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水
家中收藏的紫砂壺中,有一把清末紫砂壺大家申錫的作品,底款“ 茶熟香溫”。
我喜歡紫砂壺,當然和喜歡茶有關。小時候喝的,只能叫茶水,味道很淡很淡。祖父經營著一家簡陋的旅館,茶水放在客廳,供客人解渴。那個年代,沒那么講究。
念小學時,五叔任職于臺灣新竹縣的原關西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現為“關西高級中學”)。某日,他帶回一些制茶科學生實習制作的烏龍茶給家人品嘗。當時,在場長輩們紛紛贊美茶好,我也覺得這茶水與平常喝的不一樣,入口特別甘甜。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聽到人們贊美好茶。
高中畢業前,我都住在家里,放假一定會約同學打籃球。炎熱的暑假,一上球場就打兩三個小時。每次去球場前,我都要先喝三大杯祖父備好的大壺涼茶,在球場上再激烈跑跳都不覺得渴。少年時代,我對喝茶的感受就是解渴。我想,多數人應該都是這樣的。那個年代,人們只要每餐都有粗茶淡飯,就很滿足了。
20 世紀70 年代, 我在臺北讀書工作,茶藝剛興起,臺北陸續出現一些茶藝館。我和幾位同學曾結伴到某茶藝館學著品茶。其實,那時我們根本不懂茶,只是享受那種美好的氣氛罷了,喝的也是比較便宜的茶。1980 年,臺灣陸羽茶藝中心在臺北創立,除了提供茶水服務、銷售茶葉茶具之外,還定期開設茶藝培訓課程和茶學研討會。臺灣陸羽茶藝中心的創立對推廣茶文化貢獻很大,學習茶藝漸漸形成風尚。
后來,臺灣各主要城市陸續出現了一些較具規模的茶藝館。單純的茶水服務,不足以滿足顧客需求,因此,當時的茶藝館大多是茶餐結合經營。純粹提供茶水服務的茶藝館大多以氛圍感取勝,內部裝設古典豪華,空間較大者,甚至裝設小橋、流水和回廊,搭配古風音樂營造氣氛。茶藝館開店熱潮大約維持到2000 年以后才逐漸消退。目前,茶藝館大多以連鎖方式經營,如“ 喫茶趣”“ 春水堂”兩個品牌,且以餐食為主,飲茶為輔。
好茶湯
1983 年底,我在臺北生活10 年后,回到家鄉,到新竹縣關西鎮、新埔鎮兩個相鄰產茶大鎮擔任記者,這也是我真正深入了解茶的開始。
1984 年,關西青年陳朝榮獲新竹縣制茶技藝競賽特等獎,代表新竹縣參加全省大賽,獲得第二名。1985 年,關西青年林潮意也獲得了縣級和省級制茶技藝大獎。我作為記者,連續兩年參與采訪報道,與這兩位青年成為長期好友,從他們身上學到了豐富的制茶技術知識。我還幫林潮意興建茶廠,在廠里邊做邊學。
基于對茶的熱愛,我還與陳朝榮的父親陳漢斗成為忘年好友。陳老是我認識的第一位炭焙茶制茶高手,后來又認識陳清添、鄧朋春兩位優秀制茶師。1984 年,我第一次品嘗到20 世紀70 年代后期原臺灣省茶業改良場推廣種植的新品種“ 金萱茶”。
經陳老炭焙后,“金萱茶”呈現了最好的“奶香”味。三叔父羅仕連是茶業改良場專家,更是推廣種植、指導制作“ 金萱茶”的元老。他曾教我認識一些關于“金萱”“青心”兩種烏龍茶的特性與差異。他告訴我,這種帶有獨特“奶香”味的“金萱茶”不到10 年就在市場上漸漸消失,原因是市面上出現了添加日本進口香料的假“金萱茶”。四叔羅仕德是臺灣區制茶工業同業公會茶師,也會指導我一些品茶技巧。在與茶農、制茶高手、兩位叔父進行多年深度交流后,我也被培養成品茶高手。
進報社工作沒幾年,我就到臺北進行為期兩周的在職訓練。我與來自南投縣凍頂烏龍茶產區的同仁談論、品嘗新竹、南投兩地好茶,他與我分享了價值2800 元/斤的茶,我拿的是200 元/斤的廉價茶。在場其他同仁都覺得我的茶比他的茶更香,入口感覺也好得多。同仁表示非常驚訝,問我原因。我說:“新竹縣的茶大量外銷國際市場,報價不可能高?!?/p>
在新聞從業中,我認識了不少茶農、茶販和規模較大的茶廠,同時也經常能結交到愛茶的朋友,這些朋友多年后仍維持著交情。我與朋友一起品茶、天南地北聊天,好像藝術家之間互相交換創作心得,真誠又質樸,交誼往往維持更久。
好茶香
從1994 年起,隨著工作領域不斷調整,我陸續采訪了新竹市、新竹縣,以及新竹縣下轄的1 市、3 鎮、9 鄉,這些地區大多都是產茶區。通過采訪,我跟茶的接觸更多了,品嘗的茶也更多。與我熟識的朋友都知道,我車上總有一兩包好茶,方便隨時隨地與人分享與交流,樂此不疲,我也因此結交不少茶友。
四叔在臺灣區制茶工業同業公會擔任茶師,每月出版茶情報告,都會寄給我,至今近40 年不斷。每一期我都認真看過,受益匪淺。這也是我撰寫與茶有關報道能得心應手的主因,也是許多茶友喜歡與我談茶的緣故。
兩岸開放初期,臺灣區制茶工業同業公會組織大家去大陸各大茶區考察。其中,一位與家父熟識的老茶農溫增坤告訴我,他與北京某茶葉公司總經理交流后,那位總經理表示:“臺灣桃竹苗茶區(桃園縣、新竹縣、苗粟縣)的茶農,是中華茶文化之寶,他們什么茶都懂、什么茶都能做,做出來還知道怎么賣到全世界!”
未料,新竹縣茶產業快速衰落(相鄰的桃園縣、苗栗縣也如此),產茶面積由9000公頃縮減到不足1000 公頃。原因是臺灣開辟第二條高速公路,征收了很多茶園土地。北埔鄉、峨眉鄉距離高速公路較遠,得以繼續生產傳統烏龍茶;關西縣只有很少一部分茶農堅持生產綠茶;其他鄉鎮茶農紛紛改行、茶廠關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屬于傳統烏龍茶中的“ 東方美人茶”卻因量少價高,開始異軍突起。所謂傳統烏龍茶,指發酵程度50%~80%的產品。清代同治以前,傳統烏龍茶是臺灣唯一專供外銷的產品,為此出現了Oolong Tea 這個英文單詞。新竹州(當時的桃竹苗地區)出產的傳統烏龍茶因質量特佳,其中有極少量優質烏龍茶茶樹品種,因小綠葉蟬叮過而出現特殊蜜香,獲得Oriental Beauty Tea(東方美人茶)雅號。
因產量稀少,東方美人茶知名度、售價年年高漲。2005 年,獲得省級比賽特等獎的東方美人茶曾拍賣出一斤高達101 萬臺幣。
對于有沒有必要喝這么貴的茶,我的看法是,喝茶有兩個選擇,一種是享受高價的好茶,另一種是為健康而飲茶。如果是后者,其實不必在意價格高低,只要不難喝且衛生安全就可以了。
茶與藝
退休后,我憑著興趣和書法專長,致力于推廣書法藝術文化。后因了解茶產業,我將書法與飲茶互相融入于生活與教學當中。在教學中,我對茶又有了新體會。
茶葉界有一句俗語:不苦不澀不是茶。為何“ 不苦不澀不是茶”? 因為,茶青里的單寧物質有苦澀感。成茶若沒有留下些微苦澀,往往不耐泡。再好喝、再順口的茶,如果泡成濃茶,對于喝茶小白來說,還是會感覺到苦澀味。
從事書法教學以來, 學員多為成人。
在自己家里上課的成員們常將練習書法與品茶結合在一起。有時談天說地,十分愉快;有時針對書法理論主題進行討論。我指導書法, 教大家品茶, 其實都不算什么,大家真正享受的,正是那種沒有壓力的“慢生活”步調,一時墮入在茶湯與筆墨間的“虛境”中,享受那苦而后生的情趣。
2013 年,新竹縣原縣長邱鏡淳邀我協助推進兩岸交流事宜。由此,我開始致力于推廣朱子書法文化與茶文化交流活動,逐漸在新竹縣,福建南平市、尤溪縣等地產生影響,之后還有幸參與中國人民大學茶道哲學研究所的幾次考察與學術活動。在正式參與推廣交流活動之前,在2012 年,我就受邀去福建武夷山市進行參訪,當地推出的六種不同類型茶藝表演,讓我大開眼界。
后來,我到臺中市擔任書法比賽評審,與一位青年書法家閑談,他表示,現在臺灣民間有3 種賣茶渠道:茶農自己賣茶、茶商賣茶與通過舉辦茶藝活動賣茶。他與某茶藝師合作,以茶藝活動為名,實際上銷售茶葉,售價比茶農、零售茶商都要高。茶藝活動空間,通常店面裝潢、所用器具比較精致高雅,吸引了不少有“閑情逸致”的人們,由此催生了通過舉辦茶藝活動賣茶的消費渠道。
我向來不喜歡制式化的形式,不講究高超的茶藝技巧,在日常生活中,也的確沒辦法用上許多茶藝技巧。大部分人日常喝茶,也都是如此。至于品茶過程中獲得的精神享受,在我來看,品茶意境,可以依不同人事時地物而不斷變化。因為有變化,所以茶之藝也被當成一種藝術。
若說是藝術,有時間之藝與空間之藝。時間藝術如音樂、舞蹈;空間藝術如繪畫、雕塑。書法的筆順節奏是時間,結字章法是空間。茶之藝,也有兩者:茶葉從栽種、采收、制作到泡茶、品茶,都有賴于時間管理;茶藝的空間、器具、茶藝師的裝扮等,也有許多空間元素。因此,茶藝擁有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藝術性效果。
蘇東坡所寫《懷西湖寄晁美叔同年》中有一句:“西湖天下景,游者無愚賢;深淺隨所得,誰能識其全。”這可說是茶飲意境變化的極佳描寫。也可以像是欣賞一幅杰出的抽象、寫意作品那樣,每個人處于茶席中品茗,體會各自不同。
(作者系臺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常務理事、臺北書法家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