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孟
我國高等師范學校自清末民初誕生以來,一直在師資培養中扮演重要角色,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高等師范學校若要追求進一步發展的前提必須有所改變。20世紀20年代“高師改大”運動后,這一訴求在近現代我國師范教育領域表現的更為突出。但從師范學校自身發展而言,是否有必要改革以及如何改革,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綜合化轉型背景下我國高等師范學校如何選擇自身的發展路徑是探討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高等師范教育發展史上,師范學校正式開始綜合化轉型之前實際上已經多次發生與綜合大學分合的過程。從清末民初實行封閉式師范教育體制到“五四”之后開放性師范教育體制的轉變,我國師范教育的發展并無統一定式。20世紀80年代后,國外師范教育發展經驗的積淀以及社會變遷帶動教育需求的變動,師范教育急需調整其存在方式以滿足社會發展的多元需求。故高等師范學校在實踐改革中走上了轉型發展之路。
2003年在北京召開的“新時期教師教育改革發展的前瞻與對策”研討會規劃了師范院校發展的路子,提出師范院校必須走開放的綜合化的辦學之路[1]。此次研討會再次表明我國高等師范教育從獨立、封閉的師范教育體系向綜合、開放的師范教育體系轉型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中國的師范教育一直就是面對教師需求的數量時代[2]。2003年《非師范院校積極參與教師教育行動宣言》的發表給予了非師范院校參與師范教育政策上的肯定。上述諸多條件的相對成熟,為我國高等師范學校綜合化轉型奠定了基礎,使綜合化轉型的趨勢成為主流。
新世紀以來,高等師范學校綜合化轉型的表現愈發突出。首先體現在名稱上的變化,即從“學院”向“大學”的轉變,如江蘇師范學院改為蘇州大學。實際上,大學的出現要比學院早的多[3]。一般而言:學院相比大學,其學科、規模、層次等方面都大大少于或低于大學,且師范學院主要是培養師資的學院,在辦學理念、學校職能、學科建設等方面與大學都有較大差別[4]。故名稱上的變化是高等師范學校綜合化轉型過程中最外在的體現。近年來,不少師范院校紛紛通過更改名稱躋身大學行列,2018年,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更名為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次年,阜陽師范學院從學院改為大學。可以發現,時至今日,高校更名仍然是高等師范學校綜合化轉型的一種普遍表現。
高等師范學校綜合化轉型不僅包括師范學院向綜合性大學的轉變,同時綜合性大學也在向師范學校靠攏。故高等師范學校綜合化轉型主要表現為以下四種形式:(1)高等師范學校通過自身更名或升格的形式向綜合性大學靠攏,如魯東大學;(2)以原有的高師院校為主體,通過與其他院校合并組建成新的綜合大學,如寧波大學;(3)以其他大學為主體,高等師范學校以并入式的形式組建新的綜合大學,如濟南大學;(4)自身院校只改造、不更名的前提下,逐步向綜合大學過渡的形式,如臨沂師范學院。這四種形式囊括了當下我國高等師范學校綜合化轉型的基本形式,可以看出,高等師范學校綜合化轉型以一種雙向互動的形式進行的更為徹底。
轉型即意味著接受新型教育體制、突破舊有教育體制的嘗試,由于師范學校和綜合大學體制的不同,因此師范學校轉型之初難免存在各種不適應的問題。
高校更名最早可以追溯到天津中西學堂改為北洋大學堂,這是我國最早參與更名的高校。當下,據教育部統計,2015年全國申請更名的學校有27所,師范院校6所;2017年列入專家考核的更名高校有16所,師范學院3所;2018年批準設置的高校有16所,師范院校有3所;2019年批準設置更名高校共有4所,師范院校1所[5]。高校更名本是好事,初衷在于能夠提升辦學水平,增加社會認可度,對于綜合能力強的高校來說是提升學校綜合水平的有效契機。
然而,當下出現的高校更名背后隱藏的卻是人們對師范“學院”與“大學”名稱之間的差別對待。此外,更名只是高師學校轉型的一部分,轉型不僅要求名稱的變化更是對學校軟硬件設施、師資人才隊伍建設等更新提出的要求。往往轉型過程中很多高校忽略了這一點,諸多學院懷揣“鍍金心理”,申請更名為大學,才會出現對高校改名趨之若鶩的現象。因此,高師學校一時更名的興起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動性。
高師學校綜合化轉型要滿足師資需求的相對飽和、教師社會地位的提高、高等教育大眾化已初步實現等前提條件。然而,我國高師學校綜合化轉型過程中部分高校出現過早轉型,“大躍進”式的改革舉措。一方面與當時人們對綜合性大學的認知有關,多數人認為綜合性大學的水平高于師范學校,“大學”名稱比“學院”要高級,試圖通過轉型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部分師范學校急于轉型向綜合性大學靠攏;另一方面與當時教師教育發展的需要有關,社會經濟、政治等的變更對教師的數量和質量相應發生變化,對教師的要求也從單一性轉變為多元化,要求教師具備綜合能力。在這樣的動力促使下,一批高等師范學校紛紛轉型,事實表明,在各種條件未成熟前,急于求成不可取,反而導致教育質量水平下降的后果。高等師范院校實際上是在沒有足夠準備的情況下,被“拋”出原有的運行軌道[6]。這樣看來,在缺乏相應理論準備和對全局運籌帷幄的情況下,高等師范院校被動的進行綜合化轉型很難取得預期效果。
時至今日,我國的師范學校其內涵早已發生變化,師范大學不僅僅局限于師資培養,而與其他普通大學一樣參與各式人才的培養。2003年全國36所師范大學共有師范專業801個,而非師范專業卻達到了1039個[7]。如今的師范大學是典型的“師范+大學”,但是在師范學校轉型初期因與綜合性大學的角色沖突,轉型后的師范大學在教育領域很難立足,以至于關于師范教育的論爭再次被人們提起。
早期的師范學校是師資養成的專門機構,開設師范專業、招收師范學生,綜合化轉型之后,師范大學自身也通過增設非師范專業、招收非師范學生,積極向多科性或綜合性大學看齊。這一變化打破了高等師范學校在師資培養領域的世襲制,同時由于部分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的加入,師范大學所具有的獨特師范性被分解開來,一時間,師范大學模糊了其在教師教育領域的定位,人們開始以綜合性大學可替代師范大學的緣由對師范大學的合理存在提出質疑。轉型后的師范大學該如何存在成為人們開始思考的問題。
從20世紀20年代“高師改大”運動后,我國高等師范學校就已經開始了綜合化轉型的初步實踐。但我國高等師范學校如何走好綜合化轉型之路,避免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值得深入思考。
高等師范學校綜合化轉型首先要以理念轉型為先導,理念是高師學校著手轉型的指向標。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高師綜合化轉型實踐中出現的盲目合并重組、升格,“大躍進”式轉型說明在我國高師轉型中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即高師學校轉型理念的缺失。師范教育是實踐領域,不能走完全抽象知識的學術化道路[8]。民國時期諸多高校出現的“改名熱”,歸結到一點,即是這些高校對于綜合化轉型沒有正確的理念作指導。
1931年梅貽琦就職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時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一語道盡大學的真諦,大學興辦的關鍵不在于物質條件的多少,而在于要有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師范學校轉型為綜合大學同樣不在于表面上的“更名”,更多的是學校綜合發展水平、師資條件、軟硬件設備等方面的條件成熟。雖然,師范學校在向綜合性大學轉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有諸多矛盾,而解決這些矛盾首要之初便是擺正轉型的理念,轉型并不是拿掉“師范”,增設非師范專業的簡單相加。改變綜合性大學比師范學校優越的看法,教師教育無論是綜合大學辦,還是師范學校辦,都要明確辦學定位,使師范教育的本色得以彰顯。理念轉型的先導之處就體現在能夠迅速找到改組后教師教育的合理定位,保證其教師教育特色不被弱化。
轉型本身而言就是突破舊有體制,追求新型教育體制的嘗試過程,是突破,亦是挑戰。可以說,轉型是一個不斷試誤的過程,在不斷嘗試錯誤的途中最終發現適合我國師范教育發展的路子。從當時我國教育整體發展情況看,除個別基礎條件比較完備的高師學校外,綜合化轉型對大多數高師學校來說是一種“超前消費”的行為,轉型是一個歷史過程,不可操之過急,因此,師范學校在選擇走綜合化轉型的道路時,可以考慮分步實施,以循序漸進為原則。
針對那些學術能力強、基礎條件完備的重點高師學校可以選擇直接轉型或通過與其他學校合并向綜合性大學轉型。其他普通師范院校可以合并到綜合性大學,依附綜合性大學發揮教師教育功能。而那些以教學為主、轉型條件不足的師范學校可以暫時按兵不動,繼續執行其師范教育模式成為我國師資培養的后備力量,但向其傳達綜合化辦學理念,為之后轉型提供思想準備。
綜合化轉型是一個復雜的工程,特別是在諸多條件還不成熟的情況下,轉型更應該是深思熟慮的決策,是與國家特定時期采取的教育制度相匹配的結果。高師學校綜合化轉型的復雜體現在學校不僅在學科和專業設置方面需要一個過程,在師資隊伍建設、資源整合等方面也需經歷一個歷史過程。故高師綜合化轉型的舉措一定是以國家經濟實力為基礎、與教育發展一般規律相符合的理智行為。
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概念于20世紀90年代首次提出,內涵式發展是相對于外延式發展而言的,外延式發展形式下我國高師學校面臨著師范學校定位不明、教師教育特色弱化以及學校資源短缺等諸多問題,高等師范學校欲獲得長遠發展,必須做出相應調整,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高等師范教育內涵式發展”作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再次被提出。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高等學校要走內涵式發展之路,堅決糾正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綜合性、多科性發展的傾向[9]。通過對學校名稱更替的嚴格把控,讓師范學院把發展的目光聚焦在師范教育本身的發展。
潘懋元先生曾講到:“高等教育要實現內涵式發展,就要改變依賴辦學升格、依賴外延式發展模式的現象”[10]。從我國高等師范教育發展路徑看,師資數量是高師學校綜合化轉型的前提條件,而教師質量提升則是師范院校綜合化轉型的永恒主題,20世紀80年代后的高師院校綜合化轉型,其根本動力都是基于提高教師教育質量的需要。即使是民國時期的“高師改大”運動其初衷也是如此,高師改大”不是目的,也不是要丟掉師范教育,而是提升層次,追求質量[11]。當然,高等教育走內涵式發展除提升教師質量外,還要在增強學科專業建設,加大科研投入方面下功夫,使高等教育在科學研究、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并駕齊驅。
通過對當前我國高等師范學校綜合化轉型現狀以及存在問題的探討,可以明確的是高等師范學校綜合化轉型是當前我國高等師范學校轉型發展的主要趨勢,但不是唯一途徑。在綜合化轉型的背景下,師范學校依然要堅持走師范特色為主的發展路徑。師范教育是一個獨立的體系,故師范學校有其獨立存在的必要性。師范教育本負有一種特殊使命,自宜獨立為宜[12]。
在綜合化轉型趨勢下,高等師范學校可以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如北京師范大學,師范教育與基礎教育一起抓,一起發展。但綜合化轉型發展并不是在每一個師范學校都適應,高等師范學校依舊要保持其師范特色,在綜合化轉型發展的背景下更應該發展師范學校的特色專業,增強不可替代性。因此,師范學校要明確自身的定位,并在定位之上作出特色,從而在綜合化轉型潮流的趨勢中掙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