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與式教學就是在設計教學活動、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想方設法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其中去創造性地進行學習,達到發展式學習的目的。所以說,參與式教學具有人文性、開放性、實踐性、合作性、社會性,能為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互動創造良好的條件。更重要的是,參與式教學不像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把知識直接告訴學生,而是給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通過實踐探索獲得知識,使其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習能力,促進數學教學的發展。下面以“觀察物體(一)”為例,淺談參與式教學實踐。
一、學情分析
觀察物體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技能,對于參與式教學而言,觀察物體的能力至關重要。
首先,在參與式教學中,學生的原有基礎對于教學效果有重要影響。通過對以往的教學數據分析,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圖片、實物等方式能夠進行簡單的物體觀察。但是,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物體,學生的觀察能力還有待提高。
其次,在參與式教學中,學生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如觀察角度不準確、觀察方法不恰當等。為了幫助學生克服這些困難,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供適當的觀察工具,如圖形、實物模型等,幫助學生更好地觀察物體。二是組織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幫助。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參與實踐操作,體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到的物體形狀是不同的,在參與中初步學會根據看到的物體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判斷物體的形狀,培養空間感,提升參與感。
2.通過教學過程進行觀察、分析、判斷等參與式活動,關注學生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等的培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從而把數學來源于生活,并將運用于生活的辯證思維滲透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參與式學習中培養數學思維。
3.通過互動、探究活動,問題導引等參與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保持高漲的學習情緒。
三、教學重難點
結合參與式教學的獨特性,讓學生在參與中結合具體的事物,辨認出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體驗在不同位置與方向看到物體不同的形狀,增強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從而讓學生擺脫“盲人摸象”視角的狹隘,在參與式學習中理解“觀察物體(一)”的知識重難點。
四、教學過程
活動一:引導預熱
師:同學們,我們在網上買東西時,點開一個物品,會發現物品詳情下面有很多張這個物品不同的照片。你們認為商家為什么要拍那么多照片,通過一張照片大家也能看到商品呀?
生:為了讓購物者全面地了解物品。比如,我媽媽買衣服時,我經常聽她說,這件衣服前面很好看,后面不好看,但是吧,模特穿上側影又很漂亮。
師:的確是這樣的,很多物品從不同的方向看有不同的感受。請問同學們,我們觀察或者認識一個物品應該從哪幾個方向觀察?
生:要從上面、正面、側面去看。
教師鞏固:是的,要從上面、正面、側面,或者說前面、右面、上面等去觀察。為了強化學生記憶,并為接下來的學習做準備,教師為學生展示一張知識大綱圖(如圖1),把觀察圖的方法,如看一看、數一數、想一想以及順序等都呈現出來,為學生接下來參與實踐學習做準備。
師:同學們,面對一個組合的立體圖形,你要如何觀察?這是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內容。
(設計意圖:導入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有參與的欲望,后面的知識大綱圖又讓學生知道了觀察物體的基本方法、步驟,再加上最后問題的引導,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參與心理,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為有效教學創造條件。)
活動二:探究新知
師:同學們在語文學習中經常要寫作文,有時候寫一件自己喜歡的物品,但總覺得沒什么可寫的,或者寫了以后老師覺得不像你所描述的物品。其實,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我們觀察的角度或者位置過于單一。多數同學有一個習慣,觀察東西從一個方向或者一個位置觀察,所以看到的物品就缺少全面性、靈動性,可以說只看見冰山的一個角。但學習“觀察物體(一)”中,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我們對物體以及事物的認識就會更全面。同學們,觀察下面這個立體圖形(如圖2)。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圖2的同時,接著講授,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圖形。
師:同學們,請看這個立體圖形是由四個相同的小正方體組成的。請再看一組圖(多媒體展示圖3),這是由三位同學分別從不同的方向或位置觀察到的這個立體圖,請想象一下,他們分別是從哪個方向觀察到的呢?
生(想象、思考、交流):小明是從圖形的上面觀察到的,小陽是從正面觀察到的,小凱是從左面觀察到的。
師:小明、小陽、小凱到底是不是分別從上面、正面、左面觀察到的呢?同學們三人一組,把你們手中的四個小正方體的模塊搭成以上圖形,分別從上面、正面、左面觀察,驗證他們的觀察角度是否正確。
學生通過擺放、觀察、交流,把自己看到的圖形畫成圖,教師巡視,看看學生畫的圖是否與他們觀察的角度一樣,并進行指導。學生通過實踐檢驗、對照,發現小明、小陽、小凱就是分別從上面、正面、左面觀察到的。
師:同學們,你們觀察的結果和小明、小陽、小凱觀察的結果一樣嗎?
生:一樣。
師:其實這四個小正方體還能擺出很多不同形狀的圖,接下來同學們三人一組,試著擺一擺,并觀察,把自己觀察到的畫下來或者用另外同樣的小正方體擺出來。
小學生喜歡動手,他們結合上面的學習內容,用四個小正方體進行隨意的構圖搭建,并學習小明、小陽、小凱的方法,分別從上面、正面、左面進行觀察,并把自己觀察到的畫出來,或者擺出來。如下圖。
師:同學們,我們對這些不同的圖形,分別從正面、上面、左面進行了觀察,結合觀察結果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老師,我們觀察了自己小組搭成的圖形,也觀察了其他小組搭建的圖形,發現任何一個立體圖形,從不同位置觀察,所看到的形狀是完全不同的,但它確實又是這個圖形的一部分。
(設計意圖: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活動三:練習鞏固
師:同學們請看蘇軾的這首《題西林壁》,它的哪兩句與我們今天“觀察物體(一)”有相關性?(如圖7)
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同學們,能說說這首詩是什么意思嗎?
生:這首詩告訴我們,廬山從不同的角度,如正面、側面、高處、低處、遠處、近處所看到的樣子都是不同的,有不一樣的形狀和美麗。作者之所以看不到廬山的全貌,是因為他正處在廬山之中,只能看到廬山的某一處。
師:是的。同學們請結合這兩句詩,想一想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并完成下面的練習。
1.看圖8,并連一連。
從正面觀察" " " 從上面觀察
2.填空,看一看下面三個平面圖是從圖9的什么方向觀察到的。
3.看圖10,小剛、小芳、小麗、小紅分別坐在玩具的哪一面?看到了玩具的哪一部分?按順序依次換位后再觀察,再比較,是否一致,為什么?
(設計意圖:教與練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兩個目標:一能檢驗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效果,以便師生及時做出改正,提高以后課堂教與學的效率。二能讓學生在參與練習的時候把課堂知識用起來,通過這個過程中的思考、分析、實踐,深入理解課堂知識,從而達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五、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中筆者注重引導預熱、探究新知、練習鞏固三個環節。通過趣味性的引導預熱,幫助學生進入觀察物體的學習狀態,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分析、比較,讓他們逐漸掌握觀察物體的技巧和方法。最后,通過練習鞏固環節,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觀察物體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部分學生觀察物體的角度不夠全面,需要加強引導和指導。同時,也需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觀察物體學習中得到提升和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鎮原縣方山鄉十八峴小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