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創新思維;思維訓練;心理輔導課;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12-0088-03
【作者簡介】呂劍晨,杭州觀成實驗學校(杭州,310015)教師,二級教師。
【設計理念】
培養學生創造力、激發學生創新精神是初中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水平迅速發展,思維方式由具體運算階段進入形式運算階段,學生思維抽象性的提高為創新思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認知基礎。同時,隨著初中階段的學業難度增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容易碰到阻礙思維的“墻”。
本課通過一系列活動教授學生訓練創新思維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拆掉阻礙思維的“墻”,使他們能夠積極地面對學業和生活中的挑戰。
【教學主要環節及設計意圖】
一、思維大挑戰
PPT展示3道思維挑戰題目。
題目1:從1到9,哪個數字最懶惰,哪個數字最勤勞?
題目2:兩個人準備過河,岸邊只有1條船,這條船1次只能載1個人。請問他們怎么做才能順利過河?
題目3:100米賽跑中,在符合比賽規則的前提下,速度慢的選手如何跑贏速度快的?
學生1:1最懶惰,2最勤勞。
教師:是的,有個成語叫“一(1)不做,二(2)不休”。
學生2:找一根繩子拴在船上,船過去了再拉回來。
教師:題目中沒有說兩個人都在同一岸邊。
學生3:比賽規則是看誰跑得慢。
教師:比賽是龜兔賽跑。
教師:無論是在剛剛的思維挑戰中,還是在平時的作業、考試中,我們都會遇到“想不明白”的情況,好似有一堵墻在阻礙思維的運轉。如果想要拆掉這堵阻礙思維的“墻”,我們首先需要了解這堵“墻”長什么樣。
設計意圖:通過具有挑戰性的思維訓練題,激發學生思考,提高他們對課堂參與的興趣與活躍度。
二、思維“墻”的表現形式
教師:思維“墻”的第一個表現形式叫“思維定勢”,指用慣性的思考方式來解決當前問題。
教師播放視頻。
視頻內容:狼跌入獵人設下的陷阱,呼救時引來了一只羊。狼請求羊救它,并且答應不會吃羊。當羊把狼從陷阱里救出來后,狼卻要吃羊,羊質問狼為何不信守承諾。此時兔子路過,羊請求兔子評評理。兔子說眼見為實,于是讓狼和羊重演一遍,就在狼重新跳入陷阱后,兔子帶著羊一起逃跑了。
教師:請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思考——假如你是兔子,你會怎么辦?
學生1:我會請其他更強壯的動物來幫助。
學生2:我可能會直接跑掉。
教師:身陷困境之時,突破常規才能出奇制勝。視頻中,兔子打破思維定式,用計謀巧妙地化解了狼的威脅,解救了山羊。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道題目。
PPT展示題目:給你1根蠟燭、3根火柴、1盒圖釘,在不借助其他工具的前提下,如何把蠟燭固定在墻上且保證燭油不會滴到桌子上?
學生1:把蠟燭放在桌子底下。
學生2:移開桌子。
學生3:把蠟燭放在圖釘盒里。
教師:阻礙思維的另一堵墻叫“功能固著”,它指人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只看到某種物體的一般功能,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在剛才的問題中,裝圖釘的盒子可以成為支架。下面,我們再通過另外一道題加深對“功能固著”含義的理解。
PPT展示題目:報紙有哪些不同的用法?你的想法越多樣越好。
學生1:當草稿紙,當抹布,作為藝術品裝飾房間。
學生2:賣廢品。
學生3:做成衣服,舉辦服裝秀。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情境,使學生理解思維“墻”的兩種表現形式,讓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思維問題。
三、拆掉阻礙思維的“墻”的訓練方式
教師:同學們,為了幫助大家在學習生活中更好地運用創新思維,我們將創新思維的3個特征——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分別結合1項學科任務來訓練。首先,我們來認識創新思維的第1個特征——流暢性。流暢性指在短時間內表達出更多的觀念和想法。
PPT展示剪影圖片。
教師:請欣賞這張剪影圖片,寫一寫你在圖片中發現了哪些事物,請在3分鐘內盡可能多地寫出你的想法。
學生1:蝴蝶、老虎。
學生2:人的鼻子和耳朵。
學生3:外星人。
教師:創新思維的第2個特征——變通性。變通性指思維沿著不同的方向拓展。
PPT展示題目:從前,有個鄭國人想去買1雙新鞋,于是事先量好自己腳的尺碼。但是,他去集市挑鞋子時卻發現忘記帶尺碼了,只得返回家中拿尺碼,等他再次回來時,集市已經散了,這就是成語故事《鄭人買履》。假如你是這個鄭國人,你會用什么方法判斷新鞋是否合適?
學生1:借別人的鞋子來對比。
學生2:直接試穿鞋子。
學生3:用其他工具當尺子。
教師:創新思維的第3個特征——獨特性,獨特性指不同尋常的觀點。
教師:請回答問題“你的腦袋是什么顏色?”并闡述理由,想法越獨特越好。
學生1:綠色,因為我思考時就覺得腦袋像長了草一樣。
學生2:紫色,因為我喜歡紫色。
學生3:白色,因為大腦皮層是這個顏色。
設計意圖:圍繞創新思維的3個特性進行思維訓練,將創新思維與學習生活相結合。
四、總結提升
教師:創新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之源,我們每一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都可以使用創新思維,只要大家去認識它、了解它并積極地訓練它,定能拆掉阻礙思維的“墻”。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總結,強調創新的重要性,提醒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創新思維。
【教學反思】
首先,課程設計情況。本節課著重引導學生認識思維“墻”的兩種形式以及打破思維“墻”的訓練方法。每一環節都通過具體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確保了教學目標的達成。課程除了教授學生思維訓練的心理學方法,還將心理學方法與學生實際的學科學習相結合,使得學生能夠將課堂中習得的創新思維方式運用到學習生活中,做到學以致用。
其次,課堂氛圍方面。八年級學生的表現欲強,課堂上小動作多,容易以敷衍的心態對待心理課。本節課通過精心設計的任務挑戰、方法訓練,提高課堂的挑戰性、趣味性,讓課堂節奏明快,能夠吸引學生認真聽講、積極參與,課堂氛圍積極熱烈。
最后,存在的不足。由于本節課內容較多,時間較為緊張,每個環節只能讓部分學生發言。教師要留意課上跟不上挑戰的學生,避免他們因連續挑戰失敗而產生挫敗感。另外,教師應利用課后時間提醒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因為一節課的練習成效比較有限。
【點評】
這節課的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主題立意新穎,設計激趣賦能。“拆掉阻礙思維的‘墻’”挑戰了學生的固有思維體驗局限,旨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情境設置和任務訓練設計引人入勝,既能喚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又能從實際訓練中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2.內容扣緊學情,環節循序推進。本課貼合八年級學生好奇愛問、表現欲強、思維活躍等特點,設計了思維大挑戰、思維“墻”的表現形式、拆掉阻礙思維的“墻”的訓練3個主要任務板塊,分別回應了何為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運用以及創造性思維的成長方向,在環節編排上層次清晰,由易到難,層層遞進。
3.策略多樣靈活,成效便于遷移。本課除了常見的情境式提問討論,還活用成語故事、結合實驗法,讓學生在趣味心理實驗氛圍中體會創新思維挑戰的無窮趣味,產生豁然開朗之感,讓原本看似高深的心理學原理變得好玩易懂,有利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嘗試運用學習成果。
(點評嘉賓:魏旋,杭州市拱墅區教育研究院心理健康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