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倩華
【關鍵詞】思政課;活動型教學;活動設置;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11-0093-02
落實“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關鍵是要明確“在何處設置活動、設置什么形式的活動”。活動設置的恰當與否,關乎核心素養目標是否達成,關乎能否實現課堂教學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對于思政課教學,筆者認為素養目標的核心之處、課題內容的重要之處、生活關聯的密切之處是活動設置的恰當之處。
1.于素養目標的核心之處設置活動,體現學科政治性
核心素養導向是彰顯思政課學科育人價值的必然要求。教師只有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找出核心素養目標,才能抓住課堂的靈魂,設置出有必要、有價值的活動。
例如,在進行統編高一思想政治教材必修3《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一課的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意識到“基層自治”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要自覺有序參與社區的各項活動,為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貢獻力量,在此基礎上增強政治認同,堅定制度自信。如何達成這一素養目標呢?筆者認為,可以讓學生近距離地了解社區居委會工作。
筆者事先與社區溝通,完成社會調查,模擬基層活動的具體形式和主題,設計基層協商民主議事會。議事會的主題是“平安小區停車難問題協商議事會”(以下簡稱“議事會”),學生分別扮演主持人、居民代表、商鋪代表、物業代表等,議事會流程為“主持人宣讀活動記錄—代表輪流發言—代表圍繞爭議問題自由發言—主持人總結”。議事會后,筆者邀請學校所在社區的居委會書記對活動進行點評,并就居委會工作的開展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
經過這次活動,學生的社會理解力和參與能力在活動中得到了提升,核心素養目標達成度較高,同時,活動還體現了學科政治性。
2.于課題內容的重要之處設置活動,體現學科思辨性
作為融經濟、政治、哲學、文化、法律等為一體的課程,思政課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和思辨性,而高中生的思想活動和行為方式又具有明顯的多元性、差異性、獨立性,要求思想政治課堂必須要有辯論型的學生活動。因此,活動型教學應具備以下特征:營造沖突情境、激發觀點碰撞、觸發深度思考,從而助力學生思維進階。
同時,教師要思考如何處理活動和教學內容的關系,如何營造沖突情境等。教師要選好活動設置的契機——在課題內容的重要之處設置思辨性活動。課題內容的重要之處往往是矛盾沖突的集中之處、學生思維的困惑之處,只要選準了契機,以上各種困惑都可迎刃而解。
如在教學統編高二思想政治教材必修4《社會歷史的本質》一課時,其內容的重要之處為“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尤其關于“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是學生思維發展中的難點和堵點,必須通過設置思辨性的學生活動來解決。于是,筆者結合“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要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這一背景,設置了課堂辯論賽活動。辯論的主題為“是否有必要設置勞動教育必修課”,由立論和自由辯論兩個環節組成,正反方的準備時間為3分鐘。
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逐漸意識到,雙方的觀點并不存在本質上的沖突。正方的觀點提到了出臺勞動教育政策的原因與背景,反方則為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提供了很多寶貴的建議。在此基礎上,學生理解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自覺堅持唯物史觀。
3.于生活關聯的密切之處設置活動,體現學科實踐性
習近平總書記說:“‘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在社會生活中結合思政課,就必須要打通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的內在關聯,連接兩者的橋梁就是恰當充分的學生活動。教師通過設置學生深度參與的活動,讓學生切實體會課堂學習的真正價值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增強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成就感。從這個角度看,活動必須設置在與學生生活關聯的密切之處。
統編高一思想政治教材必修2《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一課的內容多為政策性語言表述,學生的切身感受不強烈,不易理解課本內容。筆者認為,其突破口就在于找到內容與學生生活的密切關聯之處,即讓學生調查父母的工作情況,如父母是否在企業工作?該企業的經營活動是否受到疫情影響?如受到影響,企業采取了哪些應對措施?企業希望政府給予哪些政策支持?這些都是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通過思考這些問題,學生會發現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方針政策對每個人及其家庭產生了切實的影響。
基于此,筆者設計了“企業受疫情影響情況問卷調查”活動,根據學習目標和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問卷題目,并明確組員職責。學生發放并回收問卷,統計問卷數據,得出真實的調查結果,將調查結論進行分享交流。教師根據學生調查報告的結果進行歸納和總結,幫助學生全面深入理解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方針政策的現實意義和具體措施,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從實施效果來看,學生在活動全過程中表現出了較高的參與度、配合度,主體性、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發揮,社交能力也得到了增強,對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方針政策有了生動深刻的理解。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