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各類費用支出控不住,就連在華為這樣的優秀企業,任正非也大聲疾呼,不要講故事了,要講實現。
經濟下行,“活下去”成為企業的基本訴求。當前,大多企業的降本增效只是處于初級階段,消除的僅僅是“看得見的浪費”。所謂“看得見的浪費”,就是那種不用也不會對公司有太大影響的支出,如溢價的福利、超配的編制、沒有明確產出的項目、虧損的業務等。在稍微有點規模的公司里,這種浪費比比皆是。此時,只要老板支持、CFO牽頭,基本都能清理出不小的空間。
這種動作非常合理,也能達到“傳遞寒氣”的效果。但如果僅僅停留在這一步,僅僅將降本增效理解為“砍砍砍”,那就很可能誤入歧途,破壞業務基本面。我們通過調研國內外數十家企業,發現在降本增效方面做得好的,大概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戰略聚焦法,指放棄非戰略領域的業務,將資源聚焦到戰略領域發力,依靠核心能力開拓“主戰場”,追求更高的效能(投產比),贏得生存空間。在經濟寒冬期,客群結構發生了極大變化,這意味著企業要重新校準戰略,在業務上更加穩健地布局,砍掉那些不賺錢也沒有未來的業務,將資源和精力聚焦到用戶需求的爆款上,關注那種有“后天”的市場,不能僅僅是有“明天”。
二是組織增壓法,指打造出更緊湊的組織結構,把費用(不是成本)壓縮到最低,同時也形成更加敏捷的狀態來快速回應市場。很多快速發展的企業都會因為管理不成熟而形成大量“不必要的官僚機構”,這種狀態集中體現為中后臺的臃腫。在感知上,這體現為“搶活干”或者“互相推諉”,就是組織內的推責、爭權、攬利;在財報上,這體現為費用的浪費,具體來說就是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的大量支出。
以小米為例,小米面臨的市場風險顯而易見。IDC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2.86億臺,同比下降13.2%,創有史以來最大降幅。2022年起,小米更是連續五個季度營收下滑,連續四個季度凈利潤下滑。面對這種不利局面,雷軍對組織進行了“增壓”。2023年1月,小米宣布成立集團經營管理委員會和集團人力資源委員會,均由雷軍出任負責人。盡管有很多官方的說法,但實際上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收權”舉措,劍指“降本增效”。
大型企業分工細化,層級眾多,每個業務條線和層級為了證明其價值,都會做出各種“動作”,這些“動作”不一定能帶來經營結果,更像是足球場上的“無效跑動”,有可能僅僅是支出了費用(不是成本)。雷軍用兩個委員會直接把“財”和“人”兩類預算的分配權上收了,形成了更加精簡的決策機構,這在經濟寒冬期無疑是明智的。
三是經營單元法,就是讓各項業務成為經營單元,自負盈虧,并將經營者的利益與經營結果進行強關聯。這也是“動組織”的玩法,在這個方向上,典型的企業是阿里。組織設計的一個原理是:越是放權,各個業務單元越會以“獨立團”的方式作戰,可能捕獲到新的機會,但同時也會形成大量的資源浪費。當市場向上走、有大量的紅利空間時,企業可以授權出大量的“獨立團”,讓其靈活作戰,期待驚喜;但當市場向下走、紅利空間消失殆盡時,仍然保留大量的“獨立團”,就可能形成巨大的浪費。
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當經濟下行時,“獨立團”抓不到機會,“團長們”卻不會調整打法,只會認為是資源給得不夠。于是,他們繼續用“大故事”申請“大資源”,承諾“大目標”。這樣一來,企業的各類費用支出根本控不住。就連在華為這樣的優秀企業,任正非也大聲疾呼,不要講故事了,要講實現。
上述道理很簡單,但真正做得好的企業并不多。當務之急是激活經營單元的活力,實現“管而不死,放而不亂”。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