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一諾
進入大學后,每年高考結(jié)束我還是會忍不住觀摩一下作文題,這時,“死”在記憶里的八百字作文線和某個背熟的名人事跡就會突然“攻擊”自己。
也許是教育方式使然,從小學的周記開始,“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意味就始終在我的寫作中占據(jù)上風,而寫作力不從心時還會隨手抓來名人事跡填滿八百字的空缺,這些做法讓我的作文無聊且乏味,再加上語文考試里有限的時間,我越來越懼怕寫作,對寫作的認識也越來越模糊。
真正拿起筆是在上大學之后。陌生的校園、全新的生活節(jié)奏讓我感到孤獨和迷茫,我便開始試著寫日記。在思想掙脫了“任務(wù)型寫作”和“滿分作文選”的桎梏后,筆尖下的一切開始變得自由。而對我這種普通的、不算特別有天分的寫作者來說,文字在最開始就像街頭涂鴉,以一種沖動的方式將情緒平鋪。不過,我還是愿意花時間去記錄。就這樣一直寫,直到某一個夜晚,我第一次發(fā)現(xiàn)我在用寫作的方式和自己對話,寫作也從情緒的宣泄口變成了我與自己對話的窗口。
這種轉(zhuǎn)變很奇妙,仿佛文字會自己成長。當我發(fā)現(xiàn)文字開始變得深刻時,寫作的自由帶給我一種開竅般的暢然。我開始在寫作里思考人生,度過迷茫的二十歲。寫作讓我找到自己,更讓我認識到,不管是在喧鬧的人群還是在平靜的渡口,自己總是可以陪伴自己的。寫作也像一臺有著無限膠卷的相機,很多年以后,我仍然可以透過層層疊疊的底片看到當時的場景。而這些場景像剛從筆尖下流淌出來的那樣,氣息依舊,墨水未干。這是真正屬于我的成長,我會帶著更成熟的思想面對過去的挫折,帶著更寬慰的心情審視過去的困難。
我在加入學校的校報記者團后,認識到了寫作的另一種可能性——不僅可以聆聽自己,也可以講述他人。在這里,我第一次接觸真正的新聞,它們不再是冰冷的數(shù)字,也不僅僅是遙遠的家國大事,更多的是由一個個平凡的人做出的不平凡的事。我采訪過連續(xù)多年參加馬拉松比賽的田徑運動員,守在現(xiàn)場和觀眾一起感受歡呼與激情;也采訪過剛剛獲得講課比賽一等獎的青年教師,從他的進步過程中讀到一個年輕人對教育事業(yè)的熱忱;還采訪過研發(fā)西農(nóng)月餅的創(chuàng)業(yè)學生,看到對專業(yè)的熱愛與創(chuàng)新的思想碰撞出的美味火花……新聞采訪給我提供了更多了解所處環(huán)境和優(yōu)秀的老師同學的機會,雖然和很多人都只是短暫地接觸,但這些接觸帶給我的那種新奇和震撼是十分難忘的。每次采訪都給我一個增長見識的機會,帶給我比寫好文章更深刻的成就感。
當然,對一個理科生來說,接受一種全新的寫作方式并不容易。我需要分清通訊稿、消息稿,需要學習新聞的寫作要求,需要在過去的寫作習慣和新知識中找到平衡。很多次,我的文章都因堆砌了太多素材而遭到刪改,因不夠生動而反復打磨,過程雖坎坷,但我從中積累了很多經(jīng)驗。逐漸的,校報和其他社會媒體上開始出現(xiàn)我的文章,指導老師開始帶著我出任務(wù),我也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了大大小小的獎項。其中,記錄學校2020屆畢業(yè)典禮的通訊稿《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榮獲陜西省高校新聞獎一等獎(通訊類)。此外,我還獲得了校級“優(yōu)秀學生記者”稱號、農(nóng)高會“優(yōu)秀學生記者”稱號。這些獎項既是榮譽也是激勵,讓我更堅定地堅持寫作。
在踏入大學校園之前,我從未想過寫作能夠帶給我如此豐富的經(jīng)歷和成長,我也尤其感謝當時那個選擇拿起筆的自己。所以,朋友們,請不要在高考結(jié)束以后停止寫作,試著和它以老友的方式相處。也許在某個時刻,你會真正理解曾經(jīng)引用過無數(shù)次的名人事跡,會開始感同身受某一句詩詞名言,會在音樂讓你流淚、景色讓你震撼時開始嘗試將心中那種轉(zhuǎn)瞬即逝的感覺用文字描述出來,會開辟出人生的另一種廣闊天地,尋找到更美好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