任務的設計目的是讓同學們通過民俗這一載體來梳理課文中與民俗有關的主要事件和內容,并通過這一梳理意識到民俗事件的表達是為了表現民風民情。這就是走向了課文的深度學習。楊明軒同學理解了這一設計意圖,并恰當地表達出來了。同學們在自主完成欄目的設計時,還可以從地域的特點、民風的特點等角度來設計。
任務二:民俗解說詞
“安塞腰鼓”展覽板塊配了下面這幅圖,來形象地表現“安塞腰鼓”這一陜北地域文化藝術。請你結合課文內容寫一段解說詞,100字左右。
知識錦囊
解說詞是口頭解釋、說明事物的文體。(請同學們翻看 2023年1—2 月《初中生世界》八年級第31頁)
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安塞腰鼓進行解說。
1.常識概述:安塞腰鼓,流傳于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的以腰鼓為主要表演道具的傳統舞蹈,“白羊肚手巾紅腰帶”是現代腰鼓表演者的服裝特征。
2.表演特征:安塞腰鼓的表演較為自由、靈活。表演者人數可多可少,少則幾人、十幾人,多則幾百人、上千人。
3.觀演感受:安塞腰鼓剽悍豪放、氣勢磅礴、流暢飄逸,是陜北漢子剽悍、虎勁、牛勁的體現,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
◆示例:
安塞腰鼓是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的一種傳統舞蹈形式,需要借助腰鼓這種富有地域特色的樂器來進行表演。這種舞蹈形式的由來與邊塞戍守時需要借助鼓來報警、助威、祝捷等活動有關。安塞腰鼓表演場面宏大,常常需要幾十人乃至上百人;表演風格豪放、奔騰、雄渾,特別能展現陜北漢子的剽悍和虎勁,有一種原始的野性,也有一種對困境的掙脫。
(王苗苗)
◆評析:
解說詞能夠向聽眾或讀者簡單明了地解說事物的特點,以說明為主,兼有議論、抒情。在內容上可以從來源、歷史、特征、價值、影響以及給人的感受等不同方面來解說。王苗苗同學的解說從形式、來源、特征以及給人的感受等方面對安塞腰鼓加以解說,條理清晰,表述準確。
任務三:民俗微電影
民俗博物館想把課本中的民俗場景搬上電視熒幕,要求同學們根據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分別制作微電影的拍攝腳本。請你根據提示和示例,從《回延安》《安塞腰鼓》《燈籠》中任選一篇,完成一個短視頻腳本策劃。
知識錦囊
腳本就是拍攝視頻的大綱,也是拍攝視頻的依據,一切參與視頻拍攝、剪輯的人員的行為和動作都必須服從于腳本。腳本在內容上包括:時間,地點,畫面中應該出現什么,鏡頭應該怎么運用,以及服裝的準備、道具的選用等。腳本在程序上要統籌安排好每一個人每一步要做的事情。
任務四:民俗在現場
元宵節看燈會成了各地的民俗活動,其中南京的“秦淮燈會”較為著名。元宵節,民俗博物館決定在秦淮河畔舉辦“秦淮燈會”,邀請咱們班同學到現場觀展并參加志愿活動。請你和小伙伴們根據要求完成以下任務。
(1)民俗專家面對面
秦淮花燈最著名的當屬“荷花燈”。為了活躍節日氣氛,主辦方邀請了“荷花燈”非遺傳承人顧業亮來到了活動現場。主辦方為向廣大青少年普及“荷花燈”的非遺知識,請你來當一回小記者,根據“荷花燈”旁邊的銘牌上的內容設計三個采訪問題,讓顧業亮老師能更好地向大家介紹“荷花燈”。
制作荷花燈總共需要62道工序。用竹篾扎好花燈的“筋骨”后,就要制作花瓣,這一過程,一般秘不外宣,關鍵是利用銅絲壓膜形成“筋絡”。接著需要藝人用吹氣的方式吹開被按壓緊實的花瓣的間隙,以便分片。然后用膠水把花瓣粘貼在花燈的骨架上,荷花燈便成形。最后,在荷花燈上裝上花頭、蓮蓬、荷葉等裝飾,荷花燈就做好了。
(選自“百度百科”,本刊有刪改)
◆示例:
采訪問題:
A ?顧老師,制作荷花燈需要多少道工序呢?
B ?您能否介紹一下主要的工序呢?
C ?蓮花瓣排列這么整齊,是怎么做到的呢?
(王一諾)
◆評析:
這一任務設置的目的是把散文的學習和新聞的學習有機地貫通起來,讓同學們學會設計采訪問題。采訪問題和原材料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總領關系,要根據原材料來逆向設計采訪問題。問題之間要形成一種遞進關系、總分關系等。王一諾同學根據“荷花燈”旁邊的銘牌上的內容設計出三個采訪問題,這三個采訪問題之間形成了一種遞進關系,能夠引導顧業亮老師層層深入地向大家介紹“荷花燈”。
(2)我筆繪民俗
秦淮燈會依傍秦淮河,熱鬧與寧靜相交織。假如你見到了下面的場景,請你借鑒《燈籠》中描寫場景的方法加以描寫,不超過150字。
◆示例:
秦淮燈會不僅在空中,更在水里。站在河邊,滿眼都是荷花燈。近處的金黃的花瓣,點綴著白色的星星般的三瓣小花,和河水彌漫成輝煌的一片。往遠處望去,粉紅色的荷花燈又多了一些嬌媚。特別耀眼的是游船碼頭前的一盞高大的荷花燈,有十幾米高,粉色的花瓣上熒光閃爍,仿佛剛出水的芙蓉,上面正滾動著水珠,嬌翠欲滴。岸上游人如織,不時駐足品評荷花燈;河里游船如梭,穿行荷花燈海,如在夢中游。河對岸的榭舫里還不斷傳來裊裊的古琴曲,更增添了秦淮河水的神秘感和朦朧感。
(趙一凡)
◆評析:
這一任務是為了讓同學們深刻理解民俗散文常用的場面描寫方法,既要注重物象的選擇,更要突出重點物象的描寫。趙一凡同學既描寫了該場景中的蓮花燈,又突出描寫了那盞高大的蓮花燈,同時扣住了秦淮燈會熱鬧與寧靜相交織的特點來寫。
任務五:民俗探源
中國民俗文化展還設計了 “名著里的民俗”展覽板塊。請你根據有關材料,對老舍的《駱駝祥子》節選內容作民俗起源探究,希望探究結果對這一展覽板塊設計有所幫助。
資料摘編
民俗文化是特定的國家或民眾群體在改造自然、發展自己的實踐活動中,創造、選擇或凝聚、升華而成的程式化的不成文的規矩,是一種在民眾中自行傳承或流傳的、流行的模式化、生動活潑的生活文化。
由于自然地理的阻隔或政治經濟等因素的作用,常常會出現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民俗文化區域差異現象。
——摘自《中國民俗文化》
秦朝以后,安塞一直為歷代駐軍要地和兵家爭戰之地。腰鼓同刀矛、弓箭一樣作為作戰部隊的裝備:一遭突襲,以鼓報警,傳遞信息;兩軍交鋒,以鼓助威;戰事失利,以鼓告急;克敵制勝,以鼓為樂,以示慶賀。隨著歷史的發展,腰鼓的軍事用途漸漸消失,僅為舞蹈、演唱的伴奏樂器。
——摘自百度百科“安塞腰鼓”
崇效寺的牡丹,陶然亭的綠葦,天然博物院的桑林與水稻,都引來人聲傘影;甚至于天壇,孔廟,與雍和宮,也在嚴肅中微微有些熱鬧。好遠行的與學生們,到西山去,到溫泉去,到頤和園去,去旅行,去亂跑,去采集,去在山石上亂畫些字跡。寒苦的人們也有地方去,護國寺,隆福寺,白塔寺,土地廟,花兒市,都比往日熱鬧:各種的草花都鮮艷的擺在路旁,一兩個銅板就可以把“美”帶到家中去。豆汁攤上,咸菜鮮麗得象朵大花,尖端上擺著焦紅的辣椒。雞子兒正便宜,炸蛋角焦黃稀嫩的惹人咽著唾液。天橋就更火熾,新席造起的茶棚,一座挨著一座,潔白的桌布,與妖艷的歌女,遙對著天壇墻頭上的老松。鑼鼓的聲音延長到七八小時,天氣的爽燥使鑼鼓特別的輕脆,擊亂了人心。
——節選自《駱駝祥子》
結合上面的材料,請你分析北京的風俗為什么總是和寺廟、亭臺樓閣、園林祭壇等聯系在一起。
◆示例:
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許多宮廷建筑。元、明、清時的建筑以北京中軸線為中心左右對稱布局,使北京擁有了世界上最大的皇宮紫禁城、祭天神廟天壇、皇家園林北海公園、頤和園和圓明園,還有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勝古跡。因此,北京歷來是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人們的生活必然和皇家的生活勾連在一起,北京的風俗自然也就和寺廟、亭臺樓閣、園林祭壇聯系在一起。因此,民俗的形成不僅和地域有關,還和政治、經濟和文化有關。
◆評析:
這一任務是民俗起源的專題探究活動,目的是讓同學們認識到民俗的形成不僅與地域有關,而且與地方的經濟、政治、文化有關。同學們可以結合北京城歷史變遷的資料來開展這一專題探究活動。
本單元民俗散文的學習以五大任務為載體,通過梳理文章的有關內容,同學們了解了民俗的不同風貌,品味了民俗的精神內涵,也知道了民俗表達的形式要求,更探究了民俗形成的多種因素。希望同學們能夠進一步了解家鄉的民俗文化,參與家鄉的民俗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