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稿日期:2023-04-29
作者簡介:陳思豪(1999—),男,江西撫州人,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村與區域發展。E-mail:1584714229@qq.com。
陳思豪,吳成彧,范利.江西省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實施現狀及對策探析[J].南方農業,2023,17(21):29-32.
摘 要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為構建科技支撐引領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江西省農業農村廳根據農業農村部科教司要求,以發展環境、產業基礎和共建潛力為標準,通過公開評比篩選,認定婺源縣、信豐縣、資溪縣和高安市等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以下簡稱“先行縣”)。入選先行縣以來,高安市創新政府、科研院所、企業(經營者)“三位一體”的戰略合作模式,促進了科技與農業的深度整合,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初顯成效。在總結高安市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實施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明確職責,協同推進;抓好宣傳,標識標牌;人才優勢,強化保障;科技賦能,提質增收;金融創新,風險共擔”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 鄉村振興;農業科技現代化;科教環能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21.007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1],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必然要求推進農業科技現代化。江西省農業農村廳根據農業農村部科教司要求,以當地農業農村發展實際為基礎,選出4個產業科技化、人才專業化、生態綠色化的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即婺源縣、信豐縣、資溪縣和高安市。
其中,高安市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緊扣“百強更好位次、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目標,大力實施“拉升標桿、彰顯品牌”發展戰略,聚焦縣域農業農村發展實際需求,強化共建單位的分工合作,聚力主導產業,在農業產業升級、綠色農業轉型、地域品牌建設、產學研合作、環保技術革新、創新人才培養等先行先試,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科技與農業的深度整合,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帶動惠民富農方面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1" 基本做法
1.1" 科技短板攻關,解決技術難題
高安市針對先行縣現存的現實需要和生產技術難點開展聯合攻堅克難,解決阻礙農業現代化生產的關鍵性技術難題。在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引進先進生產技術設備、加強區域品牌建設、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補齊產業發展短板,推動科技與農業融合發展等方面有所建樹。例如,高安市農業農村局和高安宜華畜牧業有限公司聯合申報了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基礎研究與人才培養項目并獲得資助,擬開展茶多糖緩解肉牛熱應激損傷及調控胃腸道微生物和宿主代謝的關聯研究,為高安肉牛緩解熱應激損傷提供科學依據。
1.2" 專家蹲點服務,建設展示基地
以先行縣現有的農業產業園、各類生產基地為基礎,聯合當地規模經營主體建立一批科技展示基地、人才實訓基地。組織省內外專家團隊進行實地調研和現場指導,邀請開展長期技術咨詢、問題解答,并進行涵蓋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的試驗、交流和培訓的全產業鏈、全流程活動。例如,江西省農科院季華員博士協助和指導江西天麒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開展了核心種豬場創建及申報工作,在育種方案制定、選育工作總結、種豬性能測定、系譜記錄等方面給予指導,為該企業后續申報國家核心育種場提供了技術支撐,并為企業進行了“共建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科技服務工作站”掛牌儀式。
1.3" 數字信息引領,建立智慧農業試驗區
農業是國之根本,中國作為農業傳統大國,在當前國際形勢動蕩不安、國內供需不均、資源短缺的大環境下,夯實以大數據、農業物聯網為基礎的農業信息化工程,開拓智慧農業新局面,實現農業信息化、現代化的飛躍發展才是未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繼續發光發熱的根基。例如,江西省農科院與高安市智慧農業發展聯盟簽訂技術合作協議,并派專家對接技術服務,率先在聯盟中推廣應用5G、農業物聯網、人工智能、無人機、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裝備和現代新產業技術,實現物聯網全覆蓋。建成6~10個智慧農業試驗區,10個以上水稻、蔬菜、畜禽產業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試點,節省60%以上人工成本。
1.4" 政產學研協作,扶持新型經營主體
先行縣先后明確著力支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建起相應的專家隊伍、涉農科技型企業的長期穩定合作扶持組織,重點支持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和農村電商等新興產業,著力扶持培育了一批農業農村現代化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同時促進地方政府在場地租賃、小額信貸、稅費等方面給予支持。如高安市整合和利用了江西省農科院的農業科技資源和人才創新資源優勢,建立農村科學技術工作者服務的現代農業發展創新模式,創新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培訓手段,補充技術能力培訓、管理能力培訓、銷售能力培訓等項目,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能力,從而形成示范效應,帶動周邊小農戶發展[2]。
1.5" 開展環保革新,打造宜居鄉村
近年來,對于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綠色農業轉型,高安市選取部分村鎮圍繞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排污整治、違章建筑拆除、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農田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耕地土壤安全利用等關鍵環節提供技術指導服務,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在2022年繼續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嚴格管控工作。籌集本級財政資金365.66萬元治理資金,編制實施方案,具體技術措施精準到地塊,成立治污領導小組,落實各相關鄉鎮村組主體責任,舉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及嚴格管控工作技術培訓,加強嚴格管控區耕地管控。截至2022年10月中旬累計完成任務面積216.13 hm2,其中種植棉花4.15 hm2,種植園藝草皮158.03 hm2,非農用地面積12.8 hm2,休耕面積為41.15 hm2,已完成的嚴格管控面積占總任務的100%。
1.6" 立足發展需求,培養新型人才
先行縣與當地優質教育培訓機構和省內高校研究所合作,開展基層人才培訓,提高現代化生產、管理、銷售水平。截至2022年底,高安市完成培育高素質農民500名(其中經營管理型200名、專業生產型100名、技能服務型200名),培訓參評率和滿意度大于85%。針對2022年高素質農民培訓任務,按照公開、公正、公平原則,通過公開遴選,網站公示,并經領導班子會議研究,同意遴選高安市農科所、高安市久洋職業培訓學校有限公司、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基地管理中心3家培訓機構擔負2022年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任務,主要針對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等開展培訓。
2" 主要亮點
2.1" 加強領導,高位推動
堅持“全國統籌、省級負責、縣抓落實、對口支撐”的工作機制引領。1)省級層面:江西省農業農村局確定1名廳級領導牽頭負責組織統籌,協調專項項目資金,緊盯主體責任落到落實,制定先行縣共建實施方案等。對口技術單位明確1名班子成員擔任本單位共建小組組長,牽頭整合各類資源,協同推進先行縣建設。2)縣級層面:由先行縣明確1名黨委政府同志負責與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對口技術單位對接,按照要求提供支持保障。例如,高安市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自2021年7月申報以來,各項工作有序進行,當年9月7日,成立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第一副組長、市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各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任成員的“高安市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項目的總體協調和指導。
2.2" 制定方案,突出重點
建立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高安市與江西省農科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簽訂咨詢協議,由江西省農科院經濟與信息研究所負責編寫完成了高安市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實施方案,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對共建方案進行跟蹤指導。此外強化政策支持,根據實際需求,各項資源優先向先行縣傾斜支持。如江西省農業農村廳高度重視先行縣共建工作,2022年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資金中,專門給每個縣安排專項資金200萬元,用于開展共建工作。各個先行縣立足當地資源稟賦,選擇適宜的道路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2.3" 總結經驗,宣傳報道
通過各渠道媒體對共建先行縣的機制模式進行宣傳推廣。在江西省農業農村廳指導下,4個先行縣及時總結上報典型經驗和做法,對典型事跡與人物加強宣傳報道,形成示范帶動效應。高安市編制報送工作簡報14期;在《農民日報》發表《做大規模、做優品牌、做強產業鏈——江西高安肉牛產業發展之路》;在《科技日報》報道1次;在學習強國江西學習平臺上發表《江西高安:茶園出新綠" 春茶采摘忙》《黃國東:“田間課堂”里的科技特派員》;在學習強國宜春學習平臺上發表《宜春高安:應季蔬菜上市" 拓展銷路助農》;在江西衛視報道2次;在江西五臺電視頻道報道1次;在江西省農科院網站宣傳報道6次。高安“新農人”丁旦2017年英國留學碩士畢業返回家鄉,追逐農業夢,帶動當地農民1 500人就業,先后榮獲“首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全國農民教育培訓“百優保供先鋒”、江西省“糧食生產先進個人”、“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江西省“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標兵”、全國十佳農民等榮譽稱號。
3" 存在的問題
3.1" 產業鏈條短,三產融合不足
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面臨眾多挑戰,包括國內外疫情反復、復工難、原料價格上漲、青壯年勞動力不足、自然條件惡化、市場競爭壓力大等,農業生產面臨多重阻礙,新型經營主體舉步維艱[3-4]。除此之外,先行縣部分新型經營主體存在營銷手段落后、農產品精深加工不足、優勢產品少、產品附加值小、市場綜合競爭力不強等差距。三產的旅游產業融合度不高,尚無強有力的“吃、住、行、游、購、娛”旅游要素。先行縣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動力不足的原因是獨特資源開發和三產融合投入大、見效慢。
3.2" 部門職責交叉,協調有待加強
目前,農業和農村工作已進入一個重要時期,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工作推進中,諸多項目都需要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生態環保、水利等多部門聯合協作、聯合行動。目前存在農業農村部門面對經營主體的訴求難以實現的問題。例如高安市就出現農膜回收公司經營活動需要場所,需要生態環保部門的支持,否則難以開展工作。單一部門行政難以保證效果,多部門協調合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加強。
3.3" 技術卡脖子,影響未來發展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這離不開多年來的自立自強,其中農業科技進步有著舉足輕重的貢獻,整體上形成了少數領先國際,多數跟上國際的農業科技基本格局。但是,我國的農業科技還存在不少“卡脖子”難題。比如,在種業發展方面,育種及栽培技術存在短板,部分作物還需要引進“洋種子”。2021年,我國種子貿易逆差達3.5億美元。而在大型農機方面,整機研發能力較弱,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及高端農機裝備嚴重依賴進口,高端市場被進口農機壟斷。
3.4" 經營戶資金受限,養殖意愿不強
農業產業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雙重壓力,天然具有脆弱性。例如,受外部環境沖擊和養殖成本上漲限制,高安科技示范區存在生豬養殖戶長期處于虧損狀態,豬肉價格低迷,而目前高安各家銀行還未開展土地經營權、養殖圈舍、大型養殖機械抵押貸款業務,造成規模養豬戶資金壓力凸顯,流動資金緊張,嚴重影響其擴大生豬生產規模的積極性,從而影響高安市生豬產業的健康發展。
4" 對策建議
高安市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和江西省農科院雙方攜手合作,達到科研院所出成果、地方政府出經驗、農業經營提效益的目標,在共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上探索出了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農業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寶貴經驗。為了鞏固提升政府、科研院所、企業(或經營者)“三位一體”創新共建成效,特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4.1" 明確職責,協同推進
完善共建工作協調機制,通過每年至少1次的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各主體溝通交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對口技術單位的保障作用、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的政策導向作用和市場的主體作用,集中整合各渠道資源,促進各方深入協作,以達到合作共贏。建立績效考評機制,對工作業績突出的優秀團隊進行獎勵,提高工作積極性。促進科技服務整合機制,支持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和試驗站長在示范縣設立創新示范基地,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補齊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短板。
4.2" 抓好宣傳,標識標牌
凝聚多方力量,通過各類型、各渠道媒體及時報送工作簡報,開展區域品牌創建。通過加強宣傳報道給周邊地區樹立農業科技現代化示范縣先行典型,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推動省內農業高質量發展。同時,開展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通過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分享科技紅利。此外,重點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響力大、市場價值優的國家級、省級地區特色農產品品牌,增加產品附加值,實現共同富裕。
4.3" 人才優勢,強化保障
建立以主導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為主體的技術專家組,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全面做好農民教育培訓、農業技術推廣和產業技術支持。積極引進高層次、懂技術的農業從業人員,選派青年人才進駐農業產業園區,開展長期蹲點服務,幫助園區解決技術創新、項目攻關、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困難。加快培育一批現代化高素質農民隊伍,助力實現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加強與省內外各大農業科研院所的合作,設立政產學研合作基地,充分發揮科研單位在科技、人才、智力等方面的優勢,為建成農業科技現代化示范縣注入強大科技動力。
4.4" 科技賦能,提質增收
全面啟動綠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展示基地工程、現代種業提升工程、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壯大工程、農產品產后提升工程、智慧農業試驗區建設工程等。點好主要科技樹,科技支撐農業產業鏈升級,全環節保障農業健康發展[5]。
4.5" 金融創新,風險共擔
探索建立面向“三農”的擔保貸款風險分擔機制,以政府貼息貸款等形式設立“農業大企業”培育基金。針對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金融機構應依托當地特色資源優勢,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大力發展普惠性金融,引導金融資源下沉,幫助企業解決問題、渡過難關。支持企業開展兼并重組、技術改造、對外合作等業務。在鄉村振興中注入金融力量,為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報,2021(6):98-103.
[2]" 王鑫玥.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程度及優化路徑研究——以湖北省為例[D].荊州:長江大學,2021.
[3]" 翟建紅,王凌云,許云鵬,等.商洛市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20(22):202-204.
[4]" 鄭博.四川省農業綠色發展技術效益評價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20.
[5] 翟正.以試驗站為平臺的大學農技推廣模式研究——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白水蘋果試驗站為例[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