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儲能產業加速前行,殺入產業鏈中的企業數量和種類,創歷史新高。
“雙碳”時代,催生了三大超級賽道:光伏、新能源汽車和儲能。光伏和新能源汽車此前已經經歷了幾輪爆發式上漲,儲能作為后起之秀,從2022年起呈現越來越明確的爆發勢頭。新型儲能已經成為各地爭相投建的香餑餑。今年以來,儲能產業加速前行,殺入產業鏈中的企業數量和種類,創歷史新高。
新型儲能迅猛發展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目前已有約130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碳中和”目標,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國際共識。其中,構建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路徑。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波動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電力供需平衡難以保證,因此能夠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納比例,降低對電網沖擊,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經濟性和安全性的儲能技術是推進能源結構轉型的必要條件。
根據能量存儲形式的不同,廣義儲能技術主要分為熱儲能、電儲能、氫(氨)儲能三大類。電儲能包括電化學儲能、機械儲能和電磁儲能。目前在電力系統的儲能項目中,抽水蓄能仍是主要方式,但以電化學儲能為代表的多種新型儲能方式正迅猛發展。
據億歐智庫發布的《2023年中國儲能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從2021年全球新增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總體來看,美國、中國、歐洲三大市場占據總體市場的80%,其中美國占比34%,中國占比24%,歐洲占比22%。值得注意的是,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電網級)市場由中美兩國主導。
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發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底,全球投運的(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 209.4吉瓦,相較于五年前增長19%,抽水蓄能漲幅較小;儲能的增長幾乎全部來自新型儲能,五年間占比達12.2%,其中電化學儲能為增長主力軍,從2017年的2.9吉瓦增長至如今的23吉瓦,占據新型儲能市場90%以上的份額。
儲能需求爆發在即
儲能行業迅猛發展的背后與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不無關系?!笆奈濉笔羌涌鞓嫿ㄐ滦碗娏ο到y,推動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關鍵時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儲能和調峰能力為基礎支撐的新增電力裝機發展機制。近年來,儲能相關政策陸續出臺標志著我國儲能行業的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各地根據自身特點紛紛出臺相關文件。根據中電聯發布的《新能源配儲能運行情況調研報告》,截至2022年12月,全國有近30個省份出臺了“十四五”新型儲能規劃或新能源配置儲能文件,發展目標合計超過6000萬千瓦(60吉瓦)。
受益于政策驅動,儲能產業開始迎來爆發式發展。
2022年,在全球通脹高企、傳統行業增長緩慢的大背景下,我國儲能行業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根據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全球儲能項目庫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底我國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5980萬千瓦,占全球市場總規模的25%,同比增長38.1%,繼續領先全球。其中,抽水蓄能累計裝機4610萬千瓦,同比增長24.6%;新型儲能累計裝機1307.7萬千瓦,同比增長128.2%。保守場景下,CNESA預計2027年中國新型儲能累計規模將達到97.0吉瓦,2023—2027年復合年均增長率(CAGR)為49.3%;理想場景下,預計2027年新型儲能累計規模將達到138.4吉瓦,2023—2027年復合年均增長率(CAGR)為60.3%。預計未來5年,中國年度新增儲能裝機呈平穩上升趨勢:保守場景下,年平均新增儲能裝機為16.8吉瓦;理想場景下,年平均新增儲能裝機為25.1吉瓦。
儲能項目紛紛上馬,進入儲能領域的企業也在不斷增加。據天眼查數據,截至今年7月,與儲能相關企業近9萬家。其中,自2022年1月到2023年3月22日,儲能相關企業新增4.2萬家。也就是說,在這一年多時間里,全國平均每天有近100家新公司進入儲能領域。值得關注的是,從2018年到2022年,新增注冊儲能相關企業數量逐年遞增,分別是3631家、4509家、4006家、7088家和37045家。其中2022年新增注冊企業數量遠超過去4年的總量。
從儲能企業地域分布來看,廣東省以1.27萬家位居全國省份之首,占比14%;江蘇、北京、浙江、山東、安徽緊隨其后,分別為8218家、6071家、4881家、4479家。排名前五的省份擁有全國40.8%的儲能企業。新增注冊企業方面,廣東以4630余家列區域首位;江蘇、北京分列第二、三位,分別擁有3570余家以及3240余家。
儲能企業增量驚人的同時,眾多商業“大佬”也將目光投向儲能。在《財富》發布的2023年中國上市公司500強排行榜中,有55家企業布局儲能產業,包括33家能源央企,8家光伏企業,5家儲能電池企業,4家化工、風電等領域企業。儲能電池及系統集成等設備企業中比亞迪排名第34位,寧德時代排名第44位,特變電工排名第143位,天合光能排名第159位,欣旺達排名第248位,阿特斯排名第256位,正泰電器排名第285位,贛鋒鋰業排名第298位,晶科能源排名第309位,中天科技排名第311位,陽光電源排名第313位,億緯鋰能排名第351位,協鑫科技排名第356位,東方日升排名第426位。
能源領域之外,部分企業也對儲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紛紛開始布局。據統計,2022年至今有30家左右非能源領域企業跨界儲能,甚至食品、房地產企業也在加入。業內預計,2025年新型儲能產業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大關,到2030年將接近3萬億元。
狂飆的資本
儲能產業的爆發式增長背后,是狂飆的資本。
今年夏天,儲能企業排隊IPO(首次公開募股),加速擁抱資本市場。7月5日,廈門海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完成C輪融資,融資總額超45億元;6月30日,瑞浦蘭鈞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6月28日,雙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業板IPO申請獲交易所受理;6月20日,北京海博思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滬市科創板披露招股書申報稿……
根據尋熵研究院儲能與電力市場的統計,2023上半年國內儲能產業鏈共有97家初創企業完成了融資,總金額近200億元,融資企業廣泛覆蓋了儲能系統集成、PCS、鋰電池和鈉電池電芯及關鍵原材料、電池回收等儲能產業鏈的各個主要環節。
從融資輪次來看,超六成的項目處在天使/種子輪、Pre-A輪和A輪。在儲能商業化浪潮風起云涌的今天,資本正在努力尋找并助推先進技術企業的快速成長和產能擴張?!巴对缤缎 钡耐顿Y策略在儲能領域已愈發明顯。儲能下游細分應用場景和產品路線多、上游產業鏈環節多、行業格局尚未固化等因素也為初創企業快速切入細分領域并占領市場創造了條件。
狂飆之后,儲能領域尤其是儲能電池或許將會面臨產能過剩的隱憂。對此,光伏行業資深觀察人士張鵬認為:“在儲能市場預期高漲的情況下,大舉擴張產能,和現在光伏行業的現狀是一樣的,呈現出一種‘公交車效應’,后來的新玩家會不斷地推著前面的老玩家往前走,但儲能當下太依賴政策驅動。如果仍舊保持模糊的商業模式運行下去的話,未來極容易出現供需失衡,引發激烈競爭與行業洗牌的情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