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煦

對張北而言,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不僅看中規模,更重視示范引領效應。一系列創新成功案例引路,張北新能源產業建設創新成果層出不窮,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展示清潔能源示范項目和科研技術成果的窗口。
“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這是北京冬奧會期間被交口稱贊的“浪漫故事”。
2020年6月,新能源利用的關鍵項目——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工程正式投運。作為該工程四端環網的重要送端,清潔的電力從中都換流站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北京,點亮一座座奧運場館,點亮萬家燈火。
對張北而言,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不僅看中規模,更重視示范引領效應。一系列創新成功案例引路,張北新能源產業建設創新成果層出不窮,該縣先后推動申報和實施國家多能互補示范工程、新能源微電網示范工程、風電和光伏平價上網示范工程、源網荷儲一體化碳中和示范項目、國家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等9個門類示范項目,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展示清潔能源示范項目和科研技術成果的窗口。
張北縣曾是河北和北京周邊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縣區之一,被確定為河北省十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貧困發生率29.63%。
近年來,?張北縣緊緊圍繞光伏、農牧、旅游、生態四大扶貧產業,通過龍頭企業引領、合作組織帶動、產業基地示范三種模式,為脫貧人口探索出一條集體經濟增值、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致富路,實現了199個貧困村、35639戶63179名貧困人口全覆蓋。
走進張北縣阿里巴巴廟灘二期的數據中心,藍天下橘紅色的廠區被映襯得格外醒目。該縣已建成大數據中心7個,在建大數據中心1個,服務器規模達到52萬臺,阿里巴巴天貓“雙十一”成交額的90%以上業務交易量通過張北數據中心完成。
數字經濟既是朝陽產業,也是高耗能產業。每10萬臺服務器,一年耗電量3億千瓦時左右。在一般區域,若想實現數字經濟大規模發展,電力能否正常供應是很大的一個制約因素。在張北則不然,風光資源非常豐富,就地發電,就地消納。
發展成果惠民利民。張北縣還大力推進“零碳”新能源民居示范工程,讓老百姓共享好“風光”,共享綠色生活。
圍繞生態保護、縣域經濟發展、營商環境和全域旅游等問題,張北縣委副書記、縣長侯東林近日接受了《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的獨家專訪。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
《小康》·中國小康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張北縣在踐行“兩山”理論,推動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上有哪些具體做法?
侯東林:我縣始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首都兩區”建設,不斷深耕綠色發展沃土,培育綠色發展動能,深推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一是堅持生態優先。牢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通過植樹造林、休耕種草等措施持續改善生態環境。2021年以來,累計造林7.44萬畝、休耕種草114萬畝,全縣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2.5%。深入推進大氣污染綜合治理,2022年PM2.5年均濃度降至13微克/立方米,全年空氣質量達到或好于二級天數平均在300天以上,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被評為全省“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先進縣”。
二是發展綠色產業。立足資源稟賦,深挖“風光”資源潛力,全力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全縣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826.6萬千瓦,居全省第一,成為全國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的核心區。在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同時,力推數字經濟加速升級,加快建設綠色數據中心,已運營數據中心7個,大數據服務器規模達到52萬臺,被定位為國家“東數西算”8個算力樞紐節點中京津冀的起步區。新能源和大數據產業被列為全省重點支持的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同時,深度融入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發展大格局,努力打造旅游+文化、旅游+康養、旅游+農業等新興業態,連續五年入選“中國最美縣域榜單”,被評為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張北馬鈴薯”“張北莜麥”榮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67個產品獲得國家綠色有機認證,被評為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三是塑造綠色城鄉。統籌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建設綠色低碳美麗城鄉。一方面,深入實施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建設,城鎮化率達到70.09%,縣城建成區達到21.5平方公里,城市綠地率達到38%,被評為國家園林縣城,成功創建省級文明縣城。另一方面,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2021年以來,累計綠化村莊1910畝,建成衛生廁所9201座、美麗庭院7814座和精品庭院2873座。特別聚焦“雙碳”背景,引入第三屆中國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15棟由清潔能源驅動的零耗能建筑全部落成,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的氛圍日益濃厚。
打造營商環境促優勢產業發展
《小康》·中國小康網:抓項目、招商引資是張北縣今年的重點工作。經濟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張北縣在打造良好營商環境方面具體做了哪些工作?
侯東林:近年來,我縣始終堅持抓營商環境就是抓發展,努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培育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著力把營商“軟環境”變為發展“硬實力”。2022年,張北縣入選縣域高質量發展經典案例,全縣規上工業企業達到65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5家,招商引資年度考核位列全市第一。
首先,強化服務效能,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通過完善服務模式,大力塑造重商、親商的政務文化,不斷提升企業、群眾滿意度。一是夯實服務硬件基礎。依托政務服務中心建設,全面提升綜合性政務服務大廳功能和建設水平,對進駐事項、功能區分等進行再升級,進一步實現“進一扇門、辦所有事”。二是助力企業紓難解困。成立了融資、拆遷、土地交易“三大專班”,組建了各鄉鎮、各行業36個企業服務中心,公檢法部門成立保障服務工作專班,快速辦理企業反映的訴求,實實在在解決了一批困難和問題。三是提升“幫辦”服務效率。各涉企部門成立“幫辦團隊”,實行企業、項目、工程包聯責任制,根據市場主體需要,提供個性化服務方案,及時解決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各類問題。四是堅持“無事不擾”原則。嚴格落實每周一、周五及法定節假日“企業寧靜日”等惠企制度,“企業寧靜日”期間,行政執法機關原則上不得進入企業實施各類行政執法,減輕企業負擔。
其次,深化改革創新,拓展市場主體發展空間。一是建設網上辦理平臺。全力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做好與市級平臺的無縫對接,實現信息共享、互聯互通;推動網上政務服務平臺與實體大廳融合,構建實體政務大廳、網上辦事大廳、自助終端等相結合的服務新模式,實現申請、受理、審核、發證、公示全部一網通辦。二是推行“容缺審批”。在依法依規的基礎上,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推行“容缺受理”,對于非關鍵性材料,項目單位可以暫不提供,只要書面承諾符合審批條件或者在規定期限內可以補齊容缺資料,可先行做出審批決定。三是優化報裝流程。在政務服務大廳設置用水、用氣、用熱服務專區,提供“一站式”咨詢服務。將用水、用氣報裝時間壓縮為4個工作日內,用熱報裝時間壓縮為7個工作日內,對建筑區劃紅線外市政管線工程,審批時間不超過5個工作日。
另外,堅持實干導向,積蓄市場主體發展后勁。一是壓實領導責任。把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嚴格落實主要領導第一責任人責任,親自抓、負總責,定期研究、定期調度,對發現的問題及時交辦各行業主管部門加快整改,對工作不力、作風不實的進行約談,切實推動各項任務落細落實。二是晾曬公開承諾。深入開展優環境、促發展、踐承諾活動,各相關單位“一把手”公開承諾服務事項,定期分批次在媒體上公開晾曬、接受社會監督。三是嚴肅追責問責。成立優化營商環境政策咨詢、投訴舉報中心,24小時在線接受涉企政策咨詢和損害營商環境行為的投訴舉報,嚴厲打擊吃拿卡要、要挾勒索等“中梗阻”的人和事,一經查實,對單位“一把手”進行停職甚至免職處理。
《小康》·中國小康網:張北縣正通過多能互補微電網等新業態與數字產業有機結合,實現“綠色數據”,探索推動新能源與數字經濟兩大優勢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具體有哪些舉措?如何實施的?
侯東林:我們重點推進實施了用能互通、產業互融“雙互工程”。具體來講,用能互通是指,目前,我縣新能源年發電量超過100億度,全縣大數據服務器上架規模已達52萬臺,年用電26億度;預計2025年服務器上架數量可突破150萬臺,年電需求將超過80億度,新能源綠電完全滿足數據中心用能需求。特別是從連接供給和需求技術通道講,先后配套實施了47.5萬千瓦的多能互補、22萬千瓦的微電網、80萬千瓦的“互聯網+新能源”等項目,世界首創柔性交直流配電網示范工程建成投運,上馬10千伏世界首臺全控性電力電子變壓器,實現了億利2500千瓦光伏直流直供阿里大數據。產業互融是指,依托全縣大數據產業集群的迅猛發展,深挖后端發展云服務的潛力,大力發展信息技術服務產業,建設了總占地245.8畝的大數據信息技術服務基地。特別是,2022年引進網庫集團,探索開辟出一條新能源+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新路徑,目前已有鋰電池產業網、石墨烯產業網、單晶硅產業網等15個單品網上線運營,累計交易額達到5.11億元,直接和間接為新能源企業和張北就業累計輸送產業數字化人才200多人,年內將有30個單品網逐步上線。
全域旅游助鄉村振興
《小康》·中國小康網:民生福祉,作于細而成于實。從教育、醫療到文化,張北縣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張北縣在民生領域有哪些具體舉措?
侯東林:我們始終堅持共建共享強弱項,每年民生領域投入都占到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0%以上,民生福祉持續增進。
一是堅持不懈完善社會保障體系。2022年新增城鎮就業4367人,城鄉居民低保、醫保、養老保險應保盡保。432套人才安居房實現拎包入住,1528處城區自建房和6.46萬處農村房屋完成安全隱患排查,425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全部完成,城鄉住房保障堅實有力。
二是推動教育衛生事業普惠發展。2022年高考本科上線率達到75.38%,重點院校錄取人數繼續領跑全市;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張北分院成功掛牌,3所寄宿制學校擴建項目被列入全省寄宿制示范校建設工程,第二批11所鄉鎮中小學完成整合撤并,民辦義務教育壓減工作扎實推進,城鄉教育資源配置更趨優化。國家衛生縣城創建工作全面啟動,“一網、三中心、五平臺”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系統上線運行,18所鄉鎮衛生院全部實現縣級二級醫院駐點幫扶,城鄉醫療水平明顯提高;全縣公立醫療機構藥品、耗材實現國家醫保平臺統一采購,價格平均降幅分別達到50%以上和80%以上,群眾就醫成本大幅降低。
三是縱深推進文體事業繁榮發展。全省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通過驗收,本土第一個縣級文化藝術主力院團“張北二人臺藝術團”成功組建,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北斗杯”全國青少年體育大賽、越山向海國際人車接力賽等品牌賽事成功舉辦,建成各類健身場地540處,大眾文體生活更加豐富。
四是持續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積極創建全省法治政府示范縣,西梁村、東瓦窯村、東號村被評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持續深化雙擁共建工作,縣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小二臺鎮服務站分別被評為全國標桿型服務中心和示范型服務站。始終保持嚴打違法犯罪高壓態勢,圓滿完成冬奧會、黨的二十大等重要時間節點安保任務。國務院“安全生產十五條硬措施”高效落實,全縣工礦商貿領域作業場所視頻監控全覆蓋任務提前完成,2022年全年安全生產、森林防火、城市消防、食品安全沒有發生一起事故。全縣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小康》·中國小康網:多年來,張北縣依托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規劃建設,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全力打造集生態休閑度假、文化觀光、冰雪地熱、康體養老、鄉村風情為一體的全域旅游格局,走出一條全域旅游助推鄉村振興、農民致富之路。未來張北縣在旅游方面有哪些規劃?
侯東林:當前,張北還有許多“金字招牌”尚未閃光、許多文旅產業尚未成勢,我們正以創建全國全域全季旅游示范區為牽引,以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為契機,深入推進“文旅+”行動。
一是我們謀劃了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布局。聚焦塑造好草原文化、長城文化、軍事文化、皇家文化等文化IP,致力于推動觀光游向度假游轉變、單季游向全季游轉變、景區景點游向全域全季游轉變,我們謀劃了“一心一環兩道五區”全域旅游發展布局,即全域旅游服務中心、精彩張北自駕環、草原天路及張庫古道、冰雪旅游聚集區、張北草原旅游集聚區、遺跡旅游集聚區、牧場旅游集聚區、城市旅游集聚區,發展布局的“新變化”,必將帶來觸手可及的“大商機”。
二是我們強化了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要素。著眼讓張北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珠聯璧合、相互輝映,推動文化和旅游有機結合、深度融合。空間足,上萬畝草場20余處,“空心村”治理集體建設用地12000多畝,可供流轉耕地近百萬畝,是建設共享牧場的首選之地;地力優,域內綠色優質耕園地達到75.16萬畝,2019年國家地質調查隊僅調查三個鄉鎮,就發現富硒土地2萬畝,是理想的“綠色康養食品”基地;產品特,藜麥、沙棘果獲得農業農村部有機食品認證,藜麥、麒麟西瓜、歐李等特色種植成功試水,央視多次推介,建設“農業+旅游”田園綜合體蓄勢待發。
三是我們拓展了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業態。重點加力實施“文化+”“旅游+”“文化和旅游+”,加快業態跨界融合。借力張北—華潤希望鄉村、張北中都現代馬產業中心、紅人谷國際影視及電競運動產業園等一批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示范項目,利用3~5年,培育建成一批精品旅游項目、一批精品特色小鎮、一批精品旅居民宿,農村地區基本形成一鄉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自然和民俗特色結合旅居產業集群,構建起特色鮮明、附加值高、成長性好的文旅融合現代產業體系,讓更多游客從到張北旅游,變為到張北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