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巖

《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提出,推動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增強質量發展創新動能,樹立質量發展綠色導向,強化質量發展利民惠民。
建設質量強國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是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以及國際循環質量水平的重要支撐。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后疫情時期全球產業分工和能源格局正在加速重構,經濟發展的質量理念、機制、實踐出現深刻變革。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基礎還不夠堅實,質量水平的提高仍滯后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群眾對多元美好生活的訴求。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加快把推動經濟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效益上來,培育和鑄造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等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新優勢,切實促進我國經濟由大向強轉變,具有相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推動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的重大意義
加快推動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是《質量強國建設綱要》的首要重點任務,《綱要》明確了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的“十四五”時期和2035年遠景目標。到2025年,經濟發展質量效益要有明顯提升,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單位GDP資源能源消耗不斷下降,經濟發展新動能和質量新優勢顯著增強。到2035年,質量強國建設基礎更加牢固,先進質量文化蔚然成風,質量和品牌綜合實力達到更高水平。
確保科技自立自強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需質量強國作為后盾。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主要經濟體聚焦5G、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和新產品展開新的競逐。近年來,外部環境更加云譎波詭,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壓力增大,亟待激發科技創新的內生動能,增強綠色低碳發展的新優勢,從而為推動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提供堅實支撐。需要以更高質量的國內市場自主發展來確保科技自立自強,這是以自身最大確定性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重要實踐路徑,也是加快質量強國建設的時代使命。
強化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需要質量強國的引導和保障。我國人均GDP已達到1.27萬美元,即將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隨著國內中等收入群體不斷壯大,人口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升級和日益多元化,居民消費加速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迫切需要聚焦群眾沒有被滿足的基本需要和有待激發的潛在需求,打破體制機制障礙尤其是市場隱性壁壘,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強化有效供給,提供商品和服務質量和品質,更好滿足既有需求并開創新的需求,持續提升消費能力和完善消費條件。從而充分釋放教育、育幼、養老、醫療、文化、旅游等消費潛力,進一步發揮消費服務業擴大收入與就業、穩定消費的多重功能。
強化國內國際市場發展聯動效應需要加快推動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質量是繁榮國際貿易和提升外需的關鍵要素,經濟、貿易、科技、文化等領域競爭的焦點越來越聚焦提高質量。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亟待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等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新優勢,加快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更高質量的國內市場發展水平和日臻完善的市場制度環境,將是穩外資和穩外貿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我們與世界共享中國大市場不斷發展壯大的機遇,同時也有利于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謀求與自身經濟發展貢獻相當的影響力與話語權。
推動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
需要辯證處理好四大關系
一是科學統籌和辯證處理好經濟發展“質”與“量”、“大”和“強”關系。建設質量強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由大向強轉變的重要舉措。?“質”指的是經濟發展的結構不斷優化和效益持續提升,而“量”是指經濟發展的總量規模和速度擴張,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推動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能夠為經濟規模及其增速擴張提供更加持久而強勁的動力,而規模數量保持合理增長也是有效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的前提基礎。“強”的重點是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競爭優勢、影響力和話語權,即中國經濟對全球的重要性,既包括對于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包括在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上的位勢。從這個維度考量,需要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優勢,需要加快釋放向“中國創造”“中國質量”“中國品牌”轉變的制度型紅利,堅定不移推進質量強國建設。
二是供給和需求雙向發力,促進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供給和需求是經濟循環體系中兩相依存的基本面,供給擴張與結構調整要以需求變化為導向,需求實現又須依賴供給。所以,要同步推動供給和需求雙側的結構性改革,一方面,著力提升供給體系對需求升級的適配性,打造新型資源配置網絡,推動技術和市場供給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加快完成新舊動能接續轉換,通過更加綠色、更加安全、更高品質的新供給引領和創造新消費。另一方面,要增強消費能力,完善消費條件,創造更多消費場景,更好發揮消費牽引供給和塑造市場的作用,努力找到供需新平衡點。總體而言,要將擴大內需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把質量貫穿于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全過程和全鏈條,既包括創新、生產、消費鏈條,又包括質量策劃、控制、保證、改進的全過程,還包括產品、服務、專利、產權等多維度標的物的質量提升。
三是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建立健全提升質量的長效機制。當前與長遠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系。“當前”是前提和基礎,“長遠”是遠景和藍圖。只有科學辯證地統籌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才能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積極推動各項經濟工作協調有序高效開展。當前要加快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各環節,激發市場活力和內生動能,因此短期需求管理必不可少,但是展望中長期,還是要從制約有效需求擴大的瓶頸入手,從供給側尋求解決問題的治本之方。只有長短結合、標本兼治,才能積極穩妥解決現實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商品和服務供給劣質低效的根源在于要素配置低效和制度有效供給不足,所以亟待強化體系、機制、制度并建設長效機制,促進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經濟發展質量提升。
四是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形成促進質量效益型發展的合力。加快建設質量強國,推動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關鍵是要強化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充分激發經營主體的活力和動能,由內而外地推動市場體系實現更高標準和更加現代化的發展,促進國內市場實現由大到強轉變,進而帶動整個經濟實現由大到強轉變。當然,質量強國建設離不開政府的保駕護航,更好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硬短板”,同時補齊市場規則“軟短板”,聚焦立規建制、破除壁壘,解決體制機制層面的結構性問題,強化制度供給穩定性與可預期性,為市場高質量發展和結構持續優化提供有力支撐。
推動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
的實踐路徑和主要抓手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要把質量強國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展望“十四五”時期,要加快推動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推動質量強國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從而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上,能夠穩步提升中國品牌、中國創造、中國質量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全面提高質量整體水平,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方方面面的質量獲得感、滿意度。
增強質量發展創新動能,持續提升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的后勁。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過程中,要將質量強國建設放到突出位置,建立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質量創新體系,協同開展質量領域技術、管理、制度創新。尤其是要加強質量領域基礎性、原創性研究,集中實施一批產業鏈供應鏈質量攻關項目,突破一批重大標志性質量技術和裝備。加快貫徹數字中國戰略,要深入開展質量管理數字化賦能行動,推動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質量改進等全流程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要持續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體系基礎性制度。尤其是加強專利、商標、版權、地理標志、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知識產權保護,提升知識產權公共服務能力,對于持續激發經營主體的創新活力、競爭活力和保障創新權益而言至關重要。從延伸產業鏈和增強價值鏈的角度來講,建立質量專業化服務體系,協同推進技術研發、標準研制、產業應用,打通質量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渠道,需要建立長效機制,久久為功。
樹立質量發展綠色導向,大力倡導和推廣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就生產環節而言,全面推行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建造,開展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資源效率對標提升行動,加快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從而切實推動高耗能行業低碳轉型。優化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標準,實現資源綠色、高效再利用。充分認識統一標準在推動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方面扮演的關鍵作用,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推動建立國際互認的碳計量基標準、碳監測及效果評估機制。就流通環節而言,健全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大力發展綠色供應鏈。就消費環節而言,建立綠色產品消費促進制度,大力推廣綠色認證產品,推動綠色認證結果的廣泛采信,推動電商平臺和商場、超市等流通企業開設綠色低碳產品專區,拓展居民綠色消費市場,積極推廣綠色建材和綠色家裝、家電、家居,倡導綠色出行,推廣綠色生活方式。同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質量,也有助于推動新能源汽車等綠色商品與延伸服務下鄉,加快釋放農村消費潛力。
強化質量發展利民惠民,增強商品和服務供給質量對居民消費升級的適配性。加快建設質量強國,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所以要扎實開展質量惠民行動。關鍵是順應居民家庭消費升級趨勢,加快推動企業錨定改進質量和升級服務進行產品創新。新供給能夠創造新需求,更高品質、具備更佳體驗感、時尚智能化的商品和服務供給,能夠有力推動新型消費提質擴容,滿足多樣化、多層級消費需求。同時,要強化品牌意識和健全消費質量標準體系,加強商品質量、品牌和標準建設,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開展放心消費創建活動,推動經營者誠信自律,營造安全消費環境,加強售后服務保障。全面加強跨地區、跨部門、全流程協同監管,加快消費信用體系建設,加大對虛假宣傳、仿冒混淆、制假售假、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的監管和處罰力度。完善質量多元救濟機制,鼓勵企業投保產品、工程、服務質量相關保險,健全質量保證金制度,推行消費爭議先行賠付,開展消費投訴信息公示,優化消費爭議多元化解機制,著力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總之,就是要持續優化消費環境,提升消費服務滿意度,讓人民群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