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陜西省延安市吳起縣革命紀念館內,有一口渾身布滿裂痕,被竹條箍了三圈的粗陶缸,它被稱為“紅軍鍋”。
這就是一口普普通通的粗陶缸呀,為什么大家叫它“紅軍鍋”呢?
這還得從88年前,紅軍到達吳起鎮說起……
1935年10月1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經歷了漫漫長征,來到陜北吳起鎮。10月中下旬的陜北,夜晚氣溫已降到零下,人們早晚外出時都得穿上厚厚的棉衣。而紅軍戰士們衣衫襤褸,大多腳上還穿著草鞋、麻鞋,即使有穿著布鞋的,也都露著腳趾。在征得鄉親們的同意后,戰士們在吳起鎮的倒水灣村駐扎下來,就地起鍋燒飯。
當時人多鍋少,村民張憲杰把自家的水缸都借給戰士們當鍋使用。戰士們用幾塊石頭搭了個臨時的灶臺,把水缸架在上面,煮起飯來。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加工過的米面很少,老百姓吃的主要是豆子、蕎麥、糜子一類的粗糧。這些食物帶皮,很難煮熟,煮的時候火一大,缸里的水就干了,再一加水,缸隨之裂開了幾道口子。缸里的食物灑在了地上,即便如此,戰士們也舍不得浪費一點兒糧食,抓起就吃。
等到部隊離開的時候,戰士們把裂了縫的水缸清洗干凈,大家又湊了兩塊銀圓賠給張憲杰。張憲杰不肯收下銀圓,他說:“一口缸爛了就爛了,不值兩塊銀圓。”按照當時的物價,兩塊銀圓可以買四個這樣的水缸。
戰士們卻說:“這是紀律,你非拿不可,你不要,我們可就違反紀律啦。”
為了不讓戰士們為難,張憲杰只好把錢收了。
那時候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節儉的張憲杰不舍得把缸扔掉。他請匠人用竹條把缸重新箍好,用來存放糧食。
在吳起鎮,像“紅軍鍋”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有戰士不小心打破了村民的一個瓷盆,賠了五角錢;因紅軍戰馬受驚,踩壞了村民的豬食槽,戰士賠了一塊銀元……軍愛民、民擁軍,紅軍在吳起鎮的十多天里,老百姓為他們籌集了糧食,趕制了棉衣棉鞋,收留了傷病員……
1966年,吳起革命紀念館成立,工作人員在鄉下收集革命文物時,張憲杰把這口缸捐了出來。1992年,陜西省文物鑒定小組將這口缸認定為國家三級革命文物。同時,它也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紅軍鍋”。這口“鍋”既見證了紅軍的軍紀嚴明,也見證了一段感人的軍民魚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