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馬古道是一段從云南省臨滄市鳳慶縣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路線。臨滄市是云南茶葉的主產區,自古以茶聞名天下。臨滄茶正是通過這條路,走到下關(今大理市),再走到昆明,再運往西藏。
那個時候,每當春茶季節來臨,來自西藏、下關、巍山(今大理州巍山縣)的茶商們紛至沓來,收購毛茶。
茶馬古道是如何消亡的?它最興盛的時候又是什么樣子呢?帶著這些疑問,我沿著茶馬古道“云下線”,重走這段傳奇之路,聽那昔日的馬幫調子,回響在滾滾瀾滄江上……
公郎鎮
茶葉盛世時代的“小上?!?/p>
公郎鎮地處大理和臨滄的交界處,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兩地的商品交易中心。據說,明清時期,來自全國28個省的商人都在此經商販運,茶葉是銷售量最大的商品,公郎由此成為云南省第二大茶葉集散地。來公郎經商販運的商人大多是回族商人,鎮旁的回營村就是當地回族商人的聚居地。據《蒙化府志》《蒙化志節稿》記載,在元代,已有回族先民入籍公郎。明清兩代,有一些回族軍人、從事工商的回民從江蘇南京、江西等地出發,沿著茶馬古道“云下線”,從臨滄市云縣的哨街過神舟渡到達公郎定居。公郎就是當時所設“營、屯、衛、所”的一個聚點,故名“回營”。新中國成立前,公郎回民多數以養牲口、趕馬為生,他們還到臨滄各縣收購茶葉,馱到下關去賣,走的就是茶馬古道“云下線”。
2002年以后,由政府支持、村民集資,公郎鎮建立了茶葉交易中心,市場每年茶葉交易量上萬噸,成為云南著名茶葉交易市場之一。雖然茶馬古道廢棄了,公郎也一度成為一個交通不便的角落,但這里物產豐富,茶葉、烤煙、核桃、肉牛等農副產品遠近聞名。祥臨高速公路從這里經過,古鎮又迎來了一次新機遇,恢復了古老的商業傳統,這個萬方輻輳的小鎮又重現往日的光彩。
東蓮花村
茶馬古道馬幫聚集地
走入綠柳深處,一個淡雅、古樸的村莊映入眼簾,那就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巍山縣永建鎮東蓮花村。
民國初年,東蓮花村是茶馬古道馬幫鍋頭聚居地,他們在這里建蓋了不少令人嘆為觀止的精美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的角樓有5座,古民居有22院。其中,民國三十年建成的馬家大院最具代表性。馬家大院古建筑群多采用“六合同春”布局,角樓林立、重門深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閣樓”等建筑工藝十分精湛,無論是照壁還是雕花,都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伊斯蘭文化和諧并存的景象。
東蓮花村是一個極具回族風貌的古村,每一家都有一個較為隱秘的角落,存放釘掌的工具、馬鞍以及馬幫用物。主人也知道這些東西都不會再用到了,但還是會仔細留存,作為故物,憑吊祖先。有些主人則把土罐、銅壺等作為茶室的點綴和裝飾。
鳳陽邑村
茶馬古道“云下線”最后一站
“茶馬古道鳳陽邑段”是大理市的一條古道。它始于漢代,成型于南詔大理國時期。2013年,鳳陽邑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評為“中國傳統村落”稱號。如今,“茶馬古道鳳陽邑段”列為大理省級旅游度假區茶馬古道修復及保護利用項目推進實施。古道全長1900米,較好地保存了原貌,路寬3.5米,路中鋪有青石板(即“引馬石”),道路兩旁有石凳和鋪臺子。
鳳陽邑村的茶馬古道遺跡不過1900米,卻濃縮著茶與馬幫、馬幫與馬哥頭的故事。鳳陽邑是茶馬古道“云下線”的最后一站,一路上,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的馬幫來到這里,便算走完了茶馬古道“云下線”。馬哥頭與買家錢貨兩訖,便各奔東西。
鳳陽邑村的茶馬古道遺跡堪稱奇跡,大理因發展旅游業,是一個被城市化浪潮徹底沖刷過的城市,但鳳陽邑村依舊在綠水潺湲、青山逶迤里,脈脈延續著一個個古老的故事。
在一個舊宅院,老屋在陽光下打盹,任憑野草在窗前階邊瘋長,這正是許多時光流過之后情形:熱鬧之后的沉寂,忙碌之后的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