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媛 翟繼軍
(1.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桂林 541004;2.東北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哈爾濱 15003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要教育引導全黨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斗爭精神,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斗精神,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習近平總書記還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睘榇?,在黨的百年歷史新起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深入研究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問題成為一項重要課題,亟須加強研究。
目前國內有關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意義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政治意義及育人功能,指出紅色文化具有政治優勢,是中華民族永葆旺盛斗志和進取精神的強大動力,能夠豐富大學生人文教育內容,幫助大學生養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形成積極向上的品格。此外,紅色文化還具有維系身份認同、彰顯執政主流價值、規范社會行為等價值功能。就其對個體的塑造功能看,紅色文化可以幫助個人堅定社會主義政治立場和信仰,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調節思想和行為,激發精神動力;就其對群體的凝聚功能看,紅色文化可以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凝聚群體共識,和諧人際關系,消解不良文化侵蝕,營造良好思想氛圍。
1.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紅色文化是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形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源頭,應充分挖掘其內在價值,發揮其引領社會思潮、堅定理想信念及激勵精神等功能,為民族復興提供精神支持。就增強紅色文化教育實效性來看,需要立足學生主體,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中融入紅色文化因素,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需要借助社會合力,創新機制,深度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切實發揮紅色文化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作用,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
2.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紅色文化資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活載體、活榜樣、活教材,兩者在內容和思想內核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內在一致性。就價值來講,紅色文化具有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鮮活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重要時代價值。就如何增強二者的實效性來看,實現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融合,必須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理論的引導作用,推進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積極發揮紅色文化的情感激勵作用,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共鳴;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在大學生人格教育中的價值,完善大學生人格教育;積極打造紅色文化實踐平臺,強化大學生的行動機制。
3.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與“四史”教育
就現實作用看,“四史”教育有助于青年汲取歷史智慧、提升歷史思維、有力反擊歷史虛無主義。紅色文化教育同“四史”教育密切相關,可幫助大學生從整體上學習主流和本質、理論和歷史、經驗和教訓。就課程建設來看,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共產黨黨史、改革開放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歷史知識主體,是從理論上把握歷史發展規律的重要內容。從知識體系上說,紅色文化教育同思政教育高度契合,“四史”是講好思政課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紅色文化資源是講好思政課的文化根基。
總的來說,外部社會環境復雜,高校思政工作未能適應時代變化,學校理想信念教育實效性不強是大學生理想信念薄弱的主要原因。當今社會,網絡與高校思政工作之間存在一些矛盾,具體包括網絡信息的龐雜性與人類處理信息能力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網絡文化的多元性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性之間的矛盾,網絡的非群體化與大學生群體性特征之間的矛盾,以及網絡的工具性與理想信念的價值性之間的矛盾。此外,教學內容陳舊,教學途徑單一,教學意識不足等也導致了大學生群體價值觀偏差、政治參與意識不高、抗挫折能力較弱等問題的出現。
有學者認為上述問題的成因是高校紅色文化建設存在重政治價值功能認同、輕文化價值功能認同,重實用效果、輕內涵發展,重文化物質建設、輕文化權利保障的問題。也有學者認為,高校對紅色文化的宣傳力度不夠,一味重視學習成績,忽視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導致學生對紅色文化持有漠視態度。此外,高校紅色文化建設意識不強,氛圍不濃,缺乏紅色文化建設內容的系統性和長效機制,教育活動的針對性也不強。
1.綜合創新說
從宏觀層面看,應端正社會主義高校的辦學方向并提高辦學質量。從微觀層面看,應該注重發揮網絡優勢,創新教育內容、形式、考核機制,優化環境,暢通渠道,建立研發基地,構建紅色校園文化,開展紅色文化社會實踐,充分利用革命戰爭遺址、博物館和展覽館等物質性實體,建立多元化教育信息資源合作關系,以開放性的動態考核機制和多元化的紅色文化教育形式提升紅色文化教育實效。總之,要將紅色文化融入實際教學和校內外實踐,打造“課堂教學—校內實踐—校外實踐”一體化紅色文化育人模式。
2.心理調適說
大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目標更加現實,價值選擇的評價標準更加寬容,群體心態趨于“內向”。因此,要順應青年心理發展特點,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加強思政教育動態監管,增強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獲得感,引領和塑造大學生的價值觀。
3.行為規范說
學者普遍認為應通過課堂教導和校內外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引發大學生的共鳴,規范其行為。要以關照、服務學生為目標,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發揮教師隊伍和專門力量的作用;要積極發揮紅色文化的情感激勵作用,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共鳴;要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在大學生人格教育中的價值,開展人格教育;要從文化意蘊、育人意蘊和政治意蘊三個方面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蘊含的精神價值和時代意義,創新課堂教學形式、文化載體、傳播途徑,推動紅色文化創造性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國內學者的研究立場和方法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學者對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研究成果的梳理、闡述使我們獲得了對這一問題的基本把握,拓展了我們的學術視野。然而,不容否認,現存研究尚有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現有成果多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很少從哲學、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視角出發尋求理論支持和方法借鑒。例如,對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中存在問題的分析與挖掘明顯欠充分,由此導致了對策建議弱化的現象,究其根本,主要是研究視角過于單一。
系統論的基本觀點是把事物、對象看作系統,重視聯系,重視整體,認為整體優于部分,從而使對策更具針對性。然而,現有成果或偏重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價值、功能,或偏重教育中的問題、內容與關系,或注重外在對策研究,在意義研究中又過于偏重政治意義研究,在教育內容、方法和手段上過于強調對教學技術的運用,而缺乏對以上內容的系統整合研究。事實上,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意義完全可以放到世界百年變局、中國共產黨的兩個一百年奮斗中去審視和定位,而教學技術也應同人文規約更好地結合起來。
現有對策多是教學技術、課程建設等“外控式”保障性建議,缺少對大學生特點進行恰當分析和把握的“內生式”教育機制。其原因主要在于外在對策易于把握,而內生機制建立則較為棘手。但若一味關注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外在而忽略由內而外的動力機制,不僅所提對策很難奏效,在研究中也易于形成孤立、片面的視角。
現有成果多從文獻入手,分析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應然性與實然性問題,缺少利用問卷調查、訪談和案例跟蹤等方式對大學生群體及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有效性的調查和數理統計分析,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
綜上,后續應從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問題的系統研究、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中的問題挖掘與設計、不同學科理論同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問題的拓展與整合等方面加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