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晶

大自然運行的規律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里所說的“生、長、收、藏”指的是陽氣。簡言之,春季開始暖和,夏季熱到極點,秋季氣溫降低,冬季冷到極點,這就是陰陽消長。
《黃帝內經》中有這樣一段關于養生的論述:“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傳統養生學認為,一年四季具有春暖、夏熱、秋涼、冬寒的特點,所以大地植物就呈現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現象,人體也應像植物一樣順應自然,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中醫基礎理論中的五行學說:腎似水,對應冬季,主收藏,故而冬季最適宜養腎。
冬季還要注意調節不良情緒,控制精神活動,盡量做到含而不露,有不順心的事要盡快“釋放”。此外,在腎臟最弱的時間不要熬夜,以涵養精神。《黃帝內經》對一年四季的起居規律也有詳細論述:“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夜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陽光。”意思是說,在春季三個月和夏季三個月中,要睡得晚、起得早;秋季三個月要睡得早、起得早;冬季三個月應睡得早、起得晚,等太陽升起后再起床。
冬季天寒地凍,草木凋零,動植物多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年的生長做準備。人類也應當順應自然界的特點,冬季適當地減少活動,以免擾動陽氣,損耗陰精。我國古代醫學認為,人們在冬季適當地早睡晚起,有利于陽氣潛藏和陰精積蓄,對健康有益。現代醫學也證實,冬季早睡晚起可避免低溫和冷空氣的侵襲而引發呼吸系統疾病,同時也可避免因嚴寒刺激誘發的心腦血管疾病。充足的睡眠還有利于恢復體力和增強免疫功能,促進疾病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