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基于幾何直觀. 若點[Pa,b]在曲線C:[y=ex]的上方(如圖1),想象線性變化與指數變化各自的特點和規律,可知過點P的直線與曲線C必有1個交點或2個交點. 若點[Pa,b]在x軸的下方,設直線AB過點P且與x軸平行,點A,B分別在點P的左、右兩側,將射線PA,PB繞點P分別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旋轉小于90°的角,那么直線PA不可能與曲線C相切,因為此時直線PA的斜率為負數,曲線C上任一點的切線的斜率為正數,而直線PB在旋轉的過程中必存在與曲線C相切的情形,因此,此時過點P的直線有且只有一條與曲線C相切(如圖2). 若點[Pa,b]在曲線[y=ex]的下方、x軸的上方,旋轉過點P的直線,發現必有兩條與曲線C相切(如圖3),此時有[0
【評析】求解此題的關鍵是基于圖形的直觀想象,并融入基于表達式的及在頭腦中進行的邏輯推理. 例如,直線的斜率是常數,以曲線C上任意一點(x0,y0)為切點的切線的斜率[ex0]為正數.
2. 通過建立與數學概念及其原型的聯系形成直覺
準確的數學直覺是以數學知識為基礎的,數學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特定的數學概念、定理和法則. 由于數學概念的產生往往源于直覺,其源頭是不成熟的、不完善的想法,因此數學概念的“原型”中蘊含著大量有助于直覺產生的材料.
例2 (2019年浙江卷·16)已知[a∈R],函數[fx=][ax3-x]. 若存在[t∈R],使得[ft+2-ft≤][23],則實數[a]的最大值是 ? ? ? .
解析:由題意,有[at+23-t+2-at3+t≤23],
即[6t+12+2a-2≤23.] 所以[2-23≤6t+12+2a≤] [2+23.] 為了使[a]能取到最大值,則a的系數必須取最小值. 因此,當[t=-1時, 23≤a≤43],即a取得的最大值是[43]. 如果基于[ft+2-ft≤23]左邊的結構特征是兩個函數值差的絕對值,以及相應自變量的差[t+2-t]是常數,聯想到導數概念的“原型”為平均變化率,則可以對[ft+2-ft≤23]適當變形,得
[ft+2-ftt+2-t≤13.] 由[fx]是奇函數,[fx=3ax2-1]知,為了使a取最大值,[x]應該盡可能地小,因此[f1-f-11--1≤13,a≤43].
【評析】簡化此題求解的關鍵是基于導數概念的“原型”來尋找直覺. 雖然推理過程不夠嚴謹,但較好地把握了問題和方法的本質,即導數源于平均變化率,平均變化率問題可以借助導數概念加以解決.
3. 在猜想和合情推理中形成直覺
先猜后證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常用方法. 這里的“猜”既包括對問題結論的猜想,也包括對問題解決思路和方法的猜想;“證”既包括通過邏輯推理證明數學結論,也包括在解題過程中證實預設的思路與方法是正確的、有效的.
例3 (多項選擇題)已知拋物線C:y2 = 4x,過焦點F的直線l與C交于[Ax1,y1,Bx2,y2]兩點,y1 >2,E與F關于原點對稱,直線AB與直線AE的傾斜角分別為α與β,則( ? ?).
(A)sin α > tan β (B)∠AEF = ∠BEF
(C)∠AEB > 90° (D)α < 2β
解析:如圖4,過點A作x軸和拋物線C的準線的垂線,垂足分別為點M,A1,過點B作拋物線C的準線的垂線,垂足為B1.
因為點F是拋物線的焦點,
所以AF = AA1,BF = BB1.
故[sinα=AMAF=AMAA1=AMEM=tanβ].
故選項A錯誤.
由[AA1∥Ox∥BB1],得[A1EB1E=AFBF],[即A1EA1A=B1EB1B].
所以[Rt△AA1E]∽ [Rt△BB1E].
所以∠AEF = ∠BEF.
故選項B正確.
由[tanβ=AMEM=2x1x1+1]≤ 1,可知β ≤ 45°.
由選項B正確,有∠AEB = 2β ≤ 90°.
故選項C錯誤.
由y1 > 2,有EF < AA1 = AF,得 β > γ,
所以α = β + γ < 2β.
故選項D正確.
【評析】解析幾何問題可以利用點的坐標或方程運算得到正確的結果,但是運算量往往較大. 如果意識到解析幾何的學科性質是幾何,進而充分利用圖形的幾何性質,則可以簡化運算. 此題利用拋物線的焦點弦的性質,結合幾何推理解決問題. 解題思路的形成本質上基于直覺和合情推理.
4. 在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中尋找直覺
直覺以已有的經驗為依據,為了有效促進直覺的產生,數學解題應該加強問題識別,聯想、激活已有的解決相關問題的經驗.
例4 ?設[a,b∈R],不等式[x2+ax+b≤1]對任意[x∈m,n]恒成立,則n - m的最大值是 ? ? ? .
解析:要使n - m最大,必須在符合題意的前提下,使n盡可能地大,m盡可能地小. 由于函數[fx=x2+ax+b,x∈R]的圖象具有對稱性(如圖5),因此有[fm=fn]=1,[f-a2=-1]. 因為如果[fm<1]或[fn<1],那么函數[fx]的圖象還可向上延伸,n - m的值會更大. 如果[f-a2>-1],那么函數[fx]的圖象可向下平移,n - m的值也會更大. 由于a,b不影響函數[fx=x2+ax+b]圖象的形狀,只影響它的上下、左右位置. 因此,由直覺可知只需要考慮函數[fx=x2-1]. 此時,易知n - m的最大值為[22].
【評析】這是一道關于函數最值的題目. 如果把[m,n]看作關于[a,b]的函數,那么表達式難以求出,即使求出得到的也是二元函數. 由于不等式[x2+ax+b≤1]容易轉化為圖象,根據題意中的關鍵詞“任意[x]”“恒成立”“最大值”,基于解決函數問題的根本性經驗,即基于圖形的直觀想象與基于表達式的精準運算相結合,以及二次函數何時取最值、它的定義域發生怎樣的變化不影響其值域的變化等,想象符合題意的[x]的取值范圍,進而得出結果.
5. 在聯想、轉化中形成直覺
數學直覺的形成除了依靠知識與經驗,還需要通過聯想把更多的知識與經驗組合、融合在一起,進而把一個問題轉化為另一個問題.
例5 (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22)已知函數[fx=ex-ax]和[gx=ax-lnx]有相同的最小值.
(1)求a;
(2)證明:存在直線y = b,其與兩條曲線[y=fx]和[y=gx]有三個不同的交點,并且從左到右的三個交點的橫坐標成等差數列.
解析:第(1)小題比較簡單,易求得a = 1,這里不作討論. 第(2)小題,用演繹推理的方法求解,工作量大、難度高. 如果基于數形結合的經驗,把“從左到右的三個交點的橫坐標成等差數列”轉化為“存在三個交點使它們之間的線段相等”,那么問題就簡單了. 由第(1)小題知,[fx=ex-x]和[gx=x-lnx]的最小值點分別為[E0,1]和[F1,1]. 如圖6,易證[fx=ex-x]在區間[0,+∞]上單調遞增,[gx=x-lnx]在區間[0,1]上單調遞減,因此函數[fx]與函數[gx]的圖象在區間[0,1]上必有一個交點R. 把直線y = b由y = 1逐漸向上平移至過點R. 在這個過程中,在第一象限內,設直線y = b與函數[fx]和函數[gx]的圖象從左到右的三個交點分別為M,N,P,那么MN的長度由1不斷變小直至為0,NP的長度由0不斷增大,因此必存在直線y = b,使MN = NP. 此時,點M,N,P的橫坐標成等差數列.
【評析】求證目標“從左到右的三個交點的橫坐標成等差數列”提醒我們可以從函數圖象入手解決問題. 求證的關鍵在于弄清楚目標“從左到右的三個交點的橫坐標成等差數列”的幾何意義. 為此,先畫出[fx=ex-x]和[gx=x-lnx]的大致圖象,并觀察圖象的特點. 通過聯想、轉化,發現只要證明存在由三個交點確定的兩條線段相等即可完成證明. 這些思路與方法的形成不是依靠嚴格的演繹推理,而是依靠直觀和直覺,或直觀和直覺與演繹推理相結合.
三、作為數學教學目標的直覺的培育
1. 數學教師要增強為發展學生數學直覺而教的意識
從根本上說,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有兩種: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 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由它所得到的結論總包含在前提條件中;歸納推理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是新的發現和創造所依賴的推理方式. 演繹推理的魅力在于嚴謹,其價值在于能夠確保結論的正確性;歸納推理的魅力在于直覺與想象,其價值在于發現、提出新的猜想. 歸納推理的前提和基礎是直覺與想象. 無論是觀察幼兒的思維,還是反思我們自己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都不難發現:思維中最靈動、最有意義、最富有創造力的部分就是直覺和想象. 直覺不僅能為我們指引思維的方向、策略和方法,而且能簡化、優化解題的過程與方法. 數學直觀是數學創新的核心與關鍵. 在信息化、智能化日趨發達的今天,數學教師應該增強為發展學生的數學直覺而教的意識. 數學直覺是數學核心素養的自然流露和外在表現,近幾年高考強化了對數學直覺的考查,其實質便是強化對數學核心素養的考查.
2. 數學教學應該加強觀察和聯想,夯實直覺產生的基礎
直覺是對事物本質的直接領悟或洞察,數學直覺是人們對數學對象(結構及其關系)的某種直接領悟或洞察. 直覺的形成離不開對具體情境的直觀感知,觀察是直覺最重要的源泉. 但是這里的“觀察”應該是一種有目的、有方向感的思維活動. 除了觀察問題的表層形式,更要觀察、洞察問題的結構. 因為問題的結構才是影響和決定問題本質、條件與結論相互作用方式、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的深層特征.
觀察是形成直覺的基礎,直覺的產生離不開聯想與想象. 只有通過聯想和想象,才能建立表面上看起來互不相干的事物之間的聯系,進而發現數學對象之間內在的和諧與聯系,發現問題的條件與條件、條件與結論之間的聯系.
3. 數學教學應該讓直覺與猜想成為問題解決的先導
探究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小白鼠式的、盲目性比較強的探究;另一類是有理有據、有目標、有方向感的探究. 高中生的探究應該是有理有據、有目標、有方向感的探究,應該提倡“三思而后行”,而不是“摸著石頭過河”(這是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的方法). 先感性后理性、先有想法后有做法、先擬定計劃后實施計劃,這些都是人們解決問題的基本路徑與基本方法. 因此,在證明一個定理之前,人們往往先猜想其內容;在解決問題之前,人們往往先猜想解決的思路與方法. 對結論未知的數學問題,即使一開始無法猜想其具體結果,我們也可以先猜想其形態. 例如,推導公比為[q]的等比數列[an]的前[n]項和公式時,宜先猜想這個公式應該由[a1,an,q,n]等來表示,應該能達到簡化運算的目的;推導的方法可類比等差數列前[n]項和的公式的推導,基于等比數列內在的性質與特點.
4. 問題解決教學應該加強解題回顧反思,促進學生形成新的直覺
數學直覺既是抽象思維與演繹推理的起點和基礎,又是數學解題的引擎和數學教學的目標. 數學教學應該通過眼前的問題解決增強學生的數學直覺思維能力,進而為其今后解決同類問題奠定基礎. 由于直覺和直覺能力無法通過他人灌輸或給予,只能靠學生自身感悟、體會和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 因此,數學解題教學應該加強回顧與反思. 應該通過解題反思,力求把解決問題所用的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及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的來龍去脈弄得清清楚楚,進而形成新的合乎邏輯的、更高層次的、更容易形成和產生的數學直覺. 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加強直覺與邏輯的相互交融和促進,力求把引領邏輯的直覺和直覺背后的邏輯弄清楚,把正確的直覺系統化、清晰化、邏輯化,促進學生形成新的、更高層次的直覺.
四、結束語
數學教學應該根據直覺的特點和問題情境的特點,加強關于直覺形成過程和方法的教學,使直覺成為數學解題的引擎;應該通過直覺與邏輯的相互融合,通過強化學生對思維過程與方法的感悟,自覺、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數學直覺.
參考文獻:
[1]徐利治. 徐利治談數學哲學[M].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2]李昌官. 追尋直覺背后的邏輯與引領邏輯的直覺[J]. 數學教育學報,2018,27(4):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