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小平同志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他一生中許多影響深遠的重大決策都來源于調查研究。他曾說,要把調查研究作為永遠的、根本的工作方法。從鄧小平的調查研究工作中,我們能體會他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敢于擔當的智慧和風范。
制定政策要通過調查研究
1961年7月,鄧小平同志赴東北調查研究鞍鋼生產問題,同時就制定工業企業工作條例進行調研。
關于鞍鋼生產問題,鄧小平連續六天聽取東北局匯報,指出:保鞍鋼是個戰略問題,保鞍鋼三分之二生產能力是個界限。在調研中,他反復強調:“一切都要按社會主義原則辦事,不要再照顧原來說過的話、辦過的事,那是照顧不住的”“凡是辦不到的,不管原來是哪個人說的,站不住就改,顧面子是顧不住的,今天顧住了,明天也顧不住”。
在考察尚處于會戰階段的大慶油田時,鄧小平特別關心石油工人的生活,親自到工人們因陋就簡蓋的“干打壘”住房詳細了解情況。他提出辦供銷合作社送貨上門、開展多種經營、成立專業隊種地、辦牧場養豬、栽樹榨油等細致入微的具體辦法。
通過調查研究,鄧小平主持制定了《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為推動當時國民經濟的全面調整發揮了重要作用。1980年他回憶起這次調研,說:“1961年書記處主持搞‘工業七十條’,還搞了一個工業問題的決定。當時毛澤東同志對‘工業七十條’很滿意,很贊賞。他說,我們終究搞出一些章法來了。”這個“章法”,來自調研,來自實踐,來自對老百姓生活的真切關注。
調整政策要通過調查研究
1961年4月,為響應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號召,鄧小平同志帶著幾位工作人員來到北京郊區的順義,針對農村人民公社工作中的情況和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為了了解社員生活的真實情況,鄧小平一到順義,就派卓琳到普通社員孫旺家住了一個星期,還派張大中、曹幼民等去北小營、上輦實地調研。他自己則輕車簡從,到處找人座談討論、實地調研,甚至還趁農歷三月三,和普通百姓一起趕了一次廟會,了解群眾生活和集市貿易情況。兩周內他召開了七次座談會,分別聽取縣委負責人、公社黨委書記、生產隊干部、縣社手工業負責人匯報情況,并親自到白廟村公共食堂、城關公社拖拉機站、生產落后的蘆正卷生產隊、工業搞得比較好的牛欄山公社、順義縣城關和牛欄山公社的集市等地實地調研。
順義地處平原,農業生產發達,號稱北京的糧倉,但1959年、1960年兩年順義的糧食產量卻連續下降。為什么?鄧小平首先調研的就是這個問題。座談會上大家眾說紛紜,有的說是1960年災情嚴重,有的說是這兩年大搞水利用工太多。鄧小平卻不以為然,他通過調研,心中有數:“你們的材料上都把勞動力減少當作1960年減產的第一個原因,我根據你們的材料算了一下賬,認為主要原因不是勞動力問題,而是群眾生產積極性問題,是干勁問題,也就是政策問題。”鄧小平這樣直截了當地指出當時政策上有問題,說出了人們要說而不敢說的話,在座的聽后心里為之一震、眼前為之一亮。隨后,他就此問題和當地干部詳細座談,討論了解決的辦法。
農村公共食堂是“大躍進”的產物,造成嚴重的浪費。群眾對此議論很多,但是人們怯于“反對公共食堂就是反對‘三面紅旗’”的壓力,不敢公開說“不辦”。對于這個問題,鄧小平提出要尊重社員群眾的意見。4月15日,鄧小平在北小營召開座談會,他反復問干部:“公共食堂到底是吃好?還是不吃好?現在群眾議論很多,要注意一下。”在座的都不敢說不吃食堂,還有人說上輦村的食堂辦得很好。卓琳當場指出:上輦村的食堂是假的,由食堂分糧食,社員回家做飯才是真的。鄧小平若有所思,表揚上輦村:你們對“共產風”“平調風”頂得好!吃不吃食堂要由群眾決定。
后來,鄧小平在牛欄山公社桑園村召開的座談會上明確說:“吃食堂是社會主義,不吃食堂也是社會主義。以前不管是中央哪個文件上說的,也不管是哪個領導說的,都以我現在說的為準,根據群眾的意見,決定食堂的去留。”這次調查研究的成果,也得到毛澤東的肯定,為中央進一步調整農村政策提供了有價值的一手情況和具體意見、建議。
檢驗政策要通過調查研究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出實現“小康水平”的“中國式的現代化”,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250美元,提高到20世紀末的1000美元,翻兩番。這個目標是鄧小平根據國內外材料作出的科學判斷。但到底可行不可行,他要到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去“算算賬”,調查一下實際可能性。
1980年六七月間,鄧小平專門到幾個省開展了一次調查研究。他在赴鄭州的途中說:“這次出來到幾個省看看,最感興趣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實現農村奔小康,達到人均1000美元,一個是選拔青年干部”“對如何實現小康,我作了一些調查,讓江蘇、廣東、山東、湖北、東北三省等省份,一個省一個省算賬。我對這件事最感興趣。8億人口能夠達到小康水平,這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你們河南地處中原,你們算賬的數字是‘中原標準’‘中州標準’,有一定的代表性”。
這個“小康水平”是個啥樣子?具體標準是什么?能不能實現?帶著這個問題,1983年春節前夕,鄧小平到經濟發展較快的江浙滬地區再次進行調查研究。
鄧小平一抵達蘇州,就開門見山地向江蘇省負責同志了解:“到2000年,江蘇能不能實現翻兩番?”“蘇州有沒有信心,有沒有可能?”江蘇的同志向鄧小平詳細匯報了近年來全省及蘇州工農業生產情況,表示像蘇州這樣的地方,準備提前五年實現黨中央提出的奮斗目標,實現“翻兩番”。
鄧小平急切地想知道,達到人均800美元的水平,社會是一個什么面貌?發展前景是什么樣子?江蘇的同志向鄧小平具體匯報了6條:人民的吃穿用問題解決了;住房問題解決了;就業問題解決了;人不再外流了;中小學教育普及了;人們的精神面貌變化了。
鄧小平為蘇州人民取得的成績興奮不已。之后,鄧小平又到杭州、上海等地調研。這次調查研究,堅定了鄧小平對“翻兩番”、實現小康目標的信心。回到北京后,他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介紹了“小康水平”的社會狀況和6條標準,高興地說:“看來,四個現代化希望很大。”
愿意俯下身認真調查研究、善作調查研究,讓鄧小平一生見微知著,洞觀道路、明辨方向。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一次調查研究,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談。他說,“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們也就越高興”……這次調研談話闡發的一系列全新論斷,驅散了長期困擾人們的思想迷霧,把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了一個新階段。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