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睿達
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氣象局,黑龍江綏化 152000
中國傳統氣象文化把氣象與農業生產、人的生命安全、醫療衛生、人體疾病與人的精神心理、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創作、宗教活動、戰爭勝負、居住建筑等方面相結合,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并對古代哲學、政治、醫學、農學、建筑學、文學等方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中國傳統氣象文化蘊含著中國古代人們認識自然的思維方式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念,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人與自然矛盾不斷加深,氣象災害和極端氣候事件日益加劇的背景下,中國傳統氣象文化知識和思想具有現實意義。在面向公眾的氣象科普工作中融入中國傳統氣象文化,對傳承與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向公眾傳播人與自然和諧理念,以及擴大氣象科普的社會影響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文明歷史的國家,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和龐大的農業經濟基礎孕育了豐富的氣象文化,而豐富的中國氣象文化蘊藏著中國先民追求天地人和諧的自然觀,蘊藏著中華文明特有的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在中國古代的哲學、農學、醫學、文學、政治軍事等方面都有大量反映與氣象相關的內容,在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中也存在很多氣象文化現象。
中國古代以種植農業文明發達而著稱,種植農業對氣象條件的依賴,成為推動我國古代氣象科技文化發展的主要動力。中國古代非常重視氣候與農事的關系,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也形成了許多重要的論述氣象與農業關系的文獻,其中包括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我國古代人們還總結形成了各類農業氣象技術,并被廣泛應用于指導農業生產。
將氣象與醫學相融合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創舉。我國獨創的中醫學強調一年四季、一日從早到晚的天氣變化和風、熱、火、濕、燥、寒等不同天氣環境,以及氣候的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我國傳統醫學認為,人與其所處的環境是一個整體,環境的變化往往對人的健康產生較大的影響;很多疾病的發生或者加重都與氣象條件存在密切的關系,并且存在一定的規律性[2]。
風雨雷電、霜雪露霧等是常見的自然氣象,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它們被賦予了審美的屬性,應和著世間萬象,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蘊[3]。甲骨卜辭、《詩經》、中國古代典籍與文學作品中對自然氣象的描寫,既是對自然現象的記錄,又表征某些社會意識具有生命哲思之內涵。
中國古人認為,氣象條件和氣候變化關系到軍事政治安全,一個王朝的覆滅、一場戰爭的勝負雖然有其自身的內在規律,但由于氣象原因則有可能使其加快或者延遲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在特定條件下,氣象條件甚至可以影響戰爭的勝負。中國古代軍事、政治的決策者非常重視對氣象與軍事政治方面的研究。
自古以來,人們的勞動、出行、寢居、著裝都與氣候環境及其變化有關,受不同地區氣候條件影響而形成的習俗反映在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飲食、服飾、建筑等方面都能反映出氣象對民俗文化的影響。例如,北方過年吃餃子,餃子是面(即小麥)做的,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比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類型以旱地為主,主要農作物就是小麥。而南方地區過年蒸年糕,年糕是糯米(即水稻)做的。因為南方大部分地區屬于亞熱帶或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耕地類型以水田為主,主要農作物是水稻。
中國古代哲學思維側重以現象聯系、事物表征、歸納和類比推理、具體的一般性和心靈體悟為特點。這種思維特點使氣象自然地與中國古代哲學產生了深刻的聯系。中國古代有許多極其重要與深刻的基本哲學概念的源泉來自對大氣的觀察,如“陰陽說”“五行說”,來源于對晝夜更迭、陰晴變化等氣象因素進行哲學思考的結果。中國古人將氣象與哲學相關聯的思想至今還影響著現代人的思維和心理。氣象學家張家誠認為,哲學與氣象之間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多變的大氣現象發人深思,引發哲學概念的產生,而復雜大氣現象的解釋更需要哲學思想的指導[4]。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觀測和記錄天氣現象的國家之一。早在3 000多年前我國殷代甲骨文中,已有表達風、云、虹、雨、雪、雨夾雪等天氣現象的文字記載。我國古代科學家在氣象觀測儀器方面也有許多發明成果。漢代已經使用天平式土炭和羽炭測溫計來測量空氣溫度,漢代與晉代使用銅制或木制的測風器進行風的觀測。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雨量器的國家[5]。中國古代氣象觀測的科學和技術一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對世界氣象科學的形成與技術的發展作出過歷史性的重大貢獻。中國古代在預測天氣方面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其中包括觀察天象、物候,氣象儀器觀測,推算歷法等方法。
2.1.1 向公眾科普古人預測天氣方法的意義無論是我國古人留下的包含“氣象”相關內容的典籍,還是在生產生活中總結的以諺語、俗語等形式流傳至今的“天氣、氣候與人們生活”方面的經驗,都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天地人合一”的整體觀;其中,我國古人用于天氣預報的方法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總結。雖然與以“大氣科學”為理論支撐的現代天氣預報方法相比,古人預測天氣的方法缺乏科學性,但秉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能夠在古人關于天氣預測方面的典籍中挖掘出許多在今天仍然使用的天氣預報方法。
例如,最著名的古代預測天氣的書籍之一《相雨書》當中有很多天氣預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而且能夠用現代天氣學原理印證其科學性,在今天仍然適用?!断嘤陼分小叭粘鰺o風而熱者,至日中,則雷雨作,風雨興也”,說明早上日出時分沒有風但天氣悶熱表明空氣濕度很大接近飽和水汽條件,但由于前一天夜晚地面降溫,使得早上對流層低層溫度低,不滿足對流不穩定條件,無法觸發對流。到中午由于太陽輻射使地面增溫,而使大氣結構變為下暖上冷,觸發對流活動可以形成積雨云甚至可以伸展至對流層頂,從而產生雷雨天氣,有時還會產生冰雹。這一現象多出現在夏秋?!叭找焉鋸],猶有霧者,細雨數日”“三日有霧蒙蒙者,狂飆大起”說明太陽已經高照,霧還未散明顯為峰前平流霧。平流霧預示著降雨。連日有霧表明天氣將轉化為不穩定狀態,氣旋鋒面即將到來預示著將起風或下雨[6]。
廣大社會公眾普遍對中國傳統氣象文化中包含的古人認識自然的方法和理念了解不深入,公眾普遍認為我國古人用于天氣、氣候預測的方法已經過時。這不利于中國傳統氣象文化智慧的傳承和發展。在天氣預報準確率依然存在很大提升空間的今天,我國古人用于天氣預報的方法也為現代天氣預報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國傳統氣象文化中蘊含著我國古人對天氣變化規律的哲學思維,對大氣科學的創新也將起到促進作用。大氣科學是研究非確定性現象的學科,人們對大氣本質認識會越來越深入,預報準確性也會越來越高。這是大氣科學與其他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的重要區別。大氣科學未來的重大創新,需要哲學思維和歷史思維等人文素養。
天氣氣候預測涉及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通過氣象科普手段向公眾普及古人預測天氣的方法,不僅能夠讓公眾了解中國古人的智慧,還能夠豐富公眾氣象防災減災方面的常識。
2.1.2 中國傳統氣象文化思想理念的現實意義中國傳統氣象文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倡導人們尊重自然、保護環境。例如,中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的綜合性農學著作《齊民要術》中含有大量論述農業與氣象關系的內容,其中蘊含著中國古人的“天地人和諧統一”的思想?!洱R民要術·伐木第五十五》引《孟子》云:“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薄洱R民要術·伐木第五十五》引《淮南子》云:“草木未落,斤斧不入山林?!弊龅讲煞ビ泄澲疲鹬貥淠镜淖匀槐拘院蜕L規律,讓其充分生長發育,維護樹木的自然生態,這樣就可以實現樹木的永久可持續利用,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發展[7]。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也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智慧。中國古人將天象、物候、人事統一組織到一個井然嚴密的時間秩序之中,根據節氣的特性安排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和節慶活動,保持著人時與天時的諸多統一反映了日常生產生活遵循自然規律的特質。
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以來,人類活動對氣候環境造成了負面的影響。近年來,氣象科技快速發展,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大幅度提高,但同時,全球氣候不穩定性也日益加劇,氣象災害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增多,人與自然的矛盾不斷加深,氣象防災減災的壓力沒有隨著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的提高而減輕。我國是世界上遭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當前越來越注重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將“減緩氣候變化”作為重中之重的時代背景下,通過氣象科普的手段向公眾傳播中國傳統氣象文化的理念和思想更具價值和現實意義,也對“人與自然和諧”等理念賦予了新的文化時代內涵。
氣象與人類的關系不局限限于人們需要對天氣變化的預測預報和防范氣象災害的常識,氣象對人們的健康、心理調適、日常生活、人口分布等都具有深刻影響,不同地區的文化習俗、人們的生活方式等都與當地的氣候條件息息相關。在中國傳統氣象文化的話語體系中,“氣象”不僅關系到人們的生產生活,還是兼具文學、美學與文化品格的概念范疇。
目前,面向公眾的氣象科普工作基本局限于普及氣象科學知識、氣象防災減災常識、氣象科技應用知識等對公眾具有實用性的方面,而很少向公眾普及中國傳統氣象文化中人文方面的內容以及我國古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方法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理念。將中國傳統氣象文化融入氣象科普工作,不僅可以加深公眾對中國傳統氣象文化知識的了解,還可以豐富氣象文化內涵,讓廣大公眾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氣象文化智慧,推進氣象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展。向公眾普及中國傳統氣象文化知識和理念,能夠使公眾對“氣象與人類的關系”有更全面的了解,對“人與自然和諧”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能夠激發公眾對氣象科普的興趣,擴大氣象科普的社會影響力。
在通過氣象科普手段向公眾傳播中國傳統氣象文化知識的過程中,用現代的語境、通俗的語言與時俱進地詮釋中國傳統氣象文化內容,結合公眾對氣象科普工作普遍關注的方面,如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天氣氣候知識,賦予中國傳統氣象文化新的時代內涵。例如,二十四節氣,是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的,對我國其他地區來說,同一節氣所描繪的情況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此外,伴隨著氣候變暖的趨勢,二十四節氣描述的天氣變化節點與實際天氣形勢可能存在差異。近現代以來,農民根據氣溫、降水、物候的變化動態地修改了與節氣相關的農諺,實現二十四節氣本地化。向公眾科普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時,應該讓公眾了解二十四節氣的歷史文化內涵和二十四節氣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氣候特征和地球氣候變化而動態變化。
在科普氣象知識的過程中也可以借助傳統氣象文化的力量,在中國古代很多歷史、文學作品中都有與“氣象”相關的內容,融入向公眾科普氣象知識的過程,能夠使氣象科普知識更加生動。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描寫了春季下小雨,萬物被雨露滋潤,賦予了雨這種天氣現象文學美感。有利于氣象科普知識傳播的素材,無論是歷史的、文學的,都應該利用起來,為氣象科普服務。
新媒體時代利用豐富多樣的氣象科普媒介,如氣象App、微信公眾號、氣象科普展覽、動畫視頻等,使中國傳統氣象文化內容變得更生動、有趣味性,更便捷地向公眾普及。同時,要充分了解不同的受眾群體及其需求特征。例如,針對幼兒和青少年群體時,在制作氣象科普讀物、視頻等氣象科普產品時,要根據其年齡階段特點,選取合適的內容,不宜過于深奧,要具有趣味性。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氣象科普手段更加多樣化。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氣象科普將會開發更多的方式和渠道,如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等,使中國傳統氣象文化內容的傳播更加生動、直觀、立體。氣象科普與中國傳統氣象文化的融合也將更加緊密。
氣象科普與中國傳統氣象文化的融合發展,還需要建立健全氣象科普文化傳播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和支持氣象科研工作者積極參與氣象科普工作,創作出更多高質量的氣象科普產品。
氣象科普與中國傳統氣象文化融合發展是長期的、不斷創新和發展的過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通過不斷創新和發展,推進氣象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更好地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