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生正處在人生的轉折點,其思想、性格、習慣都未定型,此時,學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擾,如教師不及時加以引導,滲透正確理念,學生未來的發展可能受到很大影響。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深奧的理論與空洞的說教占據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而適當開展心育,則可以使道德與法治課堂擺脫傳統的窠臼。然而在實踐中,一些教師缺乏經驗和技巧,開展心育時固守陳規,道德與法治課堂依舊枯燥乏味,學生的注意力也不集中。基于此,文章圍繞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落實心育進行分析。
【關鍵詞】案例;主題討論;心育
作者簡介:劉娟(1984—),女,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梁豐初級中學。
心育是心理素質培養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統稱。在道德與法治課上開展心育,不但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而且能為學生未來的發展鋪設道路。要讓道德與法治課與心育相得益彰,教師需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以學生的認知模式和興趣喜好為立足點,合理選擇教學策略,開展心育?;诖?,筆者結合多年授課經驗,從三個點出發淺析開展心育的教學策略,期望能為廣大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合理選擇案例,播撒心育之種
身邊的真實案例,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最有說服力,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心靈震撼。據筆者觀察,個別教師在開展心育時,會進行長段的理論描述和空洞的講解。然而初中生正處于智力與思維迅猛發展的階段,如果缺乏實際案例的映襯,僅僅依靠空洞的說教,學生很難產生共鳴,甚至還會形成逆反心理,導致心育流于形式。真正的教育應該與現實接軌,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心育亦是如此。所以,開發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資源時,教師應當圍繞教材內容,結合當前學生關心的熱點,尋找合理的貼近學生現實的案例,以窺探現實為切入點,引出心育[1]。
以“感受生命的意義”一課的教學為例,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體會生命的重量,讓他們意識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從而形成關愛生命與敬畏生命的意識。本課內容對初中學生來說很有現實意義,教師應當借此機會加強生命教育,引導他們思考人生,形成珍惜生命、珍惜當下生活的觀念。將心育與這節課的教學結合起來,則有利于學生形成強大的心理素質,讓他們在問題與困難面前不輕易放棄。然而,開展教學時,如果教師直接闡述道理,不但會讓學生的學習效率降低,還可能導致學生注意力無法集中,畢竟對于學生而言,生命是一個很宏觀、遙遠的話題。所以,在教學之前,筆者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了教學案例,以《雷鋒日記》與對志愿者的采訪啟迪學生思考,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意見,真正使珍惜生命的理念滲進他們內心。
【案例一】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如果你要告訴我們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揚那最美麗的理想?你既然活著,你又是否為了未來的人類生活付出你的勞動,使世界一天天變得更美麗?我想問你,為未來帶來了什么?—節選自《雷鋒日記》
【案例二】
志愿者一:我從上初中開始,一直接受好心人的資助,現在我工作了,也想多幫助大家,回報社會。
志愿者二:我在一家公司上班,我覺得一周中有五天是在為別人打工,而周末做志愿者這兩天,我是在為自己做事。
志愿者三:我已經退休了,又不會打牌,出來參與志愿者活動讓我有事做,我也再次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
……
在出示上述案例之后,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筆者拋出了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1:生命只有一次,關于生命的意義,雷鋒是怎么思考的?他又是怎么做的?
問題2:平凡的人生,可能有不一樣的精彩??戳酸槍χ驹刚叩牟稍L,你認為他們又是怎么思考生命的意義的?
問題3:初中生正處于蓬勃生長的階段,了解了雷鋒的想法,看了這些志愿者的談話,你有什么新的理解?接下來,你又會怎么做?
……
在了解這些案例時,學生受到了強烈的沖擊,他們在感受到震撼的同時,也需要進行換位思考以回答教師的問題。此時,他們的表達欲望會被激發,他們會不知不覺地融入課堂討論,與教師、同學激烈討論他們對生命的看法,并在暢所欲言中深刻地感受生命的重量與意義。
由此可見,真正的思想教育,不是說教,而是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在開展心育時,教師應當嘗試用事實讓學生感到震撼,引發他們強烈的反思。一味地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展開心育,結果會回到老路,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升,寶貴的課堂資源也會因此被浪費。立足學生實際,根據教學內容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找到合適的案例,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思辨,可以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滲透思想教育,取得春風化雨的效果,為學生思想素養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展開主題討論,升華心育之境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的效果不僅僅體現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更體現在學生的道德素養上。因此,讓學生從內心認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內容很有必要,畢竟只有學生真正認同了教學內容,他們才會將外在的要求內化為自己的習慣。要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講臺還給學生。為此,教師需要設計合適的主題,搭建溝通平臺,在激發學生表達欲望和討論欲望的基礎上開展討論活動,讓學生在主題討論中不知不覺地形成堅忍的品質,變得更加勇敢。如此一來,學生不但能更好地融入課堂,他們的學習體驗也會更加豐富[2]。
在教授“感受生命的意義”一課時,筆者出示案例后,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互動主題—“生命的意義”,然后要求學生闡述自己對生命的看法和理解。
【課堂討論環節】
生:生命只有一次,或許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的麻煩和問題,但是我們應該有一顆強大的心,勇敢地接受挑戰,直面問題,這樣才能渡過難關,迎接美好的未來。
生:生命是一次旅程,途中有各種各樣的風景。我們遇到的問題、困難都只是風景的一部分。所以不論如何,我們都不能輕易終止這段旅程,因為美好的未來一定在等待我們。
生:其實,讓生命有意義非常簡單,只要你認為自己做的事有意義,你的生命就是有意義的。因為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并不是他人能準確評判的。而且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僅能讓自己感受到人生充實,也會給別人、給社會帶來有益的影響,這樣的人生自然是有意義的人生。
……
從回答來看,學生的討論還停留在表面,他們沒有真正進行討論,而是按照答題的模式,背誦正確的答案,因而他們的答案較為空洞。因此,筆者在給予學生肯定的同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師:如果同學們站在志愿者的角度,會怎樣看待無償勞動?
生: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正因為他們的無償幫助,我們這個社會才會充滿溫情!
生:將來有機會,我也要參加志愿者行動,一方面我本身就有參與社會實踐的愿望,另一方面是我想做一點有益的事,讓我的青春變得更加閃亮。
……
師:志愿者角色無處不在,我們在學校里也可以幫助別人。比如低年級學生有煩心的事情,我們可以充當知心姐姐、知心哥哥,通過寫信的方法,去幫助他們解開疑惑。假如隔壁班有一名學生,因為成績下滑得厲害,想放棄學習了,你會怎么勸說她呢?
生:我會找點積極向上的書,和她一起讀,讓她從書中明白人生的意義。
生:我會寫信給她,做她的知心姐姐,幫助她一起解決問題,共同進步。
……
青春期的學生已有隱私意識,他們善于偽裝自己的想法,教師需要鼓勵他們走出來,解開他們的內心疑惑,幫助他們走出陰影[3]。在課堂上,筆者圍繞主題引導學生互動、討論,不但打開了學生的話匣子,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也在無形中改變了學生的許多想法,讓他們更好地面對眼前的困難,更勇敢地嘗試解決面前的問題與障礙。當然,光是這些還無法讓學生真正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所以,為了進一步提高心育的質量,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筆者繼續設問,以持續帶給學生豐富的學習體驗,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師: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感受生命的意義,有一顆強大的心,固然是好的。但是,我們在關愛自己生命的基礎上,又該如何去對待其他的生命呢?當我們身邊的人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去做?面對他人的求助,我們又該如何做?
生:或許我無法做到舍己為人,但是在面對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一定會盡最大努力去給予幫助。
師:如果在考試的時候,最好的朋友有題不會做,我們該怎么辦呢?
生:考試的時候,我們的任務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如果想要幫助朋友,可以在課下為他講題,但絕對不能在考試的時候給他答案,那樣是作弊,不但害了自己,也會害了他!
生:做人要堅守底線,考試不作弊是我們的底線。作為朋友,我可以平時幫助他,但不能違背原則在考試中給予幫助。這不是幫他,而是害他。
由上述教學活動可見,案例是死的,生活卻是多變的,在生活中學生常常會遇到突發事件,這些事件恰恰是進行心育的最佳資源。所以,教師可以將學生真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事視作寶貴的教育材料,讓學生在分析、探索中感悟深沉的道理,升華他們的思想與品質。
三、多角度測評學情,延伸心育之路
為優化心育教學效果,教師還要定期開展測評活動,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學生的成長情況,了解其行為表現和情緒反應,并在這個基礎上優化教育模式,延伸心育之路。
在教授“感受生命的意義”一課后,筆者播放了《感動數億人的母愛,阿朵媽媽》《一個人,23天,一個年輕人告訴你生命的意義》兩則視頻,然后要求學生圍繞這兩則視頻思考生命的意義,并將自己的想法寫下來。
在學生的回答中,教師發現,隨著心育的不斷深入,學生逐步樹立起正確的三觀,形成了健康的思想與品質。不過,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記住教學內容,筆者引入典型的反面案例,展示了兩則視頻評論區的部分極端評論,并鼓勵學生討論。面對極端評論時,學生較為憤怒,有學生激烈地反駁了評論的觀點。針對這個情況,筆者及時引導學生:“以暴制暴并不能解決問題,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做好自己,形成正確的三觀,再以此為基礎,潛移默化地影響身邊的人……”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不僅受到了心靈的熏陶,還意識到應當用合理的行為對待身邊的惡劣行為,并時刻端正自己的態度。
結語
心育是幫助初中生塑造強大心靈、形成高尚情操的關鍵。所以,教師要在教授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合理融入心育,創設合理的課堂情境,帶給學生豐富的學習體驗,讓他們在感受與思考中明白人生的哲理,感悟生活的真諦,從而更積極地面對未來的挑戰和困難。當然,心育需要循序漸進,教師應客觀看待學生的成長,以及學生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進步、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祥力.立德樹人? 以法育心: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建議[J].基礎教育參考,2017(17):78-79.
[2]陳輝艷.從心出發,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育人育心[J].教師,2018(33):106-107.
[3]金俊余.新課程中思想品德學科滲透心育之探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06):167.