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古茶園,知味老安寨。3月,筆者應邀到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區老安寨古茶園實地調研考察,現從茶文化角度來闡述該古茶園的人文內涵及價值意義。
自然生態環境優良
老安寨古茶園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區思茅港鎮茨竹林村的老安寨大山,距思茅城92公里。據有關資料記載,古茶園地處瀾滄江流域,東為思茅城,西鄰布朗村寨芒壩鸚鵡寨和瀾滄江畔的糯扎渡自然保護區。茶是茨竹林村的支柱產業。
老安寨古茶園在原始森林之中,筆者看到原生態的高大喬木錯落交差、遮天蔽日,參天大樹下是成片古茶樹林,茶樹下還有低矮植物,形成主體分層的生態系統。老安寨村有高品質茶園8500畝。其中,有機認證茶園5676畝,珍稀古茶園280畝,古茶樹4000余株,年產干毛茶500公斤。老安寨古茶園中有兩株茶樹名稱極為特別,一株叫“貢牛”,是布朗語“茶王”的意思;另一株叫“麻牛”,是布朗語“茶姑”的意思。經茶葉專家考證,兩株古茶樹的樹齡都在360年以上,“貢牛”和“麻牛”兩株古茶樹年產量分別為20公斤和10公斤,茶樹上還掛有“思茅港鎮人民政府”立的“古茶樹保護牌”。
久藏深山人不識,普茶振興今露面。糯扎渡自然保護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老安寨古茶園保持了優異的生態環境。在古茶園中漫步,從茶園山頂到茶園坡腳,海拔差有80米,竟也不覺得累。大概這就是在原始森林中尋找茶魂的魅力所在吧。
人文內涵豐富
2008年,普洱市公開出版了《走進茶樹王國》一書。書中記述了“上茨竹林茶是老安寨的茶資源”,后經茶葉專家鑒定,老安寨古樹茶芽葉肥碩、色澤墨綠、顯毫勻潤,茶水浸出物含量49.80%,茶多酚含量36.35%,氨基酸含量4.75%,更富含咖啡堿、兒茶素等營養物質,沖泡時奇香幽幽、韻味綿長,獨特的木質香與蘭花香交替顯現;茶湯濃醇,品飲后清甜鮮爽,甘滋不絕。
歷史上,思茅廳(公元1735年設思茅廳,1913年改為思茅縣,今為思茅區)管轄六順縣和六大茶山。布朗族是最善于種茶的民族,瀾滄景邁山古茶林就是布朗族最先栽種的。普洱貢茶有團茶、散茶和茶膏三種。采制貢茶講究“五選八棄”,即選日子、選時辰、選茶山、選茶叢、選茶枝,棄無芽、棄葉大、棄葉小、棄芽瘦、棄芽曲、棄色淡、棄食蟲、棄色紫。
在老安寨北邊的彎手寨,有一條白馬山茶馬古道,是在瀾滄江東岸陡峭的石壁上鑿成的近千級梯形陡坡的石階馬道,氣勢非凡,異常壯觀,全長12公里,為普洱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茶葉、布匹、鐵制物品等都在這條茶馬古道上交易。馬幫來往,絡繹不絕。
思茅廳歷史上的名稱除叫思摩部、思摩甸、思茅廳外,還有個傣語地名叫“勐拉”。《思茅縣志》記載:“拉”是“臘”的轉音,意為“臘人居住的地方”。“臘”是“茶”,善種茶的布朗族稱“臘人”,世世代代居住此地。
今思茅區別稱“普洱茶都”“中國茶城”,名副其實。通過實地調研考察研究,尋覓老安寨古茶園與之有關的人文歷史脈絡,找回了古茶園的茶文化靈魂,并使之重放光彩,這就是茶文化研究的意義。
價值非凡、意義深遠
2008年,《走進茶樹王國》一書刊發了“上茨竹林茶”圖文內容,該茶漸獲名氣。2017年6月,由茨竹林村黨支部牽頭,以老安寨村民小組種植古茶的64戶農戶為主要成員,成立了老安寨茶業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改變了古樹茶種植銷售各自為陣的狀態。2017年,“老安寨”品牌商標正式注冊。現今,筆者實地考察,并梳理研究后認為,此古茶園具有悠久人文內涵,這是十分可貴的。
總體而言,老安寨古茶園作為普洱市思茅區“中國茶城”的一個縮影,具有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在中國乃至國際的茶葉舞臺上都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