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萌
(中共安陽市委黨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致力于解決好“三農”問題,始終把為人民謀幸福放在全黨工作的首位。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征程上,不僅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還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基層老百姓富起來、鄉村美起來。這就要求加快鄉村振興步伐,打造農業農村機械化、智能化、現代化新業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三農”工作重心發生歷史性轉移,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進鄉村振興,其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必須有強大的精神支撐,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全面推進。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為集中體現的紅旗渠精神將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為鄉村振興賦能,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我們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就需要發揚紅旗渠精神,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繼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貧困問題一直制約著我國的全面發展。我國人口基數大,基層群眾多,擺脫貧困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建黨百年之際,我國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現行標準下9899 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 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 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一勞永逸。一方面,相對貧困仍然存在,低保戶、五保戶等弱勢群體仍需有針對性的幫助;另一方面,脫貧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資源整合能力以及與時代接軌能力仍需加強。可以說,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三農”問題仍然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的戰略目標是鄉村全面振興。在具體實踐中發揚紅旗渠精神,堅定解決問題的信心,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意義重大。首先,要增強內生發展動力。強化系統觀念,整合政府、市場、社會各類資源,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的發展路徑,縮小脫貧群眾收入差距和脫貧地區發展差距。增加脫貧勞動力就業崗位,擴大就業規模,實現脫貧人口收入持續增長。其次,要完善外部幫扶機制。促進產業幫扶提質增效,不斷提高脫貧人口生產經營性收入。提升兜底保障水平,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實施分層分類保障救助,不斷增加轉移性收入。最后,要做好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及時準確認定監測和幫扶對象,控制監測范圍,確定監測內容,完善監測程序,做到應排盡排、應納盡納。
我們必須準確把握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系,在新發展階段,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錨定目標,勇毅前行。在變化中求發展,于實踐中找答案,就像河南省林縣(今林州市)人民一樣,困境中求生存,逆境中求發展。紅旗渠精神是林縣人民在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下,靠著自己的雙手團結協作,戰勝艱難險阻,創造美好生活的集中體現。20 世紀60 年代,物資較為匱乏,再加上剛經歷大旱災,修渠困難可想而知。林縣的黨員干部帶領著廣大群眾,硬是克服一切困難,實現了當地從吃水難到飲水便的歷史性轉變,完成了舉世矚目的偉大工程。凝心聚力的紅旗渠精神成為一代代青年奮勇爭先的力量源泉。我們要不斷從紅色精神中汲取不竭精神動力,激發攻堅克難的英雄氣概和開拓創新的昂揚斗志。
保障糧食安全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古語有云“倉廩實,天下安”“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深刻認識到紅旗渠精神的內涵和價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精神偉力轉化為實際動力,以更加務實的思想和行動全力保障糧食安全。
紅旗渠精神凝聚著中國共產黨的為民初心。共產黨人以身作則,團結群眾苦戰十年,終于解決了林縣人民歷史性的缺水問題,讓人民喝得起水、澆得起田、吃得起飯。現在我國農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連年豐收,但是糧食生產供應局面仍然復雜多變,比如種子問題。種子作為商品,堪稱農業“芯片”。通過技術研發培育出高質量的種子,是保證“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的重要環節,種子事關國家糧食安全。我國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95%,雜交水稻研究和應用一直領先世界,但是大豆、高端蔬果等育種水平還和國際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仍存在被他國“卡脖子”的隱憂。有些關鍵品種高度依賴進口,“洋種子”市場份額較大,糧食處于緊平衡狀態;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量持續增長,對質量和安全的要求更高;耕地、水和勞動力資源約束趨緊。因此,在糧食安全問題上,我們必須牢牢把握主動權,一刻也不能掉以輕心。實施糧食安全戰略,盡可能增加糧食產量、擴大余糧儲備,真正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在全力保障糧食安全的新征程中,機遇與挑戰并存,可能會遭遇更多險關與硬仗,其困難和復雜程度不亞于當年修建紅旗渠所面臨的艱難險阻,所以更需要政策引領。必須貫徹落實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凝心聚力,做好“兩藏”,力爭“兩保”,建立“兩輔”。“兩藏”就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要堅守18 億畝耕地保護紅線,全力保障糧食產能。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耕地地力等級,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提高農機裝備水平,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夯實基礎、提供保障。要堅持科技興農,農業機械化與農業信息化齊頭并進。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整合集聚科研資源,加大種業關鍵技術、重點品種研發力度,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水平,打造涵蓋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的創新體系。“兩保”就是保多樣、保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廣大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保多樣就是滿足消費者對豐富多樣農產品的需求;保質量關鍵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兩輔”就是“輔之以利、輔之以義”的機制保障。各級政府要完善體制機制,實施各種政策,確保農民種糧有錢可賺,并實行黨政同責,擔負起確保糧食安全方面的責任和義務。這就需要廣大黨員干部深刻領悟紅旗渠精神,學習楊貴等人實事求是、敢于擔當的精神,把人民放在首位,堅決穩住農業基本盤。
從開山修渠到鄉村振興,變換的是時空,不變的是那股為人民謀幸福的信仰與精神力量。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是黨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莊嚴承諾,更是黨的初心和使命在“三農”工作中的集中體現。在這一進程中,我們黨用心用情用力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落實好各項富民政策,發展好各項富民產業,豐富農村經濟業態。
整合城鄉發展資源、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著力延伸產業鏈和推進產業融合,實現一產優、二產強、三產旺,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新的發展模式。將農村的優勢資源結合現代市場需求優化重組,實現產業范圍擴大和就業渠道增加。各地可根據自身產業發展階段,發揮鄉賢的帶動作用,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主體參與的方式,鼓勵并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物流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積極探索多種產業融合形式,推動形成新的發展業態,切實增加農民收益。不斷提高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以特色農牧產品的加工、運輸、儲存和銷售為重點,擴大農牧產品產地初加工區域和資金規模;積極推動初加工設施的優化配套,推進初加工產業鏈條的延伸,加快農牧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農民不僅要依靠種植原糧獲得收入,還可以延伸產業鏈條,從“賣糧食”向“賣產品”“賣風景”“賣服務”“賣體驗”轉變,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
與修建紅旗渠一樣,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我們要搞清楚需求點,弄明白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制定清晰的發展規劃,在廣大黨員干部的帶領下,最大程度激發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農民在家門口富起來。就像林縣人民在黨的帶領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奏響了“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創業四部曲,使如今的林州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輝煌。鄉村產業發展的目的是帶動農民就業增收,不能富了老板、忘了老鄉,更不能把農民從產業鏈中擠出來,要大力支持工商資本到鄉村投資興業,形成老板帶老鄉、先富幫后富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有活一起干、有錢一起賺,形成鄉村產業發展新格局。
林縣人民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凝聚成了紅旗渠精神。紅旗渠不僅僅是一條渠,更是林縣人民樹立在太行之巔的一座豐碑。偉大人民在實踐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激勵偉大人民繼續干事創業。我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是勤勞勇敢的人民群眾拼出來的。幸福生活是奮斗出來的,我們要在前輩奮斗的基礎上,乘勢而上,再接再厲,譜寫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新時代黨員干部要感悟紅旗渠精神、賡續紅旗渠精神,永葆為民初心,奮力推進鄉村治理。鄉村治理的關鍵在于既要加強物質文明建設,又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推進鄉村治理,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培育文明鄉風、開展技能培訓等。要以政府為主導、農民群眾為主體,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和主動性。鄉村治理需要資金,政府可出臺一系列補貼政策和獎勵政策,同時農民群眾也自籌部分資金開展鄉村治理專項行動。首先要科學合理地規劃布局,因地制宜;其次要及時、認真、有效地落實,并找準問題,對癥下藥;最后要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覺悟,使其自覺維護治理成果,建設善治鄉村。奮力推進鄉村治理,需要真抓實干,團結協作,克服一切瓶頸障礙;要賡續紅旗渠精神,拿出“不成功決不罷休”的氣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黨員干部要當好鄉村治理的“排頭兵”,辦好農村的事。要持續整治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奮力打造“五星”黨支部。鄉村治理的核心就是激活農民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積極調動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暢通農民議事協商渠道,鼓勵農民主動建言獻策,使農民需求與政府舉措更加契合。針對農民群眾最關心的人居環境問題,要在實地調研各村情況的基礎上,探索分包治理,并將人居環境整治與干部績效掛鉤。首先,以治理“六亂”、開展“六清”集中行動為抓手,制訂方案、嚴格標準、明確責任、逐村驗收。開展背街小巷硬化工作,扎實推進戶廁改造工作,實施智慧人居工程等。其次,加大宣傳引導,提高農民群眾的參與度,增強農民群眾自覺保護人居環境的意識,形成干部主動、群眾自覺的良好氛圍。最后,針對人居環境整治中存在的問題,不逃避,不推諉,不扯皮,集中整治,持續督查反饋,致力于打造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新農村。有效的鄉村治理有利于促進產業、生態、文明、人才和組織等資源要素在鄉村的有效整合,為實現鄉村振興創造條件。
無論何時,廣大黨員干部都要牢記群眾的事無小事,要把紅旗渠精神轉化為擔當作為、矢志奮斗的精氣神,把學習成果落實到干好本職工作上去,落實到護航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上去,落實到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上去。
總之,時代變換,精神永存。紅旗渠精神代代相傳,深深融入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激勵我們奮勇向前。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要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把從紅旗渠精神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轉化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和實際行動,以更加務實的思想和行動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