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態環境是指影響生物生長發育和分布特征的環境條件。茶葉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茶色素、茶多酚、氨基酸、兒茶素、茶多糖及生物堿是公認的茶葉主要品質成分。為深化對茶葉品質形成和生態環境關系的理解,結合文獻分析了土壤、溫濕度、光照及海拔等對茶葉品質的影響,針對性提出了加強氮、磷、鉀等土壤元素高效施肥技術研究,重視創新茶葉采摘、加工等技術在提升茶葉品質中的運用,加大CO2濃度變化對茶葉品質影響的研究力度等建議。
關鍵詞 生態環境;茶葉品質;茶樹生長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9.015
茶葉,又稱茶,主要是指茶樹的葉片和芽,由茶葉制成的茶飲料,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1]。茶葉基本品質要素主要表現在色、香、味、形等方面,這些基本要素構成了滿足人們某種需求的屬性[2]。評定茶葉品質時,不僅要注重茶葉的外在形狀、色澤等外在因素,還要關注內在核心因素,包括水溶性色素和不溶性色素、氨基酸、兒茶素、可溶性多糖和咖啡因等化合物及揮發性芳香物質的含量。
茶樹屬灌木、小喬木或喬木,為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茶葉種植和生產歷史悠久,茶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張名片。茶葉的品質是決定其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茶葉品質固然受茶樹本身遺傳物質、茶園管理水平、茶葉加工技藝等因素的影響,但也受其周邊生態環境的制約。一般認為,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冬季無嚴寒、夏季無酷熱、降水量充沛、土壤肥沃且呈酸性的區域易生產出優質茶葉。
1" 生態環境及其與茶葉品質的關系
生態環境條件是對影響生物生長發育和分布特征的環境條件的總稱,其中土壤、溫度、光照、海拔等因素對茶樹的生長和分布有著重要的影響。為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茶葉品質,種植戶可實施茶園立體復合栽培,建立多物種并存的生態茶園或有機茶園。李水菊等的研究結果表明,與純茶園相比,生態茶園和有機茶園在相同的光照和海拔條件下,擁有更優越的生態環境,生產的茶葉品質更為出色,這直接表明生態環境的良好程度對茶葉品質的高低有著巨大的影響[3]。
2" 生態環境對茶葉品質的影響
2.1" 土壤
不同地質條件和地理位置導致了茶樹品種的多樣性和種植茶樹的土壤類型的多樣化。不同類型土壤擁有不同的質地、pH值及營養元素含量等,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茶葉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因及還原性多糖等物質的含量[4-6]。因此,土壤條件是影響茶葉品質形成的關鍵因素。
2.1.1" 土壤質地
茶樹的生長和茶葉的品質主要基于土壤,土壤特性和茶葉品質密切相關。張文麗等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主要茶區的研究中發現,不同土壤質地的茶園生產的茶葉品質有一定差異[7]。在砂質壤土種植的茶葉中,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因等物質含量最高,這與土壤的理化性質、微生物數量和脲酶活性等密切相關;天然茶園土壤含有更多的黏粒和較少的沙粒,有利于水分和肥力的保存;粉砂質壤土種植的茶葉品質與天然茶園相當,可能是由于土壤的pH值較低、磷素供應量不足、微生物活性下降。
不同顆粒組成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水分、空氣、養分和熱量等屬性,這極大地影響了茶葉的品質。陸景岡等研究表明,砂礫土壤具有晝夜溫差大和其他優點,有利于茶樹同化物的吸收和積累,使茶葉富含氨基酸,香氣濃郁,口感醇厚[8]。
2.1.2" 土壤pH值
茶樹是喜酸植物,在pH值為4.0~6.5的土壤中生長良好,最適pH值為4.5~5.5,而當土壤pH值超過7.0時,茶樹的生長會受到抑制[9]。雖然目前還不清楚pH值的下限,但有些茶樹在土壤pH值低于4.0的情況下仍能良好生長[10]。我國大多數茶園土壤呈酸性,其pH值通常在3.5~7.0[11]。調查結果顯示,土壤pH值在5.0~6.0的茶園,總礦物元素含量相對較高,而且含硅鋁質和鉀硅質的微生鐵鋁土能夠獲得更多的品種多樣性[12]。
2.1.3" 土壤礦質元素含量
土壤中的氮、磷、鉀元素不僅會對茶樹的生長產生影響,還會影響茶葉內含物,如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堿的含量,進而影響茶葉品質[8-13]。氮是構成蛋白質的重要元素,對茶葉的香氣和滋味等特性具有重要作用。磷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代謝和光合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促進葉綠素的形成,提高茶樹的光合作用速率和紅茶品質。鉀對氮的吸收具有促進作用,可以促進蛋白質和氨基酸的合成,同時有助于提高茶多酚的含量,進而改善茶葉的品質[14]。因此,土壤中氮、磷、鉀元素的含量對于茶葉的品質有著重要的影響。
2.2" 溫濕度
茶葉的生長和品質受到溫度和濕度的顯著影響。溫度在15~30 ℃時茶樹能夠正常生長,在10 ℃左右時開始發芽。研究顯示,茶樹的最低臨界溫度為
-15 ℃,最高臨界溫度為45 ℃,最適溫度為22 ℃。王舒暢等研究發現,茶芽生長速度及茶葉品質與氣溫、水分等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其中22~23 ℃是最適宜茶芽生長的溫度范圍[15]。然而,夏季高溫條件下,茶樹光合作用減弱,導致葉片老化加快、纖維含量增加、內含物減少,對茶葉的品質和產量產生不利影響。魏杰等研究表明,茶多酚和咖啡因等主要成分在涼爽、濕度較高的春季分別下降了24.8%和50.0%,而在高溫、濕度較低的夏季下降更明顯[16]。因此,在種植和管理茶樹的過程中,需要對氣溫和水分等環境因素進行合理調節,以確保茶葉的品質和產量。
2.3" 光照
光照是影響茶葉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照充足可以促進茶葉的生長,同時影響茶葉的滋味、香氣、色澤等。充足的陽光照射能提高葉片光合作用效率;光照強度對茶葉品質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會直接影響茶葉中氨基酸和茶多酚等物質的含量,進而影響茶葉的滋味、香氣和色澤。一般來說,光照強度越強,茶葉中的茶多酚、兒茶素等含量就越高,茶葉的滋味和色澤也就越好[17]。然而,光照強度過高會導致茶葉含水量降低,茶葉的采摘時間和處理方法也會影響茶葉品質。陳強等研究了光照強度對‘金牡丹’生長及其茶葉品質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1)透光率對‘金牡丹’茶樹生長影響顯著,80%透光率處理下的樹高、冠幅、地徑、分枝數、著葉數最大,而在
60%~100%透光率范圍內一芽二葉百芽重無明顯差異。2)采摘時間不同,最適透光率也不同。在4月和9月采摘的茶葉,以80%~100%透光率下茶葉感官品質得分較高,花香平正、味醇,而7月采摘的茶葉則以60%透光率的得分高,雖花香平淡,但味濃尚醇。3)游離氨基酸、酚氨比對透光率響應最為敏感,透光率越低,游離氨基酸含量越高,酚氨比越小。茶多酚含量與茶葉總抗氧化能力呈明顯的正相關線性關系,相較4月和9月,任一透光率下7月采摘茶葉中茶多酚含量顯著偏高[18]。韓文炎等在茶樹中使用距桂花樹不同距離的遮陰樹進行實驗,發現遮陰對茶葉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取決于遮陰的程度。遮陽使得茶樹葉片中的葉綠素含量提高,但是會導致茶樹生長受抑制,茶葉產量顯著降低。茶樹與遮陰樹距離增加時,茶樹的生長和茶葉的產量和品質等方面沒有明顯變化[19]。
2.4" 海拔
海拔是影響茶葉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對茶葉的生長周期、成分組成、口感和香氣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在低海拔地區,由于氣候溫和、水分充足,茶樹生長迅速,但是養分過多、光照充足導致茶葉的芽葉相對稀疏,成分單一,口感不夠濃郁,香氣不夠持久;在高海拔地區,由于氣溫較低、光照時間較短,茶樹生長緩慢但較為健康,茶葉的芽葉較密,成分復雜,口感濃郁,香氣持久[20]。
羅杰等研究表明,茶葉中的成分含量受海拔和生長條件的影響。咖啡堿的含量隨海拔升高而增加,而茶多酚的含量會先增加后降低;茶葉中氨基酸的含量與海拔呈正相關,而酚氨比則呈負相關,這表明海拔越高的地方其茶葉品質越鮮純[21]。此外,不同海拔地區的茶樹葉片組織構成和生長條件的不同也會影響茶葉的品質成分,日照時間和氣候條件也會對茶葉的形態產生影響。
3" 改善茶園生態環境的建議
3.1" 加強氮、磷、鉀等土壤元素高效施肥技術研究
茶葉的品質和產量與土壤的營養狀況密切相關,因此合理施肥是保證茶葉生長正常和品質上乘的重要措施。有機肥和化肥可以相互搭配,以達到最佳效果。有機肥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和提高土壤肥力,促進茶樹的健康生長;而化肥可以提供大量的養分,讓茶樹快速吸收養分,促進芽葉生長。在茶園施肥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季節的需求進行調整,以保證合適的營養元素供應,從而提高茶葉的品質和產量。
3.2" 重視創新茶葉采摘、加工等技術在提升茶葉品質中的運用
除了生態環境因素,人為因素也是影響茶葉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適宜的采摘和加工方式可以有效提升茶葉品質。盡管機械采摘可以節省人力成本,但往往會對茶葉品質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手工采摘仍然是理想的茶葉采摘方式。在茶葉加工過程中,應注意對溫度、濕度、時間等因素的控制,以確保加工過程中茶葉的新鮮度和品質。同時,傳統制茶方法的不斷改進和創新,對提高茶葉品質和降低生產成本也具有重要作用,如引入現代化的設備和技術、實施標準化生產流程、加強人員培訓等。
3.3" 加大CO2濃度變化對茶葉品質影響的研究力度
茶樹進行光合作用時需要吸收大氣中的CO2,但是過低或過高的CO2濃度都會影響光合作用的進行。盡管CO2濃度對茶葉品質的影響十分重要,但相關研究卻較少。近年來,由于溫室效應加劇,大氣中CO2濃度不斷上升,這對茶葉的生長和品質產生了重大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茶樹的品質成分,如氨基酸、茶多酚、咖啡堿及可溶性糖等,可能會因CO2濃度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因此,對CO2濃度與茶葉品質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具有必要性。通過這些研究,可以預測CO2濃度增加對茶葉品質的潛在影響,并有可能培育出有效適應高CO2環境的茶樹新品種。
參考文獻:
[1]" 張宏達.中國植物志:山茶科(一) 山茶亞科[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2]" 吳成建,葉建華,張健,等.生態茶園管理中耕作機應用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茶葉,2021,43(3):53-56.
[3]" 李永菊,龐曉莉,司輝清.高山云霧出好茶:淺談茶葉品質與環境條件的關系[J].茶業通報,2006(3):115-116.
[4]" 李春華,王云,唐曉波,等.名茶品質的生態環境影響[J].西南農業學報,2006(5):946-948.
[5]" 王效舉.土壤條件與茶葉品質關系的研究[J].茶葉通訊,1994(2):6-9.
[6]" 萬思謙.淺談環境因素對綠茶品質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05(1):24.
[7]" 張文麗,謝恒,李濤,等.不同土壤質地和管理模式對茶園土壤性質與茶葉品質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10):1824-1827.
[8]" 陸景岡,唐根年,毛東明,等.土壤地質環境與茶葉的內在品質[J].茶葉,2009,35(1):19-21.
[9]" 趙仁全,黃艷紅,李琳.土壤pH值對茶樹生長和茶葉品質影響的研究進展[J].農技服務,2012,29(3):295-296.
[10]" 李海生,張志權.酸度(pH值)對茶幼苗生長的影響[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1(2):57-59.
[11]" 林金沐.土壤酸度對茶樹生長的影響[J].茶葉通訊,1980(2):20-26.
[12]" 劉繼堯.高產穩產茶園土壤酸度及其演變的初步探討[J].茶葉科學簡報,1981(2):30.
[13]" 羅敏,宗良綱,陸麗君,等.江蘇省典型茶園土壤酸化及其對策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06(2):139-142.
[14]" 余志,朱曉靜,李春雷,等.施肥處理對鄂西北茶區春茶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2):306-309.
[15]" 王舒暢,高林瑞,陳曉霞.麗水市氣候條件對茶葉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科技致富向導,2013(3):300.
[16]" 魏杰,田永輝,梁遠發,等.環境因子對茶樹產生生化物質的影響[J].福建茶葉,2003(4):4-6.
[17]" 王葉.不同生境茶葉產量與品質形成的光合生理生態機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9.
[18]" 陳強.光照對‘金牡丹’生長及其茶葉品質的影響[J].茶葉,2022,48(4):218-223.
[19]" 韓文炎,金晶,魏吉鵬,等.遮陰樹對茶樹生長及茶葉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中國茶葉,2022,44(9):16-19.
[20]" 汪春園,榮光明.茶葉品質與海拔高度及其生態因子的關系[J].生態學雜志,1996(1):57-60.
[21]" 羅杰,金立鑫,韓吟文,等.四川省蒙山茶區海拔高度與茶葉品質關系[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4(4):1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