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
基礎研究是科學之本、技術之源、創新之魂,產生的成果是很多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的“命門”,也是我國建設科技強國的根基。顛覆性技術創新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突破口,對于國家前途命運、人民生活福祉具有重要作用。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是形成顛覆性創新成果的原始動力。
我國曾經錯失世界科技革命的重大歷史機遇,當前,我國基礎研究正處于一個機遇與挑戰交匯并存的歷史時期。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為我國提供了自工業革命以來最好的機遇窗口,機會稍縱即逝。準確把握發展形勢,瞄準關鍵領域,加強原始創新與基礎研究,對提升我國核心競爭力意義重大。要改變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就必須加強基礎研究的系統部署和戰略布局,心懷“國之大者”,瞄準科技關鍵前沿領域,科學布局、久久為功,努力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打造系統完備、先進高效的基礎研究體系,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加強基礎研究戰略布局,要堅持“四個面向”,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即解決“研究什么內容”和“在哪里研究”的問題。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云涌。我們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關鍵難題,加快發展根部技術,為創新發展提供源頭供給,從而加速孕育顛覆性技術變革和群體性技術突破,不斷催生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謀求生產力質的飛躍。
加強基礎研究戰略布局,要聚焦研究主體,即“誰來研究”和“研究機理”的問題。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國家戰略需求和前沿科學問題為牽引,組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大平臺大團隊,開展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共性需求的定向性基礎研究,著力解決影響制約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加快建設原始創新策源地。
短板弱項尤其是“卡脖子”的地方,是阻礙科技自立自強的癥結。面向最有可能孕育顛覆性創新的領域,我們需要高度重視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在科學機理上“供給不足”的問題,加強有關研究工作,打破內外部界限,探索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推進跨學科知識生產模式,促進技術、產業、政策上的協調發展。眾所周知,基礎研究是一個需要潛心鉆研的過程,只有“勇闖無人區”,具備深厚的科學功底、良好的科學思維和方法,堅持長期積累,坐穩“冷板凳”,才能產生重大的成果。科技創新真正的希望在青年一代,要讓青年科學家有更多機會、更大舞臺,能夠發揮聰明才智“挑大梁”,出大成果。
我們要繼續全面加強對基礎研究發展的頂層設計,加強顛覆性技術創新發展的政策體系構建,不斷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推動人才資源的全球有序流動。“創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們要構建以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等為主的“梯次化”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同時,努力營造制度環境、文化環境、保障環境,做到真心愛才、誠心待才、貼心育才、寬心容才,形成育才、識才、選才、用才的良好風尚,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既是我們堅定的選擇,也是堅守的使命。沒有“挺得起腰”的基礎研究,就很難有“站得住腳”的創新成果。新時代新征程上,科技工作者要砥礪“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的勇毅擔當,激揚“敢為天下先”的創造豪情,圍繞國家亟需突破的關鍵核心技術,當好“開路先鋒”,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當好“助推引擎”,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
責任編輯:王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