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風和日麗的傍晚,南京瑞金新村小區活動廣場就非常熱鬧。一側,三五個孩子正在踢球追逐;另一側,老人、孩子在各類健身器材上鍛煉休閑;廣場一角的書屋前,許多居民坐在長椅上閱讀雜志。再放眼周邊,乳白色的外墻清清爽爽,空調外機、曬衣架等規規整整,私家車有序地停放在泊位內,樓道內干干凈凈……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秦淮區瑞金新村小區,在十多年時間里歷經兩次改造,折射了南京老舊小區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發展歷程。
每逢周末,南京銀杏里文化藝術街區停車場經常是“一位難求”。這里緊鄰金陵圖書館、江蘇大劇院,與奧體中心隔街相望,2021年4月開街以來,逐漸成為集休閑、娛樂、餐飲、閱讀等功能為一體的市民好去處。街區銀杏大道秋天景色優美,春季人氣也頗旺。銀杏大道兩旁餐飲商家各具特色,內外布置巧思滿滿,吸引不少年輕人來此樂享閑暇時光。
像瑞金新村小區和銀杏里文化藝術街區這樣升級改造的案例正在江蘇遍地開花。人們能真切感受到城市周邊環境更靚了,“一街一特色”的文化底蘊逐漸彰顯了。“網紅”小店扎堆入駐,傳統老店積極轉型,街巷治理插上“數字之翼”,城市更新不僅提檔硬件、保留“煙火氣”,還引入新業態、注入智慧化、增添新引力。
城市更新正當其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城市更新工作進入更為關鍵的歷史轉折期。去年3月,江蘇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指導意見》,這為推動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具體目標。
城市更新是應對城市“衰老”的重要手段,不是狹義的老城區或歷史街區的更新,而是城市開發建設方式的轉變。它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涉及城市空間結構完善、城市生態修復、歷史文化保護、城市風貌塑造、居住社區建設、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第五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呂斌說:“實施城市更新,是城市開發建設方式的轉變,是推動城市結構調整優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訴求的需要,是高質量發展時代城市發展的戰略選擇。城市更新對于改善民生、拉動內需、提升城市的魅力與活力、全面提升城市在國內國際上的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城市更新是個內涵豐富又與所有市民息息相關的重大課題。“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更新工作的破題有許多途徑,但答案是唯一的,就是“人民幸福”。因此,城市更新需要從純粹的商業化開發思維轉變為社會化運營思維。江蘇在推動城市更新工作中,明確負面清單,要求各地在城市更新行動中應采用“微改造”方式,不得脫離地方實際,不得搞運動式推進。因此,城市更新在改靚“面子”的同時,“里子”也備受關注,傳統“城市硬件增容”的觀念逐漸被“城市品質提升”的新理念所替代。除去歲月“銹跡”的城市迎來了嶄新面貌,煥活新動能、激發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