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大地》是由一組散文組合而成的中篇,在兒童散文的領域,這是一種很好的嘗試。這組散文以“三月”這個時間概念為核心,寫出了“大地”上萬物復蘇的勃勃生機。作家擁有一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赤誠之心,以充滿愛與贊美的童真之眼去看整個世界,再以真與美的語言形諸筆端,字里行間都飽蘸真情,加以多種文學筆法的和諧運用,把兒童散文“真”與“美”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整部作品宛如一首小小的協奏曲,奏響了一首歌頌自然、歌頌愛與美的春之歌。
每年的三月,春天都如約而至,但是人們大多習以為常,有多少人會以充滿好奇的孩童之眼去認真地觀察大地上的一切美好的變化呢?作家毛蘆蘆就做到了。作家為三月的大地寫下日記,記下夜晚春雷的滾動和田埂蟲子的足跡,記下植物的萌發和鳥兒的歡唱,記下如河水般涌動的櫻花,記下微雨中的池塘,記下孩童的漫游與歡笑……不知不覺中,時光流轉,春日遲遲,三月的花兒落了,但是送給明天更多的希望和夢想!
大地母親雖然默默無語,但心中有愛的作家為她言說,記錄下她的美好,讓更多的人去感受。通讀作品,我們可以強烈感受到作家的真我在行走、在觀看、在感受、在謳歌……沒有虛假和偽飾,只有一顆跳動的真心。因為情感是真摯的,所有美麗的詞句與多樣的修辭就有所附麗,而不是刻意營造的空中樓閣。因為有了這一顆真心,這部由二十多個小章節組合而成的中篇散文就有了魂,就有了讓其他的真心產生共鳴的力量!不管你是孩子還是成人,不管你身處何方,只要你曾經見過三月的大地,只要你曾經見過花開、聽過鳥鳴,你的情感就會被這種文學的書寫所喚起。
閱讀這部作品我們會發現,三月大地上的一切生命都是有名字的。作家寫到植物,不僅僅是說一棵樹、一朵花,而是親切地叫出它們的名字:楓楊、樟樹、玉蘭、結香、油菜花、豌豆花、櫻花、紫云英、紫荊、紫堇……作家筆下眾多的鳥兒們也各有自己的外貌與個性:水壩邊孤傲的白鷺、熱鬧聊天的花喜鵲和四喜鳥、品嘗玉蘭花的白頰椋鳥、愛吃柳花的北紅尾鴝、聚合成群的八哥……作家不是在泛泛而寫,她寫的是一個個具體的真生命,作品的美好和感人也來源于這種“真”的力量。
這種書寫讓我想起中國古典文學的傳統,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文學作品中的動植物大多是以具象出現的,“一枝紅杏出墻來”、“深巷明朝賣杏花”、“梨花院落溶溶月”、“兩個黃鸝鳴翠柳”……詩人以深情之筆寫下那時那地那朵花那只鳥帶給自己的那種強烈的生命體驗,這種生命體驗帶來的審美感受才擁有了穿越時空、引發后人共鳴的巨大力量!
兒童散文是不好寫的一種文體,最難的是視角的把握。仔細體會,《三月大地》的敘述者并非兒童,依然是作為成年人的“我”,但是讀起來卻讓人覺得親切、天真、靈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作家的內心仍然保留了一份童年的天真。用孩童般的好奇之眼去看世界,一切都宛如初見,宛若新生;將天地之間的生靈都視為自己的朋友,也是兒童思維的重要體現。因為有天真的兒童思維做底子,再加以真摯情感的表達和對真實自然的書寫,讓這部篇幅不短的散文作品讀起來饒有趣味,讀完后回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