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 陳希琳
黨的二十大提出“農業農村現代化”,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在實現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中,金融資本不可或缺,基金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尤其是需要社會資本的投入。艾格農業董事長、艾格資本創始合伙人黃德鈞在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金融是產業的血液,沒有錢是干不成的,需要金融“活水”灌溉。
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如何深挖服務鄉村振興的市場機遇?深耕農業領域多年的黃德鈞感慨頗多。“其實,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實際上是最經濟的,因為它是靠自然條件,陽光、雨水都不要錢,所以農業其實是最有效率的。但是因為植物生產過程有一個時間段,這個時候其他生產要素,比如機器、人力是閑置的,所以就導致農業的效率很低。為什么城郊的農民相對比較富裕呢?正是因為他能把自己的勞動力利用好。農忙時干農活,農閑時去附近城里打工,他能很好地發揮他的生產要素。”
黃德鈞一直推崇“鄉建投”模式。關于“鄉建投”模式,黃德鈞認為要從未來的業態角度去實現鄉村振興。“如果這個業態能實現,鄉村不用我們去振興,它必然會振興。因此,在金融領域我們要搞‘鄉建投’,要用新經濟、新金融模式去服務有特點的產業。比如對于重資產的投入,以此減輕企業家的負擔,因為每個產業都是由很多企業組成,所謂產業振興,其實就是企業振興。中國人是具備企業家才能的,從鄉鎮企業的發展就可以看出來。對于這些企業家的支持,體現在要解決他們的重資產問題。因為農業企業依附于土地,依附于固定設施。如果這些重資產能分離出來,由金融機構建立基金去接盤,同時證券化以后也能讓理財產品得到充實。”
而對于其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黃德鈞認為,金融領域本來就存在“不可能三角”,收益、安全、流動性,無法同時獲得。但是,未來的農業貸款也好,投資也好,其實風險并不比別的行業高,如果重資產的問題能解決,農業可以是輕資產的。“作為金融機構,應該想一些新的解決方案去支持有企業家才能的人,把企業做起來。如今,中國的農業企業正在面臨一個代際轉換的時代,金融機構在重資產領域、收購兼并領域,還是存在很多機遇的。”
對于農業來說,如果把“1+2+3”相關聯的領域都加起來,有100多個細分行業,其中都有全國性甚至全球性的大玩家,也就是Global Company,現在叫“全球型企業”,比如中糧、伊利、蒙牛,同時有區域性的小玩家共同構成一個生態系統。黃德鈞表示,現在我們的金融服務,實際上對大企業是有一定滿足程度的。問題是占比更大的中小企業,他們怎么樣獲得金融服務。這個可能是一個老難題。未來互聯網銀行在農業金融板塊發揮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社會資本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力量。政府對農業的投資,除了基本農田建設、大型水利設施之類,現在各地普遍采用鄉村振興基金的模式來扶持本地農業企業的發展。
鄉村振興基金是指各級財政或政府投資基金通過單獨出資或與社會資本共同出資設立,并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業供給側改革為主線開展投資,重點支持鄉村產業發展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國有企業平臺利用自有資金出資設立的基金,不屬于上述概念。
據艾格農業統計,截至2022年12月26日,全國范圍內的鄉村振興基金累計設立數量為192只,總計管理規模為1239.82億元。
按照省份統計,有23個省份設立了鄉村振興基金。除央企農村投資基金外,設立鄉村振興基金規模前五名的省份分別是廣東、安徽、山東、江蘇、貴州。其中,安徽、山東、江蘇的鄉村振興基金總管理規模已超過百億元,廣東的鄉村振興基金總管理規模更是已經超過了300億元。
鄉村振興基金近年來一直呈增長態勢,但產品發行數量仍然偏少,結構上大多以政府投資為主。
從早期的“撥改貸”到“貸改投”,如今中國的財政支農體制進入了第三階段,開啟了投資模式,通過成立母基金,找有能力的社會管理人,對農業食品產業進行商業化的投資。很多省份的鄉村基金或者農業基金,也都有讓利的安排,這些都是很好的政策。
黃德鈞認為,對于產業梳理、所投項目的安全性評估等方面,還需要更多專業機構介入鄉村振興基金,否則像搞運動式的一哄而起,很可能最后是一地雞毛。鄉村振興基金確實是一只很好的市場機制的“帶頭羊”。但是對鄉村的扶持,還需更加整體的金融解決方案。“投資基金這種模式,在國外更多是商業化行為。國外更多的是政策性擔保、政策性貸款、政策性保險,這些還是需要由政府出面來做一些安排。否則,純粹把鄉村振興的重任放到一只基金上面,可能不會達到目標。”
那么,如何才能把鄉村振興基金的促進作用發揮到最大?
黃德鈞表示,首先要梳理本區域農業產業的現狀和未來市場可能比較受歡迎的一些產業或產品,弄清楚這支鄉村振興基金的“頭像”,離國家投資的項目遠一點,離市場企業近一些。“鄉村振興基金是中國特色的,既不能體現在宏觀層面,也不能體現在微觀層面,它是一個中間層面的解決方案。”
對于未來鄉村振興基金的投資方向,黃德鈞認為,一是繼續在農業食品科技領域發力。科技是終極生產力,生物技術、數智技術、微生物基因組等極速的技術迭代將重構農資投入品、種養殖、流通加工消費等各個產業鏈條。
二是以都市圈“人財物”輻射交流范圍為龍頭(涉及約3億—4億畝,600-700個縣),發揮設施或精品農業的生態、人文、“三養”(養老養生養性)等與都市核心圈經濟聯系緊密的都市農業功能,特別是涉民生必需品“三保”(保量保質保價)的基礎設施(分級倉庫加工流通等)。城市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把鑰匙,過去是,將來還是。
三是對于農區和牧區、農牧交錯帶的縣域主要追求保產與高效:科技推廣網格化,種肥藥機農業社會化服務比例提高;大宗農產品商業化種養及加工業;職業農民及農場經營人員的農藝培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